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痛的治疗对治疗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且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影像学与病理研究的结果跟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太少, 这就要求寻求针对目前不能解释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药物、氨基乙酰酚、肌松剂、止痛剂(甚至麻醉剂)等;②短期的卧床休息;③物理治疗如:功能锻炼、牵引、电疗等;④整脊疗法;⑤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及外敷。因药物的不良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物理治疗未能显示其独特优势,加之传统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确切的疗效,故成为患者的首选。 针灸疗法因价廉、效显、安全等特点,尤其在治疗痛症方面显示其独到之处,已走出国门,为大部分国家患者所接受。针灸治疗腰痛在很多古籍里均有记载,如《素问·刺腰痛》:“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疳”,《丹溪心法》:“腰痛,血滞于下,委中刺出血……”。下腰痛患者在针灸门诊及住院部占着很大的比例,规范对该病的针灸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故腰脊部经脉、络脉、经筋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太阳经病症,通过针刺这两条经脉的相关腧穴而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后溪为手太阳经之输穴,《难经·六十八难》指出:“输主体重节痛”,《针灸聚英》有后溪治“……腿膝背腰痛”的记载。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通过小肠经交会于大椎穴,与督脉相通,督脉是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同时与肾、带、肝等经脉有密切联系,《拦江赋》有 “后溪专治督脉病”之说,故针刺后溪可疏通腰背部经气,活血通络,解痉镇痛而达到治疗目的。申脉为足太阳经之腧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可治疗下腰部痛症,如《甲乙经》所说:“腰痛不能举足,申脉先针有应”,《难经·二十九难》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两穴相配,符合J:-F配穴及同名经配穴的原则,从五行属性来看,小肠经属火,炎上;膀胱经属水,润下,通过针刺后溪与申脉能够纠正两经的失衡,针对下腰痛的主要病机而达到止痛及改善肢体功能的作用。 治疗方法:观察组取穴双侧后溪、申脉,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后溪穴以针尖向合谷方向刺1.5寸,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平补平泻;申脉穴以针尖沿外睬下缘凹陷处呈45度角刺1寸,以提插手法为主,用泻法。两穴均使针感向肘部、膝部放射传导,同时令患者意念集中于腰部,想象疼痛较前减轻,并配合作腰部屈伸、旋转、侧弯活动,幅度由小到大,行针5分钟,让患者带针高抬腿缓慢行走5min,重复行针2次~3次,最后嘱患者做几次深蹲。 取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穴,按常规针刺后,施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泻实补虚,得气后留针5分钟,重复行针2次一3次。2组均由同一位医师使用环球牌0.30mm*40mm一次性毫针执行治疗,周一至周六每日1次,疗程为1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