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骨伤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足跟痛阿是穴齐刺法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10-18
局部齐刺结合电针刺激治疗足跟痛15例

足跟痛是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 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多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本 病多见于中老年及肥胖之人 [1 ] 。齐刺法是指在病变局部中心 直刺一针, 左右(或上下)各斜一针的针刺方法。齐刺法适用于 治疗足跟痛此种疼痛位置固定的劳损性病变, 理论渊源可追溯 至 《灵枢》 。

足跟痛在中医学中属“痹证” 范畴, 清·吴谦《医宗金鉴》 曰 :“此症生于足跟, 顽硬疼痛不能步履, 始着地更甚, 由脚跟着 冷或遇风侵袭于血脉, 气血癖滞而生成。 ” 中医学多认为本病乃 因年老体衰, 肝肾不足, 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所致。西医学认为, 足跟痛的常见病因有跖筋膜炎、 跟骨骨刺、 足跟脂肪垫炎、 跟下 滑囊炎、 足底神经卡压、 跟肌腱炎、 跟腱滑囊炎、 跟骨高压症、 跟 骨应力骨折等 。《灵枢·官针》 曰 :“齐刺者, 直入一, 傍入二, 以 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 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 ” 现代临床多 用三针集合或平行直刺穴位及反应点, 亦称为齐刺法, 笔者观 察之临床案例即均是采用三针平行直刺穴位。针刺治疗非跟 骨骨折所致足跟痛方式众多且疗效肯定, 笔者在临床观察采用 阿是穴局部齐刺结合电针刺激治疗本病 15 例, 疗效确切, 现报 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均来源于 2015 年 11 月 ~ 2017 年 11 月武汉市中医医 院风湿针灸科门诊, 其中男 7 例, 女 8 例;年龄最大 71 岁, 最小 42 岁, 平均 50 岁;病程最短 3 d, 最长约 1 a;右足 10 例, 左足 5 例, 双足 0 例。全部 15 例患者均表现为晨起足落地时疼痛明 显, 走几步后缓解, 走多后疼痛又加重, 经 X 线检查均提示跟骨 骨刺(无骨折)。

2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阿是穴(跟骨结节前方);配穴:太溪、 三阴交、 承山。治疗:局部常规消毒, 阿是穴用 30 号 1. 5 寸毫针直刺入 1. 5 寸, 针尖紧贴跟骨下缘跟骨结节前方, 不行手法;配穴直刺 入 0. 8 寸 ~ 1. 0 寸, 进针后施以提插捻转、 平补平泻手法, 以局 部感觉酸胀为准。留针 30 min, 阿是穴一组电针, 太溪、 三阴交, 一组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有感觉为度, 隔日 1 次, 5 次为 1 疗 程。

3 疗效分析

3. 1 疗效标准 [2 ]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 中 “骨痹” 的疗效标准判定。治愈:疼痛完全消失, 走路 恢复正常, 跟骨下痛点消失;好转:疼痛减轻, 跟骨下痛点存在, 但减轻或变小;无效:治疗前后疼痛无变化, 跟骨下压痛点同前。

3. 2 治疗结果

本组治疗 15 例, 年龄跨度 42 岁 ~71 岁, 最少治疗 3 次, 最 多治疗 2 个疗 程。治 愈 8 例, 占 53. 33 %; 好 转 6 例, 占 40. 00 %;无效 1 例, 占 6. 67 %。总有效率 93. 33 %。

4 典型病例

刘 × , 男, 65 岁, 2017 年 10 月 10 日我院风湿针灸科门诊求 诊。主诉:右足跟疼痛 1 个月余。晨起右足落地时疼痛明显, 稍 走数步后疼痛减轻, 走多后疼痛又甚, 否认外伤史。有颈椎病、 腰椎病病史, 平素受凉劳累后易发。查体:右跟骨结节前方压痛 ( + ), 局部肤色正常, 肤温不高, 无明显肿胀。此次发病前有搬 家劳累数天, 右跟骨正侧位 X 线示:右跟骨可见骨刺形成。取 阿是穴(右跟骨结节前方), 予齐刺法, 沿跟骨下缘跟骨结节前 方垂直刺入 1. 5 寸, 配太溪、 三阴交、 承山, 直刺入 1. 0 寸, 施以 提插捻转、 平补平泻手法, 以局部酸胀为度。选取阿是穴、 太溪、 三阴交电针刺激, 留针 30 min, 针 4 次后足跟疼痛基本缓解, 仅 行走稍久后局部轻微不适, 予上法再针 1 次而痊愈。

5 讨 论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分析, 引起足跟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 种:一是风寒湿邪及跌扑损伤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脉痹阻, 气 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二是肾藏精而主骨, 肝藏血而主筋, 由于 年老体弱, 精血不足, 从而导致筋骨失于精血濡养, 不荣则 痛 [3 ] 。故而中医治疗上兼顾活血通络和调补肝肾。以活血通 络而言, 针刺治疗上选穴多采用 “以痛为输” , 调理局部气机, 其 出自 《灵枢·经筋》 , 指以疼痛局部或压痛点作为穴位治疗疾 病 [4 ] 。另有现代研究 [5 ] 用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足跟痛的 发病机制进行阐释, 与 “以痛为输” 理论殊途同归, 显示出中、 西 医学中微妙的联系。此外, 采用齐刺法治疗足跟痛乃因跟痛者, 痛点固定、 压痛明显、 范围较小, 齐刺法正适用于“痹气小深 者” , 故能取得较好疗效。另有徐恒昭 [6 ] 取下照海穴(照海穴直 下约 1. 5 寸的赤白肉际处)治疗足跟痛, 取穴定位与笔者病例 类似, 治疗亦有成效, 只是徐以 “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 论穴位主 治, 而此处以针刺方法议刺法优势。以调补肝肾而言, 另配脾、 肝、 肾三经之交汇穴— — —三阴交, 乃因脾经与胃经相表里, 可共 同化生气血;且足厥阴肝经主筋;足少阴肾经主骨, 调所汇之穴 以达调理肝肾气机从而疏筋强骨之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 穴, 承山乃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共取之发挥益气健脾、 调补肝肾、 疏筋强骨、 活血通络的作用 [7 ] 。故而针刺中兼顾导致足跟痛之 病因病机, 采用相应的针刺方法, 方能取得显著疗效。另有 1 例 无效者, 可能与病史过久有关, 仍需进一步寻找治疗方案。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颜琳琳 李建武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