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是传统中医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源远流长。小儿推拿疗法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中,兴盛于明清时期,其间涌现出大量的小儿推拿专著,如《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幼科铁镜》《袖珍小儿方论》《小儿按摩经》等。《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标志着小儿推拿已趋于成熟,并开启独立发展之路[1]。小儿推拿的原理是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达到治疗和预防小儿疾病的目的[2]。小儿推拿在反复实践中传承与演变,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各流派的学术经验及学术理论既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又形成了支撑本流派发展的核心特色。本文旨在对当代各小儿推拿流派的学术经验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流派之间学术经验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流派发展作出展望,期望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各流派的学术思想,使各流派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播,运用各流派学术思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儿,进一步促进各流派的发展。
1 各流派介绍
1.1 冯氏小儿捏积流派
北京冯氏小儿捏积流派创立于清代,源于冯氏医家,经冯氏4代医家的钻研总结,逐步形成冯氏小儿捏积流派的学术特色,流派代表著作有《冯氏捏积疗法》《小儿捏脊》[3],其学术经验如下。①推拿脊背,调和阴阳。通过在小儿脊背部施捏拿手法,调动机体阳气,推动全身气血正常有序地运行,调和阴阳,最终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②取背部三经,遵七字心法。冯氏捏积作用部位在小儿脊柱,主要施术于督脉、膀胱经及脊柱两旁的华佗夹脊穴,冯氏捏积强调七字心法,分别为推、捏、捻、放、提、揉、按[3]。冯泉福先生曾说:“捏积手法自尾骨端的长强穴起,沿督脉向上捏拿到风府穴,共捏6次,捏到4次时向上捏提1次,捏完6次以后在肾俞穴按摩几下即可。所谓捏拿,实际上是推、捏、拿3种作用的综合疗法。”[4]其治疗疾病时,根据辨证结果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补法是从长强到大椎,施捏三提一;泻法是从大椎到长强;平补平泻是从长强到大椎,再从大椎到长强,最后从长强到大椎。③善治积证。将积证分为乳积、食积、痞积、疳积4型,通过捏脊使受纳的食物得以消化[5]。④明确捏积禁忌证及饮食调护。后背有疥肿、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患有心肺疾病、急性发热、出血性疾病的患儿不宜进行捏积。在捏积过程中,禁食芸豆、螃蟹等食物,禁食醋、糖等调料,治疗后半小时方可进食[6]。⑤手法治疗与流派特色方药相配合。冯氏捏积流派重视儿科疾病的内外兼治,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其代表药物为冯氏消积散(口服)、冯氏化痞膏(外敷)[7]。
1.2 海派儿科推拿流派
金义成(1944—),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海派儿科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8]。金义成老先生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海派儿科推拿流派独特的学术思想,流派代表著作有《小儿推拿》《海派儿科推拿图谱》《小儿推拿图解》,其学术经验如下。①注重摸诊,提出“穴部”理念。海派小儿推拿重视摸诊,认为摸诊能明确施术部位,有利于选择相应的施术手法等,认为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穴位、经络时,施术部位与针刺穴位相比,穴位范围大,因此称为“穴部”更为恰当。②治疗强调通法。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原理,寻求病证异常的反应点。通过在疼痛反应点进行治疗,达到消除病痛的目的[9]。③治法上明确培元固本、健运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通过调理脾胃,以调理各脏腑的功能。④创手法“十六字诀”。金义成老先生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总结出推拿的“十六字诀”,即“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说明其对手法的要求[10]。
1.3 湖湘刘氏小儿推拿流派
刘开运(1918—2003),苗族,吉首大学教授,刘老将小儿推拿学术与湘西苗医进行融合[11],形成湖湘刘氏小儿推拿流派的特色,流派代表著作有《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刘氏小儿推拿传真》《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学实践指导》,其学术经验如下。①首创“推五经”,强调五经配伍为主,五行生克为辅,阴阳分推为助,补泻相宜为要。五经是指与五脏相应的5个腧穴,各穴位在相应的手指螺纹面上,从拇指至小指分别称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与中医传统医学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及藏象学说相结合[12]。该流派根据患儿的疾病证候,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该流派还善于运用阴阳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如推坎宫、分推膻中、分推腹阴阳等分阴阳的治病之法,在治疗小儿脾胃疾病时效佳[5]。②创“刘氏小儿推拿十法”,即推、揉、拿、按、摩、运、搓、摇、掐、捏[13]。③开阖取穴。开窍是指给邪气出去的通道,关窍是指祛邪而不伤机体正气[13]。
1.4 孙重山小儿推拿流派
孙重三(1902—1978),原山东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推拿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14]。该流派代表著作有《通俗推拿手册》《儿科推拿疗法简编》《中国小儿推拿学》等,其学术经验如下。①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核心,重视四诊中的闻诊和望诊。望诊以望神及望面色为主,次以闻诊为辅,判断患儿的声音、气味有无异常,以判断疾病的轻重新旧及预后[15]。②重视脏腑辨证。通过辨病位及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组定相应的“理-法-方-推”手法治疗疾病。③取穴范围广泛,处方主辅分明。该流派处方用穴均在8个以上,针对主要病机或主症,选择主穴并长推;针对次要病机或次症,选择辅穴,推时相对较短[16]。④继承林氏的“十三大手法”,即摇抖肘法、飞经走气法、打马过天河法、二龙戏珠法、黄蜂入洞法、苍龙摆尾法、猿猴摘果法、按弦搓摩法、凤凰展翅法、赤凤点头法、揉脐龟尾并擦七节骨法、水底捞明月法、按肩井法。创“四大手法”,并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简化“四大手法”,即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17]。⑤以指代针,善用掐法。用掐法治疗小儿急惊风、慢惊风,能起到开窍醒神、回阳救逆之功。⑥强调施术者意念的重要性。要求施术者施术时聚精会神,把意念集中于施术部位,利于施术者与患儿气的传导,达到预期的效果[15]。
1.5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
清·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后由李德修老先生继承徐氏推拿学派,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将徐氏推拿流派进行传承与发扬,形成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独特的学术思想[1],流派代表著作有《推拿三字经》《小儿推拿讲义》《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青岛市中医院小儿推拿简介》《小儿推拿讲义》《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汉英对照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学术经验如下。①注重望诊,强调五脏辨证。重视望诊,尤擅望印堂,通过望印堂的色泽,分析疾病所在的脏腑,即红色为热在心肺,紫色为热甚,青色为肝有风热,黑色为风寒入骨,白色为肺有痰,黄色为病在脾[1]。另外,在望诊上注重观察小儿活动姿态以推测病情[18]。②强调五行、阴阳、虚实及行清补法的重要性。根据五行生克关系,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依据,对五脏六腑实施相应的清补法。以虚实定清补法,提出“实则用清,虚则用补,实中虚则用清补”[19]。③善用独穴治急症,独创以推代方法。三字经流派擅用独穴治病,选取1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尤其是急性病,更主张用独穴治疗[20]。
1.6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张汉臣(1910—1978),自幼熟读中医古典医籍及相关小儿推拿名著,1962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推拿手法被誉为“张汉臣推拿法”[15]。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代表著作有《实用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学概要》,其学术经验如下。①推崇稚阴稚阳,注重扶正、补泻兼治。该流派重视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严守补虚扶弱和补泻兼施的治法,被称为小儿推拿“扶正”派。该流派以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基础,达到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祛除病邪的作用[21]。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寒温、补泻均不宜太过,所以在治疗上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达到动态平衡,祛邪而不伤正。②重视苗窍的望诊。通过望神、形、发、面部色泽和苗窍查五脏疾病,并结合五行生克理论,确定“补泻”的治则。张老望面部特点如下:“望神”可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望形”可辨别虚实及父母身体状况;“望发”可预知幼儿先后天之精的情况;“望面色及光泽”可知晓疾病所在。通过望五官及前后二阴的形态及色泽,辨识脏腑的健康状况。在面部望诊中,望鼻部尤为重要,可作为治疗及抢救的参考依据。③古今并举,中西合治,重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制定相应的“理-法-方-推”[20];强调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将经络取穴与现代解剖学紧密结合,进行精准定位[15]。④创“小儿推拿治疗八法”。张汉臣流派将传统中医学中的8种治法运用到小儿推拿的治法中,制定“小儿推拿治疗八法”,作为该流派的基本法则。⑤善用“术对”与“术组”构成推拿基本处方。根据病情,调整手法的“补泻”,自创1种手法及探索出4个穴位[21]。
1.7 津沽小儿推拿流派
津沽小儿推拿流派源于天津津沽一带,流派创始人为胡秀章(1914—1984),先后跟师推拿大家安纯如和石汉卿,以“手法微妙,着手成春”享誉京津,其将古法腹部按摩融入传统小儿推拿中,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津沽小儿推拿”,流派代表著作有《腹部按摩学简编》《古法按摩之浅谈》《视频+图解津沽小儿推拿》《津沽小儿推拿图解》,其学术经验如下[22,23]。①固护中州,腹部推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腹部施以手法可调理脾胃,固护中州[23]。腹是“百病之根”,须“以动化静”,通过腹部推拿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祛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其腹部推拿秉承津沽脏腑推拿“三脘定三焦”理论,通过施术于腹部冲脉、任脉穴位及其他胸腹部穴位,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目的[24]。②纲举目张,核心用穴。该流派重视以“八纲辨证”和治疗“八法”为辨证选穴、组方的指导思想;汲取成人推拿的部分手法,要求治疗时精准取穴,形成脏腑、体质辨证理论指导的“核心特定穴”理论[25]。③化繁为简,皮部推按。津沽小儿推拿流派以经络十二皮部理论为指导,认为十二皮部等同于十二经脉,应把小儿症状归经,以皮部推按之,形成“手法-皮部-脏腑”的有机整体[22,23]。
2 流派学术经验差异原因及流派发展与展望
2.1 流派学术经验差异原因
①地域原因:中国土地幅员辽阔,加上交通不便利,导致各流派之间因地域阻隔而交流较少,久之形成流派学术上的差异。②气候原因:中国南北方气候的显著差异导致小儿疾病倾向性不同,从而导致治疗疾病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不同的流派学术经验。③传承因素:中医从古至今注重师徒之间的传承,不同流派之间存在交流的壁垒,在传承中不能博采众长而相互融合,导致各流派学术经验存在差异。
2.2 流派发展与展望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具体发展内容如下。①在流派发展过程中,会集中于中原地区,在经济比较落后、地域比较闭塞的地区流派工作才刚起步,但随着现代中医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越来越快,将会有更多学术经验迥异的小儿推拿流派涌现,期望现有的流派能对刚兴起的流派给予经验帮助,不断丰富小儿推拿流派。②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小儿推拿的疾病谱在继承中较以前缩小,特别是在疑难疾病的治疗中仍缺乏经验。在传统的学术经验与现代医疗技术的碰撞中,应借助现代医学的技术,扩展小儿推拿的疾病谱,不断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增加疑难病例经验。③各流派的科研工作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还不够规范,缺少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且因小儿推拿的核心穴位主要集中在上肢,不利于动物研究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小儿推拿的机制探讨。各流派需要找出解决方法,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并加强对其机制的探讨。④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寻求绿色、安全、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是多数父母的要求,这也促使了小儿推拿的快速发展,但许多不具备资质的推拿技师通过简单培训,打着各流派的名义开始行医,导致小儿推拿市场乱象丛生,这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各流派加强对培训人员的审核。⑤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小儿推拿是中医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小儿推拿在国内得到认可,其中流派的作用功不可没,所以希望通过努力使小儿推拿以流派形式走出国门,为全世界儿童的健康作出贡献。
3 小结
现今的小儿推拿流派百花齐放。冯氏小儿捏积流派以捏脊手法为主,配合药物,内外兼治。海派儿科推拿流派重视摸诊,强调通法。湖湘刘氏小儿推拿流派强调推五经、开阖取穴。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及脏腑辨证,强调闻诊、望诊及施术者意念的重要性,处方主辅分明,流派手法独特,如“十三大手法”“四大手法”,以指代针,善用掐法,善治各种惊风。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重视望诊,取穴少而精,善用独穴治疗急症。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重视望诊、闻诊,严守补虚扶弱和补泻兼施的准则,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重视经络取穴与现代解剖学紧密结合,进行精准定位。津沽小儿推拿流派将古法腹部按摩融入传统小儿推拿中,把小儿症状归经,以皮部推按之,形成“手法-皮部-脏腑”的有机整体。虽然各流派学术经验的核心各有特点,但他们的基础同根同源,均来源于古典医籍,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调和全身阴阳气机。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代归 杨丽秋
云南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