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于2015年4月~2017年10月间, 采用火针速刺方法治疗膝内臁疼痛56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6患者均来自威海市立医院南院区门诊病例, 其中男11例, 女45例;年龄35岁~72岁, 平均56岁;病程7 d~120 d不等, 平均20 d。来诊患者均有膝内侧疼痛症状, 尤其是在上下楼梯时一侧膝内侧痛甚, 甚至不能负担体重, 部分患者行走跛行, 患者均在膝内侧有一处以上压痛点, 患者局部肿胀, 临床所有病例排除膝内侧副韧带、髌前韧带、半月板等撕裂断裂者以及有胫骨平台骨挫伤及骨折者。
2 治疗方法
2.1 消毒
在患者膝内侧压痛较甚或肿胀处采用碘附消毒, 范围约5 cm×5 cm。
2.2 操作方法
选用中粗号火针, 在酒精灯火焰烧红至发白, 在患者膝内侧压痛最明显处2 cm2范围内, 快速点刺。如果患者有多处压痛点可多处快速点刺, 治疗后以消毒纱布覆盖, 防止感染, 24 h后可撤去。有的患者1次而愈, 不愈患者可予第2次治疗, 再次治疗的患者痛点可能与上次不同, 需选用新的痛点火针治疗, 再次火针治疗可在上次治疗3 d~5 d后进行, 最多治疗5次。所有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电话随访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疗效。
2.3 注意事项
在快速点刺之前请备好卫生纸, 点刺后有患者从点刺后针眼向外流血, 这是刺到高压的外周静脉小血管所致, 不要采取止血措施, 至自然止血为止, 这时卫生纸要垫在针眼以下腿部或地面以免污染衣物或地面。有些局部肿胀患者还可能顺针眼流出一些黄色组织液, 也需让它自然止住。根据经验, 出血或出水多的患者疗效较好。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1]判定。治愈:疼痛肿胀消失, 关节活动正常, 无复发者;好转:膝关节疼痛减轻, 关节活动功能改善; (3) 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38例, 占67.86%;好转16例, 占28.57%;无效2例, 占3.57%。
4 体会
火针又称“白针”“烧针”, 古称““燔针”“焠刺” (九刺之一) , 讲求进出针快速, 故有“燔针劫刺”之说。《灵枢·经筋》说“焠刺者, 刺寒急也, 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灵枢·官针》提出“刺燔针则取痹也”明确指出火针适于寒邪为主的寒痹等症, 而膝内臁疼痛符合寒痹特征。
疼痛古代医家多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加以论述, 《素问·举痛论》记载“经脉流行不知, 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而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猝然而痛”, 所以疼痛应归于“寒”和“不通”, 不通则不荣, 而火针正有“祛寒”和“通”的双重功效。膝内臁疼痛应是患者受寒或者受外伤后正气不固而寒气侵袭、经络不通所致之寒痹, 故火针是其所宜。
膝内臁疼痛与现代医学的“鹅足肌腱炎”“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膝内侧损伤病变等相关疾病, 上述疾病都有股骨内侧髁或胫骨内侧髁压痛, 或者相当于胫骨结节水平处肿胀、疼痛, 严重者都可出现跛行, 甚至不能行走[2]。在患者受寒或劳伤后病症复发, 疼痛难忍, “软组织骨骼附着处的小血管因疼痛发生痉挛, 其周围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变为炎性粘连或炎性纤维组织增生”[3], 而火针快刺入病变处可缓解血管痉挛或因痉挛瘀阻之血管刺破而畅通, 还可以因针体高温凝固针眼周围的软组织, 使针眼开放, 局部炎性渗液、瘀血放出而局部压力减轻, 改善了局部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修复作用。本法是普通热疗、光疗、普通针刺等不能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69.
[2]吴绪平.针刀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12; 115.
[3] 李义凯.软组织的基础与临床[M].香港:世界医药出版社, 2011 (7) :15.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于建波 杨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