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桃仁、红花之类的活血化瘀药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多会涌现出“破血、孕妇慎用或禁用”等概念,活血药是散气伤正的,最好离它远一点。但是,在许多乡村民间,以及民间大夫中,却将活血药作为补药来服用,如三七、鸡血藤之类的。 他们这么做,有什么道理呢? 其实,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讲,活恤化瘀药物并非一味地散血。从生理、病理以及临床、养生等方面来看,适当的活血有益于养生长寿。 从生理上讲,血以通为用,通则不病或少病。血液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有血则生,无血则死。而血的生理功能,是通过不断地运行、流通来实现的。血液从心脏流向四肢百骸,营养周身。一旦血凝不行,气滞血瘀,血不为身体所用,则必然发生各种疾病。而现代医学所讲的“富贵病”大多是心血管疾病,与瘀血阻滞有较大的关联,也间接说明了血以通为主是有理有据的。 从病理上讲,血的病有血虚、血瘀之分。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新血不能及时生成补充;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碍;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均可导致血虚。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因此,血虚时就会出现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血瘀则是血液的另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血在气的推动下,周流不休,濡养全身。它有一定的运行途径,所谓“循经而行”,既不会越轨而出,也不会停蓄瘀塞。但在病理情况下,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即可形成瘀血。体内瘀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痛、肿、阻塞等。痛者,常以刺痛、固定不移为特征;肿者,血瘀局部,各种病理产物堆积,便会出现肿胀、疼痛,日久还会化生肿块;阻塞,是指由于瘀血导致体内经脉的不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病症,如冠心病、脉管炎、脑动脉硬化或老年性痴呆等。 从养生角度讲,通百顺,血通则易生,血通则百脉得养,血通则五脏安然。否则,血脉不通,五脏失养。尤其是作为人体中心之大脑,血脉不通,脑失所养,轻则失眠健忘、头晕眼花,重则头痛剧烈、昏仆不醒。因此,对于现代人而言,尤其是平时工作活动量不大,运动量太少的人,适当月匠用一些通利血脉的药物,是大有益处的。 (副主任医师 宁在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