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支气管炎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老中医蓝青强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丰富的经验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10-10
蓝青强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 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 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本病临床上较为常见, 主要 表现为咳嗽、 咯痰, 或伴有喘息, 每年发病持续 3 个 月。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 其危险因素与环 境因素、 感染因素、 免疫功能下降等相关, 病情迁延 反复, 缠绵难愈。中医学虽无慢性支气管炎之病名 记载,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 多属中医之“咳嗽” 、 “喘 证” 等范畴 [1 ] 。全国名老中医蓝青强教授在治疗慢 性支气管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总结如下。

一、 辨证用药

1. 辨外感内伤。外感多有起病急, 病程短, 常伴 恶寒、 发热、 咳嗽、 骨节酸痛等肺卫表证, 舌质淡, 苔 白, 脉浮; 内伤多为久病, 常反复发作, 病程长, 可伴 有它脏见证, 蓝教授认为五脏六腑节令人咳, 非独肺 也, 故在治疗内伤型时注重整体辨证用药。 2. 辨痰湿之轻重。痰湿蕴肺, 主要表现咳嗽声重浊, 痰多, 黏腻容易咯出, 舌白或黄, 苔白厚腻, 以 早晨咯痰明显, 痰湿阻滞胃肠, 可见厌食, 呕恶食少, 湿困四肢, 可见体倦乏力, 大便时溏, 舌苔白腻, 脉滑 等; 痰湿化热, 可见痰稠有腥味, 口干, 身热 [2 ] 。 3. 辨肺肾两虚。久病耗伤肺气肾气, 肺阴亏虚 可见咳声短促, 痰少粘白, 或痰中带血丝; 或有午后 潮热、 盗汗、 神疲乏力、 消瘦等; 病程日久, 肾气耗伤, 肾不纳气, 可见喘息, 呼多吸少, 四肢逆冷, 眼睑浮肿 等, 舌红少津, 苔薄白, 脉沉细 [3 ] 。

二、 治疗法则

蓝教授根据本病病因病机特点, 从整体治疗入 手, 遵循扶正祛邪、 气血同治原则, 注重脏腑、 气血功 能的恢复。并因势利导, 祛邪外出。首先针对脏虚 之本, 即肺脾肾脏气虚的特点, 主张补益正气; 其次 针对邪实之标, 主张活血化瘀、 祛痰止咳、 降气平喘, 以祛邪外出。因该病病程较长, 虚实夹杂, 倘若单纯 扶正或者祛邪则有失偏颇, 不能周全, 无法取得最佳 疗效, 故须标本兼治, 以止咳平喘祛痰为基础治疗, 同时补气活血化瘀贯通于治疗之始终。

三、 用药特色

蓝教授根据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自拟咳宁方, 该方主要由麻黄、 杏仁、 紫菀、 款冬花、 射干、 蝉衣、 地龙、 太子参、 五味子、 补骨脂等药物组 成。方中麻黄主要功效为平喘, 杏仁、 紫菀、 款冬花 等为祛痰止咳的要药, 桃仁、 地龙活血化瘀, 而地龙 兼有平喘之功效, 黄芪、 太子参均为补气要药, 五味 子、 补骨脂可敛肺纳气。诸药合用, 共奏补气活血祛 瘀、 化痰止咳平喘之效。临证之时, 若汗出恶风, 易 于感冒, 肺气虚甚者, 应重用太子参、 黄芪, 白术, 佐 以防风, 共奏固表之效; 若纳呆食少, 便溏, 脾气虚 者, 加白术、 茯苓、 山药、 扁豆、 薏苡仁以增强健脾利 湿之力; 若喘息日久, 动则喘甚, 气不得续, 肾气虚 者, 加蛤蚧、 沉香、 熟地、 山茱萸等; 若寒痰较重者, 可 加三子养亲汤等。

四、 验案

患者女, 45 岁。主因反复咳嗽、 咯痰、 喘息 5 年 余, 加重 3 个月。于 2015 年 3 月 14 日就诊于广西 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患者于 5 年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咳嗽、 咯痰、 喘息, 痰量多, 色白, 质稀薄, 乏 力, 纳差, 每遇冬寒加重, 3 月前不慎受凉, 出现咳嗽 气短, 咯痰, 量多色白, 气不得续, 恶寒怕冷, 睡眠不 佳, 二便调, 舌淡白, 苔白滑, 脉弦细。胸片提示慢性 支气管炎。中医诊断: 咳嗽; 辨证: 肺肾气虚, 痰阻血 瘀。西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原则: 行气化 痰, 健脾祛湿。处方: 咳宁方加减, 麻黄 10 g、 杏仁 10 g、 紫菀10 g、 款冬花10 g、 太子参20 g、 桃仁10 g、 地龙 10 g、 黄芪 30 g、 五味子 20 g、 补骨脂 10g, 7 剂, 1 剂/d, 水煎服。二诊: 患者症状好转, 喘息咯痰较 前明显好转, 舌淡暗, 苔白, 脉沉细。处方: 守上方加 三子养亲汤。麻黄 10 g、 杏仁 10 g、 紫菀 10 g、 款冬 花 10 g、 太子参 20 g、 桃仁 10 g、 地龙 10 g、 黄芪 30 g、 五味子 20 g、 补骨脂 10 g、 苏子 10 g、 白芥子 10 g、 莱菔子 10 g, 7 剂, 1 剂/d, 水煎服。

一诊用自 拟咳宁方炙麻黄和杏仁是降肺气, 止咳平喘要药, 炙 麻黄宣发肺气, 杏仁降气平喘, 二药相合, 一升一降, 符合肺脏的生理特性; 因患者久咳虚喘宜用五味子、 补骨脂敛肺纳气, 不但可以制约麻黄和杏仁的发散 之力, 防止两药宣散太过, 损伤了患者正气; 款冬花、 紫菀、 百部均为润肺和化痰止咳之要药, 款冬花止咳 力效, 紫菀重在祛痰, 百部重在润肺, 故三药合用相 辅相成, 巩固祛痰止咳之效; 黄芪和太子参两药益脾 气、 补肺气, 相须为用, 扶助元气, 提高机体免疫力, 以助驱邪外出之力; 桃仁、 地龙有活血化瘀血之力, 桃仁祛肺络瘀血, 又能止咳, 促进排痰; 地龙咸寒入 肺经, 故通肺络, 且能平喘; 二诊加用三子养亲汤。

白芥子, 温肺化痰快膈消痰; 紫苏子化痰降气平喘, 使气降而痰不逆; 莱菔子功能吐风痰, 消食导滞, 使 气行则痰行。本例患者为肺肾气虚, 痰阻血瘀之症, 故治以标本兼顾, 治疗大法以补气, 活血化瘀, 化痰 止咳平喘, 故获良效。三诊: 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嘱患 者畅情志, 调节饮食, 给予玉屏风散, 原方长期服用。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赵晓芳 胡晓宁 邓鑫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