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为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障碍导致的发作性 头痛, 其起病原因复杂, 具体的成因尚未明确。目前临 床研究发现, 紧张及焦虑情绪会诱导偏头痛的发 生 [1 ] 。朱氏头皮针为北京著名针灸家朱明清教授累 积多年经验所提出的疗法, 结合了中医的经络理论及 西方的解剖学、 神经学等理论, 配合患者的吸纳、 吐气, 以达到调整阴阳、 疏通经络的目的, 对偏头痛有较好的 临床疗效。笔者近年采用朱氏头针疗法治疗偏头痛患 者 40 例, 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选取 2016 年 9 月—2017 年 9 月在佛山 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诊断为偏头痛患者 80 例, 经使用 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后, 分为治疗组 40 例以及对照组 40 例。其中治疗组中男、 女患者各 20 例;所纳入临床 观察的患者中最小年龄 18 岁, 最大年龄 59 岁, 平均年 龄为(45. 89 ±8. 44)岁;病程持续时间最短 3 个月, 最 长 11 个月, 平均为(4. 63 ± 2. 50)个月。对照组中包 含有男性患者 22 例, 女性患者 18 例;患者年龄最小 19 岁, 最大 59 岁, 平均(43. 48 ±8. 86)岁;病程持续时 间, 最短 4 个月, 最长 12 个月, 平均(5. 38 ± 2. 36)个 月。两组性别、 年龄、 发病病程数据对比, 经统计学分 析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两组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以国际头痛学会所制定的“头痛” 国际 分类标准作为诊断依据 [2 ] 。 中医诊断: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 “头痛” 标准作为诊断依据 [3 ] 。而 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 痰浊阻滞和瘀血阻 滞型。 1. 3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诊断标准;患者的年 龄限制在 18 ~60 岁;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 等颅脑疾病;自愿参与本研究, 服从研究工作人员安 排,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和纳入标准者;有严重的心、 肝、 肾功能异常, 或者是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 严重的感染等)者;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史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疾病如脑出血者;属于精神病患者或者属于 妊娠期、 哺乳期妇女以及治疗过程中中断者。 1. 5 试验方法 为严格控制实验研究过程的质量, 本实验中设置 独立一人负责掌握随机分组;专职一人实施治疗, 对治 疗组患者实施朱氏头针治疗, 对照组实施西比灵治疗; 专职一人(不参与临床操作)负责记录评分, 记录不良 事件;收集好所有评分表后, 一人独立进行统计分析。 本实验中遵循单盲、 对照设计及随机化原则。 1. 6 治疗方法 1. 6. 1 治疗组 穴位选取:主穴:颞前带、 颞后带;配 穴:瘀血阻滞加膈俞、 血海, 肝阳上亢加三阴交、 太溪, 痰浊阻滞加足三里、 中脘、 丰隆。针具选取:苏州医疗 用品厂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头皮针刺方法:针刺前与患者沟通及告知病情, 缓解紧 张情绪, 常规消毒后, 手持针灸针, 以 15° ~30°刺入头 皮, 刺入后感觉阻力减少, 即达到帽状腱膜下层, 将针 延头皮针穴线前推 1 寸, 达到指定深度后, 施行抽气手 法;具体方法:针体平卧, 医者用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 固定头皮, 右手拇指紧捏针柄, 使用爆发力将针快速向 外抽提 3 次, 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插至 1 寸 处), 然后捻转针体, 频率为200 次/min, 持续3 min, 每 隔 10 min 行针 1 次, 头皮针留针 30 min。体针针刺直 刺约 15 ~25 mm 得气, 平补平泻, 留针 30 min。每天 1 次, 10 次为 1 个疗程。共进行 2 个疗程。 1. 6. 2 对照组 予以 5 mg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 灵,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每晚睡前以温开水 口服, 10 次作为 1 个疗程。总共进行 2 个疗程。若患 者第 1 个疗程疾病痊愈, 则可以结束治疗。疗程结束 后记录。若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出现锥体外系病变、 抑郁等不良反应, 予以察停药。 1. 7 观察指标 1 月内头痛发生的频率、 头痛发生的持续时间、 疼 痛程度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偏头痛评分量表 (TSSM)、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及焦虑 量表评分(SAS)。①VAS: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 制 , “ 0” 分端和另一端刻有 “ 10” 分端, 患者所得分值越 高, 表示疼痛越厉害, 为疼痛程度的客观评价 [1 ] 。② PSQI:包含了入睡的时间、 睡眠的持续时间、 睡眠的效 率以及睡眠的质量等, 每个成分按 0、 1、 2、 3 计分, 而患 者得到的总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不好, 为 睡眠质量的客观评价。③SAS:反应了患者的焦虑程 度, 小于 50 分为无焦虑, 分数越高越焦虑, 高于 70 分 为重度焦虑, 为评价患者焦虑情绪的客观指标 [4 ] 。④ TSSM:包含了每月发作的频率、 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 伴随发作的症状以及血小板聚集率检查等, 头痛发作 的频率与持续时间按 2、 4、 6 计分, 分数与频率及持续 时间成正比;伴随症状及血小板聚集率检查按 1、 2、 3 计分, 伴随的症状越多、 聚集率越高评分越高, 为评价 患者偏头痛程度的客观指标 [5 ] 。 1. 8 疗效评价标准 无效:患者治疗后头痛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少于 20%;好转:患者治疗后头痛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在 20%与 50%之间;有效:患者治疗后头痛积分与治疗 前相比减少大于 50%;痊愈:疗程结束后 1 个月内, 没 有再出现头痛的症状。显效率 = (痊愈例数 + 有效例 数) /总例数 × 100%。总有效率 = (痊愈例数 + 有效 例数 + 好转例数) /总例数 ×100%。 1. 9 统计学处理应用 运用 SPSS22. 0 的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 统计学分析。数据属于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珋 x ± s)表示, 采用 t 检验;而属于等级资料的则采用 Ridit 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 05 表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2 <0. 05), 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13 17 5 5 87. 5% 对照组 40 5 14 9 12 70. 0%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 1 月内头痛发生的频率、 头 痛持续时间、 TSSM 评分比较 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 1 月内头痛发生频 率、 头痛发生的持续时间、 TSSM 评分, 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1 月内头痛发 生频率、 头痛持续时间、 TSSM 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 1 月内头痛发 生频率、 头痛持续时间、 TSSM 评分对比具有显著性差 异(P <0. 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 1 月内头痛发生的频率、 头痛持续时间、 TSSM 评分比较(珋 x ± s) 组别 时间 1 月内头痛 发作次数 头痛持续 时间(h) TSSM 治疗组 治疗前 6. 11 ±0. 75 5. 88 ±0. 64 15. 19 ±2. 83 治疗后 1. 45 ±0. 64 * 2. 21 ±1. 14 * 8. 55 ±1. 42 * 对照组 治疗前 5. 89 ±0. 92 5. 67 ±0. 84 14. 99 ±2. 92 治疗后 2. 35 ±0. 93 1. 01 ±0. 74 10. 63 ±0. 75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 SAS、 VAS、 PSQI 评分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 VAS、 PSQI、 SAS 评分比 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治疗组与对照 组治疗前、 后比较, VAS、 PSQI、 SAS 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 VAS、 PSQI、 SAS 评分对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 SAS、 VAS、 PSQI 评分对比(珋 x ± s) 时间 组别 SAS VAS PSQI 治疗组 治疗前 48. 73 ±2. 33 5. 48 ±0. 75 15. 96 ±2. 07 治疗后 39. 11 ±0. 94 * 1. 86 ±1. 14 * 6. 42 ±2. 00 * 对照组 治疗前 49. 34 ±1. 93 5. 76 ±0. 92 15. 40 ±1. 82 治疗后 41. 21 ±0. 74 2. 65 ±1. 15 7. 88 ±1. 69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中, 由于头痛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具 体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目前学者大多认为偏头痛的 发生受焦虑、 抑郁、 失眠等因素影响 [6 -7 ] 。西医治疗该 病起效较快, 临床上多使用非甾体类止痛药、 肌肉松弛 剂、 抗焦虑抑郁药物及镇静药等, 但存在较多的副作用 及不良药物反应, 其具体疗效也因人而异 [8 ] 。而中医 治疗头痛, 疗效明显。针灸作为一种绿色疗法, 由于其 存在方便、 安全、 耗材少、 作用持久及无依赖性等特点, 在治疗头痛的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偏头痛在中医学中未有具体的病名, 根据其发作 的特点可归纳为“脑风” “头风” 以及“头痛” 等病。 《素问·风论》 云 :“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 。中 医认为此病的发生部位在脑, 其发生多与七情、 劳倦有 关, 病因多为风、 痰、 瘀等邪, 在经络的分布上多与少阳 经相关。而现代研究表明, 偏头痛的发作与焦虑、 失 眠、 抑郁等精神疾病息息相关, 因此调节患者的精神状 态是治疗此病的关键 [9 ] 。《灵枢·大惑论》 道 :“五脏 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并与脉系, 上属 于脑” 。经络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网络全身, 将各组 织脏腑、 器官连接成整体, 头部为经络气血的聚集之 处, 因此经络理论为头针治疗此病作出了指导。 朱氏头皮针由北京针灸学家朱明清先生结合多年 的临床经验所提出, 以脏腑、 经络学说为基础, 将中医 的经络理论与西方解剖学、 神经学融汇贯通, 体现了生 物全息理论, 并根据不同疾病、 不同证型, 采用其独特 的针刺操作手法“抽气法” “进气法” , 配合患者的导 引、 吐纳, 以此调节气机 [10 ] 。其取穴特点是以百会为 中点, 以督脉为中线, 将头部分为前、 后、 左、 右四部分, 左主气, 右主血, 前属阴, 后属阳, 能调节阴阳、 脏腑, 故 能调节由七情过极导致的头痛。偏头痛的病位在头, 朱氏头皮针选取的治疗区与髓海相近, 故能疏通局部 脏腑经络的气机, 对偏头痛的治疗起到很好的效 果 [11 ] 。根据 “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 原则, 在头部经络 循行线当中, 颞前带属足少阳胆经, 能够起到疏通少阳 及面部经气的作用。颞后带根据定位属于足少阳胆经 及手少阳三焦经, 能起到疏解经气、 聪耳明目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 头针能改善大脑皮层血液循环, 提高大 脑血管中对血流的调节能力, 能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疾 病的症状 [11 ] 。除了头针取穴, 根据不同症状搭配取 穴, 肝阳上亢型则应配伍太溪、 太冲以平肝潜阳;痰浊 阻滞型头痛则配伍足三里、 中脘、 丰隆以健脾化浊;淤 血阻滞型则配伍膈俞、 血海以活血化瘀。 因此笔者认为, 朱氏头针治疗该病在止痛及改善 疼痛持续的时间、 疼痛发作频率较口服盐酸氟桂利嗪 胶囊更优, 同时能改善患者因疾病导致焦虑、 抑郁、 睡 眠质量差的症状, 可以作为综合治疗方法推广于临床。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吴家民 李昕豪 吴锦镇 罗超 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