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颈椎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治疗调动机体自身调节能力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12-11
针刺“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颈部损 伤引起颈椎骨质增生、小关节病变、韧带增厚、椎 间盘突出等,进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神经而引起 的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在临床较为常 见,也是颈椎病分类中临床表现最为复杂的一型, 约占所有颈椎病的 10%~15% [1] ,是由于颈椎退行 性变、椎间盘突出等原因,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 窄,导致椎动脉血液循环或供应异常,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VBI) [2] 。临床上治疗 CSA 方法很多,方 法和疗效各有异同,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非手 术与手术两种方法,前者虽有一定疗效,但远期效 果差,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复发率高。而后者主要 通过横突孔切开减压、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等为主, 但其风险大,费用高,并且远期疗效与非手术治疗 相比优势不明显 [3] 。针灸治疗本病是通过调动机体 的自身调节能力而发挥治疗效应的,具有临床疗效 显著、无不良反应等优势 [4] 。本研究采用针刺“项 七针”治疗 CSA,并与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进行对 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 年 3 月至 2017 年 3 月于安徽省针灸医 院与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 CSA 患者 90 例, 依照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组、西药组和项七针组,每 组 30 例。3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与 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 1。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08 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 要》 [5] 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①以往有过 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多伴有头颅症状,如 视力模糊、耳鸣等;③旋颈试验呈阳性;④X 线片显 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节段性不稳定; ⑤磁共振血管 成像(MRA)或椎动脉(VA)彩超显示第Ⅱ段 VA 有局限性狭窄或扭曲征; ⑥除外椎动脉Ⅰ段和椎动脉 Ⅲ段受压引起的 VBI 供血不足;⑦除外眼源性、脑 源性及耳源性眩晕。

(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6] 制定:①反复 发作性头晕目眩,轻者闭目即止,重者仆倒;②可伴 有恶心呕吐、耳聋、耳鸣、耳闷、汗出、面色苍白、 四肢冰凉等症状;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或急性起病, 或反复发作;④颈椎 X 线摄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 椎关节增生。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 ②年龄 20~70 岁; ③病情稳定,配合治疗;④患者知情同意,且签署临 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耳源性、 眼源性或颅内肿瘤等引起的眩晕患者 或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患者;②有糖尿 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其他原发性疾病引起椎动脉 血流速度异常者;③合并脏器功能衰竭或造血系统、 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④合并有痴 呆、帕金森病,或意识不清、精神障碍等疾患者;⑤不 配合治疗者或晕针患者; ⑥病例资料收集不完整导致 临床疗效无法判断者。

表 1 各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月 症状与功能评分
(分, x s  ) 男 女 最小 最大 平均( x s  ) 最短 最长 平均( x s  )
项七针组 30 16 14 20 69 41±9 1.5 56 17.8±11.0 11.02±2.03
针刺组 30 17 13 22 68 40±9 1 60 18.8±10.8 10.62±2.38
西药组 30 18 12 21 70 41±9 2 58 18.2±10.0 10.24±2.45

2 治疗方法

2.1 项七针组

取穴:风府、风池、天柱、完骨。操作:嘱患者 取俯伏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选取 0.30 mm×40 mm 一次性毫针,风府向下颌方向刺入 12~25 mm,风池向 鼻尖方向斜刺20~30 mm,天柱直刺 12~20 mm,完骨 向耳内方向斜刺 12~20 mm,各穴均进针得气后采 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 min,中间行针 1 次。 每日治疗 1 次, 6 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 1 d, 治疗 2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针刺组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 灸学》 [7] 中有关“眩晕”治疗腧穴处方,实证取穴: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 太溪;痰湿中阻配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虚证 取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气血两虚 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配太溪、悬钟、三 阴交。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选取 0.30 mm×40 mm 一次性毫针,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 20~30 mm,百会向后平刺 12~20 mm,太冲、内关、 太溪、行间均直刺 12~20 mm,风府向下颌方向刺入 12~25 mm,气海、中脘、三阴交、阴陵泉、悬钟、 足三里均直刺 20~30 mm,脾俞、胃俞、肝俞、肾俞 向脊柱方向斜刺 12~25 mm。 各穴进针得气后均采用 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 min,中间行针 1 次。 每日治疗 1 次, 6 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 1 d, 治疗 2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3 西药组

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由卫材(中国)药业有 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245020605,6 mg/片) ,每天 3 次,每次 1 片,治疗 2 周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症状和功能评分

3 组在治疗前后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 估量表》中的评分标准 [8] 作为量化指标。包括眩晕、 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 5 大项。每项均分为 5 个等级,全表满分为 30 分,评 分越低,病情越重。其中眩晕 16 分(眩晕程度 8 分, 频度 4 分,持续时间 4 分) ,颈肩痛 4 分,头痛 2 分, 日常生活及工作 4 分,心理及社会适应 4 分。各组患 者治疗前、疗程结束后 1 d 内分别进行症状和功能评 分,并做好记录。

(2)血流动力学变化

采用西门子 SEODOIA512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2 MHz 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 查(TCD) 。患者取坐位,头俯于检查台上,双臂自 然下垂,取枕骨大孔为探查窗口。治疗前后检测并记 录患者左椎动脉(LVA) 、右椎动脉(RVA) 、基底动 脉(BA)的平均血流速(Vm) 、搏动指数(PI) 、阻 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6] ,根据治疗前 后症状和功能(综合疗效)评分改善的百分率评定综 合疗效。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6] :疗效指 数=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 (30-治疗后评分) 。 临床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疗效指数≥0.9;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 响工作和生活,0.7≤疗效指数<0.9;有效:症状部 分改善,仍需进一步治疗,0.3≤疗效指数<0.7;无 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稍有减轻或加重,疗效指 数<0.3。

3.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 17.0 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呈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 s  )表 示,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 F 检验(方差分析) ,组间 两两比较用 LSD 检验,组内均值的比较采用配对设 计的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 2 检验。以 P <0.05 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1)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 χ 2 检验,项七针组分别与西药组和针刺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针刺组和 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提示针 刺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常 规针刺治疗和口服西药者。见表 2。

表 2 各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项七针组 30 13 12 3 2 93.3 1)2)
针刺组 30 9 10 4 7 76.7
西药组 30 6 8 7 9 70.0
注:与针刺组比较, 1) P <0.05;与西药组比较, 2) P <0.05。 (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比较

3 组治疗后症状和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 P <0.05) ;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项七针组改善程

表 3 各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
评分比较 (分, x s 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项七针组 30 11.02±2.03 25.83±4.78 1) 14.94±2.43 2) 3)
针刺组 30 10.62±2.38 21.72±5.67 1) 10.02±3.36
西药组 30 10.24±2.45 20.82±6.24 1) 9.87±3.8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值 比较, 2) P <0.05;与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3) P <0.05。

度优于西药组和针刺组 (均 P <0.05) , 针刺组和西药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3。 (3)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 3 组患者 BA、LVA、RVA 平均血流速度 以及 PI、R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 具有可比性。项七针组、针刺组治疗后患者 BA、LVA、 RVA 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均 P <0.05) ;西药 组患者治疗后 BA、LVA、RVA 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 有升高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 项七针组患者 BA、LVA、RVA 平均血流速度较西药组 和针刺组升高的更显著(均 P <0.05) ;针刺组较西药 组亦升高明显(均 P <0.05) 。3 组治疗后 PI、RI 均较 治疗前下降(均 P <0.05) ;项七针组 PI、RI 较西药组 和针刺组下降更显著(均 P <0.05) ,且针刺组较西药 组下降明显(均 P <0.05) 。见表 4、表 5。

表 4 各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cm/s, x s  )
组别 例数 时间 BA LVA RVA
项七针组 30 治疗前 28.96±2.98 20.85±3.21 24.47±2.92
治疗后 35.64±2.10 1)2)3) 30.37±1.95 1)2)3) 32.07±2.03 1)2)3)
针刺组 30 治疗前 29.37±3.12 21.84±2.79 24.16±3.25
治疗后 34.05±2.20 1)3) 27.14±2.01 1)3) 30.36±2.55 1)3)
西药组 30 治疗前 30.04±3.57 22.37±3.14 23.67±3.42
治疗后 32.75±2.25 23.04±2.94 24.12±2.7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 2) P <0.0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 3) P <0.05。

表 5 各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 PI 和 RI 比较 ( x s  )
组别 例数 时间 PI RI BA LVA RVA BA LVA RVA
项七针组 30 治疗前 1.08±0.43 1.07±0.37 1.21±0.37 0.75±0.08 0.78±0.07 0.68±0.08
治疗后 0.68±0.21 1)2)3) 0.69±0.15 1)2)3) 0.70±0.13 1)2)3) 0.59±0.05 1)2)3) 0.61±0.04 1)2)3) 0.58±0.03 1)2)3)
针刺组 30 治疗前 1.05±0.33 1.05±0.40 1.21±0.35 0.74±0.08 0.80±0.07 0.71±0.06
治疗后 0.76±0.26 1)3) 0.77±0.24 1)3) 0.78±0.18 1)3) 0.62±0.07 1)3) 0.66±0.06 1)3) 0.61±0.04 1)3)
西药组 30 治疗前 1.12±0.29 1.11±0.38 1.21±0.37 0.76±0.06 0.79±0.05 0.69±0.05
治疗后 0.87±0.28 1) 0.89±0.19 1) 0.85±0.15 1) 0.68±0.07 1) 0.69±0.06 1) 0.65±0.04 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 2) P <0.0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 3) P <0.05。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主要是由椎动脉所引起 的血液循环或供应异常从而导致的一种颈椎病, 以眩 晕为主要的临床症状,本病具有反复性。研究 [9] 表 明 88%的眩晕患者会复发, CSA 的临床表现除了眩晕 以外,还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甚至有 一些患者还有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征象 [10] 。椎动 脉本身的病变可以引起本病, 其他因素导致椎动脉受 到压迫损伤、 迂曲变形及其组织结构的空间构象改变 也可引起本病。 椎间盘在 30 岁左右就开始发生退变, 是人体中最早开始退变的组织, 而 70 岁以后患病率高 达 90% [11] , 50 岁以上头晕患者中, 约 50%为 CSA [12] 。 研究 [13] 表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减少,引发眩晕, 甚至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故 CSA 是缺血性卒中 的危险因素之一,占脑梗死原因的 30%,因此 CSA 的早期治疗,对中风发生的预防是及其重要的。在治 疗 CSA 中,西医多以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较 为常用,可改善微循环,对脑干内的血液循环和内耳 的循环作用较明显,从而改善眩晕症状,但是在治疗 中的效果并不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大 [14] 。 《素问·调经论》曰: “病在肉,调之分肉;病 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 急者。 ”针刺病变部位选用相应腧穴治疗,刺激腧穴 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激发经气,调动人体内在的抗 病能力, 达到舒筋通络、 活血化瘀、 防治疾病之效 [15] 。

现代研究 [16 - 17] 表明,针刺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等 因素来纠正和调整异常信息的偏离, 这种调节作用表 现在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 恢复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 状态,降低血流阻力,促进静脉血回流,从而有利于 病变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吸收。 针刺刺激机体调动体内 的免疫反应系统,促进和调节体液免疫系统的作 用 [18] 。针刺能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控制和解 除椎动脉的反射性痉挛,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缓解 疼痛症状 [19] 。 针刺颈项部穴位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促进炎性反应物的吸收,加 快损伤组织的修复, 缓解颈部肌肉软组织对椎动脉的 直接压迫;调节软组织张力,松解紧张、挛缩、粘连 的软组织,恢复或改善骨与骨、骨与软组织的正常位 置关系;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椎体的牵拉、对颈交感神 经的压迫或刺激起到缓解作用。

本研究所选“项七针”均为督脉、太阳或少阳经 腧穴。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之穴,其下有枕动、静脉分 支, 布有枕小神经, 为 “手足少阳、 阳维、 阳跷之会” , 具有疏风散寒、疏肝止痉、止眩明目的作用,是治疗 项强、眩晕的重要穴位。 《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 言: “头晕目眩, 要觅于风池。 ” 说明风池可定眩止晕。 风府其下有枕动、静脉的分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 第 3 枕神经和枕大神经之分支, 《针灸大成》曰: “项 后入发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 下。 ”其具有疏风散热、定风清窍、益髓通督的作用。

《难经·二十八难》言督脉“起于下极之俞……上至 风府,入属于脑。 ” “脑为髓海” ,故风府和脑髓关系 密切。完骨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其 下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为足少 阳、足太阳之交会穴,具有止眩定鸣、疏风清热的作 用。 《针灸资生经·风眩》曰: “风眩、项痛、头强” ; 《太平圣惠方》载:“主风眩,头痛,头强,寒热” 。 天柱深层为头半棘肌,其下有枕动脉干、静脉干,布 有枕大神经干。 足太阳膀胱经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 ( 《灵 柩· 经脉》 )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天柱: “治 颈项筋急,不得回顾,头旋脑痛。 ”天柱有上连下贯 的作用,是联络脑项之要道,具有益髓通窍、益气升 清、定眩止晕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项七针治疗 CSA 的临床疗 效优于口服西药和常规针刺治疗。项七针组、西药组 和针刺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功能, 针刺项 七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功能更加明显。项七针 组、针刺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 BA、LVA、RVA 平均 血流速度,但是项七针组比针刺组改善更明显。项七 针组能使 PI、RI 降低,改善血管动脉的顺应性和韧 性,使血管阻力下降,从而改善脑供血状况。通过本 课题的研究可知,针刺“项七针”治疗 CSA 有确切 的临床疗效。但因本研究的时间、科研人员等因素的 限制,导致本研究尚存在一些缺陷,如 CSA 的中医 辨证分型没有明确限制, 因此对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 论存在一定的混杂因素, 希望未来能在这一方面进一 步的研究和探索。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王明明 蔡圣朝 魏宝强 傅裕 陶香
Tag标签: 颈椎病(7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