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颈椎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针刺调节脊柱两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5-07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逐渐升高, 患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所以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整个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本研究采用针刺调节脊柱两端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并与常规针刺比较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门诊收治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治疗组男12例, 女18例;年龄27~56岁, 平均 (42.23±2.36) 岁;病程3~12个月, 平均 (6.55±2.36) 个月。对照组男14例, 女16例;年龄28~58岁, 平均 (43.42±2.11) 岁;病程2~12个月, 平均 (7.02±2.08) 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3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制定。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 性别不限;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有颈椎骨关节结核、骨折、肿瘤、脱位、椎管内占位病变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有严重精神疾病、传染病者;依从性差, 不能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参考《针灸学》治疗颈椎病的腧穴组方[3]:风池、天柱、肩井、颈夹脊、外关、合谷、后溪。操作方法:按教材常规针刺, 每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5次, 共治疗4周。4周后评定疗效。
 
2.2 治疗组
取穴风池、天柱、肩井、颈夹脊、脑户、陶道、长强、会阳 (双侧) 。操作方法:选用0.35 mm×25/50 mm毫针。会阳穴针刺方向为针尖平行于尾骨前面进针50 mm;长强穴针刺方向为针尖平行于尾骨前面紧靠尾骨进针50 mm;脑户穴直刺, 深度以达颅骨为度;陶道穴直刺25 mm。余穴均按教材常规针刺, 每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5次, 共治疗4周。4周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参考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4]评价症状、体征及功能状态, 共有3项症状和主诉 (颈肩部的疼痛和不适、上肢的疼痛和麻木、手指的疼痛和麻木) 、工作与生活能力、手的功能、4项体征 (Spurling试验、肌力、感觉、腱反射) 。按积分法计分, 总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 可正常工作及活动;有效:临床症状及疼痛明显减轻, 肢体功能有显著改善;好转:症状缓解, 疼痛及肢体功能有所改善, 但不明显;无效:症状及肢体功能均未改善, 疼痛未缓解[1]。治愈、显效、好转计为总有效。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见表1、表2。
 
表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30 3 15 10 2 93.3△
 
对照组 30 2 13 9 6 80.0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 (分, x¯¯±s)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0 7.13±3.70 13.83±2.03△
 
对照组 30 7.13±3.92 12.00±1.0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4.1 选取脊柱两端的机制
(1) 现代医学——“拧毛巾效应”
国外脊背疗法认为脊柱的上下两个弯曲, 即颈曲和骶尾曲, 作为脊柱的两头, 对整个脊柱的调节尤为重要, 即“拧毛巾效应”。人体的尾骨是由类人猿的尾巴进化而来, 尾巴在脊柱动物的整体平衡中有重要作用, 而人类的尾骨具有类人猿尾巴的作用, 对调节和维持整个脊柱平衡有重要作用[5]。会阳、长强穴均位于尾骨尖处。颈椎作为脊柱的另一端, 和尾骨端共同对整个脊柱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中医学——上病下治理论为指导
《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脊柱是一个整体, 对于脊柱上端 (颈项部) 的病证, 可以通过脊柱的下端 (骶尾部) 来治疗。久坐致使脊柱长期持重受压, 气血向下凝结、汇聚在腰骶部不升不降, 造成项背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颈、腰、骶椎生理上密切联系, 病理上互相影响, 故确立了本病从下而治, 恢复督脉升、膀胱经降的平衡治则。
 
整体治疗是中医的基本原则, 脊柱的病变也是如此, 其核心不是人为、主观、机械地进行治疗调节, 而是在充分调动人体正气、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基础上, 让其自发地进行本能、正确、最接近自然的调节。而要达到此目的, 必须以脊柱两头为主、上病下治进行整个脊柱的调节, 尤其是会阳、长强穴的特征决定了两穴在整个脊柱、督脉和膀胱经的平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2 穴位作用分析
(1) 长强穴选穴依据
①长强为纯阳初始。《会元针灸学》载:“长强为纯阳初始, 使脏中生纯阳之气。”从经络循行来看, 督脉循经贯脊。针刺长强穴, 可使人体阳气生、升, 激发疏通督脉阳气, 改变腰骶部瘀阻状态, 使督脉阳气顺脊上升。②络穴通调气血。《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 挟膂上项散头上, 下当肩胛左右, 别走太阳, 入贯膂。”长强穴属督脉络穴, 故针刺长强既可使气血循脊上行, 又可向下疏通颈部气血。
 
(2) 会阳穴选穴依据
①《针灸穴名解》认为会阳穴为“阳经之会也”。一方面, 会阳属于膀胱经和督脉的交会穴;另一方面, 会阳穴在部位上与督脉相邻, 经气相通。因此, 通过调节会阳穴可调节督脉的阳气。②助督脉之阳上升。《针灸甲乙经》认为会阳为“督脉气所发”。会阳穴具有理气升阳的作用。故针刺会阳穴可辅助和加强督脉阳气上升。
 
(3) 会阳、长强穴相配
①两穴相配, 通督治本。督脉不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长强穴为纯阳初始, 会阳穴辅助和调节督脉阳气。两穴相配, 可使督脉阳气充盛, 督脉之气疏通, 顺经上升, 达到改变瘀阻状态的目的。两穴“升”的作用强, 而这种“升”可激发脊柱自发的调节。②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督脉循经贯脊, 《灵枢·经脉》对膀胱经的病变叙述为“是动则病, 冲头痛, 脊痛, 腰不可以曲”, 说明对于维持脊柱的正常, 从颈椎到腰、骶椎都与督脉、膀胱经有密切的关系。会阳、长强穴均位于尾骨部, 又分属膀胱经和督脉。两穴并用, 可疏通项背部气血。长强、会阳为远端取穴。
 
(4) 脑户穴
《针灸甲乙经》曰:“督脉, 足太阳之会, 此别脑之会。”可见脑户既为督脉入脑处, 又是膀胱经出脑处。此穴为两经的交会穴, 对两经的联系与平衡有重要的作用。针刺本穴可以经该门户顺势引风、寒、湿邪外出[6]。
 
(5) 陶道穴
属督脉穴。取本穴是利用其火热特性和督脉、膀胱经的交会特点, 以及位于颈椎局部位置来达到疏通气血的作用。脑户、陶道为局部取穴。
 
综上所述, 会阳、长强穴在下, 加强了督脉阳气循脊上升, 结合颈项部之风池、天柱等穴在上, 帮助经气循膀胱经而降, 使两经相反相成的平衡得以恢复。本法充分利用了整体观念、相反相成的观点, 结合中西医理论, 形成上病下治、远近结合、欲降先升、升中有降的治疗思路, 突出体现了以整个脊柱平衡为目的的整体观念。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2]李增春, 陈德玉, 吴德升, 等.第3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 (23) :1796-1799.
[3] 石学敏.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07-208.
[4] 田中靖久.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J].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杂志, 1993, 67 (3) :552.
[5]文洪.针灸新悟[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5.
[6]李民.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7, 25 (1) :13-14.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魏俊芳 文洪
Tag标签: 颈椎病(7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