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 多由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 以持续性鼻塞为特点,鼻涕量多,呈黏液性或黏 脓性,不易擤出。鼻腔镜检查见下鼻甲黏膜肥厚, 呈暗红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触之 硬实。严重者嗅觉减退、闭塞鼻音、耳鸣及听力 减退等。易引起慢性咽喉炎、失眠、精神萎靡等。 鼻炎是北方冬季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针对慢性肥 厚性鼻炎治疗方法很多,如等离子低温消融术、 激光治疗、内镜下鼻甲黏骨膜下部分切除术 [1] 、 烧灼术 [2] 、冷冻术 [3] 、中药鼻腔灌洗等 [4] ,但 疗效均不尽如人意,且手术、激光、射频消融术 不同程度上影响鼻腔解剖结构,且复发率高,中 药鼻腔灌洗疗程长、患者痛苦较大,而运用针刺 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显著。 患者男,56 岁。主因“间断左侧鼻塞 4 年”, 于 2014 年 5 月 1 日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中医 科就诊,患者于 2010 年至 2014 年间长期反复发 作左侧鼻塞,鼻孔发痒,喷嚏,鼻涕量多,呈黏 液性,不易擤出,时伴头痛,失眠,每遇天气变 冷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再次就诊 本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肥厚性鼻炎,予消炎、 抗过敏及鼻通软膏等治疗,症状均未见明显好转。 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本院中医科,入院前做 鼻咽镜检查 :双侧鼻黏膜充血, 鼻中隔左侧偏曲, 左侧下鼻甲、中鼻甲肿大,中鼻道及嗅裂欠通畅, 鼻咽黏膜充血,可见附着黏脓性分泌物。舌暗红, 苔薄白, 脉弦细。 中医诊断:鼻渊, 证型:肺经风热。 西医诊断:肥厚性鼻炎。治疗原则:疏风清热, 宣肺通窍。 选穴:主穴为印堂穴、 迎香穴和合谷穴。 配穴为风池穴、太阳穴和四神聪穴。针刺方法 : 患者采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取左侧迎香穴 用 0.25 mm×50 mm 寸毫针略向内上平刺,进针 0.3~0.5 寸,针尖朝向鼻根部,以整个鼻腔及周围 有酸胀感为度;印堂穴用 0.25 mm×40 mm 毫针, 以提捏法向下平刺,使针感传导至鼻头、内及鼻 腔;对侧合谷穴用 0.25 mm×50 mm 毫针直刺, 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双侧风池穴、太阳穴及四 神聪穴为常规刺法,平补平泻法。每 10 min 行针 1 次,留针约 30 min,1 次 /d。治疗过程:患者首 次治疗后自诉鼻通气较前顺畅;治疗 1 周后,鼻 涕明显减少且易擤出,鼻痒症状减轻,头痛、失 眠较前改善;治疗4周后, 上述症状均见明显好转, 再次予鼻腔镜检查见左侧下鼻甲、中鼻甲肥大明 显减小,鼻咽黏膜分泌物减少。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属于中医 “鼻窒” 范畴, 又称“鼻塞”、“鼻齆”、“齆鼻”等。鼻窒一 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大暑以 行,咳嚏、鼽衄,鼻窒。”《素问玄机原病式·六 气为病篇》曰:“鼻窒,窒,塞也。”中医认为 本病病因主要与肺经受邪有关,鼻为肺之窍,居 中属脾土。慢性鼻炎之所以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常因肺脾亏虚,卫外不固,鼻窍易被风冷所伤, 以致窒塞不通,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 不利。或因鼻窍附近病灶或自体的异常累及其功 能所致。也可因邪气久滞、肺经伏热致发病。 《灵枢·经脉》中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 其支者⋯⋯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交 頞 (鼻根凹陷处) , 旁约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5] 。 可见鼻部的经脉循行与阳明经密切相关。迎香穴 为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主治鼻塞不通、不闻香臭 或鼻内作痒。《通玄指要赋》曰:“鼻塞无闻, 迎香可引。” 《玉龙歌》则曰:“不闻香臭从何治, 迎香二穴可堪攻。 ” 故取迎香穴以散风热、 通鼻窍、 止鼻涕;扶正祛邪、行气活血、通利鼻窍。而合 谷穴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可宣泄气中之热、 升清降浊、疏风散邪。印堂穴为经外奇穴,其位 在督脉循行线上, 督脉经巅顶至鼻尖, 取之符合 “经 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且督脉有 统摄全身阳气和维系人身元气的功能,故取印堂 穴既能祛邪通窍又能扶正培元。另配风池穴、太 阳穴和四神聪穴以疏风利窍、 通络止痛、 安神利眠, 以解患者头痛失眠之苦。 诸穴并用共奏通气活血、 疏通经络、扶正培元之功,具有标本同治之妙。 目前针对慢性肥厚性鼻炎,西医尚无特效治 疗药物,手术治疗费用昂贵且易复发。针刺治疗 无论是在改善症状,还是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方 面均有优势,且方便易行,不良反应小。本例治 疗时间短,且遍观文献针刺治疗肥厚性鼻炎的病 例鲜有报道,针刺治疗的机制及作用规律尚未明 确,还需进一步探讨。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潘晓云 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