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辅助治疗中度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据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已超心 脑血管疾病, 跃居城市死亡率的榜首, 在农村列为第 4 位。疼痛是肿瘤患者常见和最难以忍受的症状之 一, 也是最难控制的一种症状, 约 1/4 新诊断的患 者、 1/3 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 3/4 的晚期患者合并 有疼痛。在中晚期癌症治疗方面新的指南提出, 改 善生活质量、 带瘤生存是未来新的方向, 疼痛便成为 实现这一目标的绊脚石。1990 年我国同世界卫生 组织( WHO) 联合推出的“三阶梯止痛” 治疗原则, 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 但伴随吗啡类药 物剂量的增加易造成依赖性、 成瘾性和耐药性, 严重 影响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提高镇痛疗效 的同时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改善癌痛患者的生活 质量, 是癌痛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浮针疗法 [1 ] 是由符仲华研究发明的一种侵入 性物理治疗方法, 主要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 简称 浮针) 为治疗工具, 以局部病症为基准, 在病痛周围 ( 而不是在病痛局部) 进针, 针尖对准病灶, 针体沿 浅筋膜( 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层行进。相对 于传统针刺方法而言, 留针时间长, 主要用于治疗局 部的病症。当前, 关于浮针临床疗效观察的研究多 集中在软组织伤痛、 关节炎、 颈腰椎病等方面, 尚无 关于缓解癌痛方面的临床报道。笔者根据浮针的 “皮部理论 ” 、 “以痛为腧理论” 及“近治理论” , 以点 推面将浮针手段应用于中晚期肿瘤患者中度疼痛的 临床治疗中, 表现为减少止痛药物应用、 减轻疼痛、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自 2012 年以来, 笔者应用 浮针疗法辅助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 中度癌痛, 并进行临床观察, 将观察数据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对象 选择 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1 月在山东省千 佛山医院中医科及肿瘤放化疗科住院的 60 例不 同中晚期肿瘤患者, 根据癌痛数字分级法评价疼 痛程度属中度癌痛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浮 针辅助硫酸吗啡缓释片( 联合治疗组) 和硫酸吗 啡缓释片( 对照组) , 每组 30 例。联合治疗组, 其 中男16例, 女 14 例; 最小患者年龄 41 岁, 最大 85 岁, 平均年龄( 65 ±9) 岁。对照组, 其中男 13 例, 女 17 例; 最小患者年龄 35 岁, 最大 85 岁, 平均年龄 ( 66 ±12) 岁。观察病程均为 14 d。肿瘤类型及所 占的比例, 肺癌 22 例( 36. 7%) , 肝癌 12 例( 20%) , 胃癌 11 例( 18. 3%) , 乳腺癌 9 例( 15%) , 结肠癌 4 例( 6. 7%) , 胰腺癌2 例( 3. 3%) 。两组患者性别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 = 0. 601, P > 0. 05) , 故 具有可比性。经独立样本 t 检验, 两组患者年龄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 365, P >0. 05) , 故具有 可比性。 二、 纳入、 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经病理学、 细胞学诊断确诊的 中晚期肺癌、 肝癌、 胃癌、 乳腺癌、 结肠癌、 胰腺癌且 程度属中度疼痛的住院患者。( 2) 年龄 25 ~85 岁, 语言表达能力正常, 意识清楚, 判断疼痛无障碍。 ( 3) 疼痛部位明确, 排除非癌性疼痛因素干扰。( 4) 进 入试验前 4 h 未用过其他镇痛或镇静药物。( 5) 无 心、 肝、 肾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 6) 依从性 好、 自愿参加、 可随访。( 7) 符合以上各项条件的初 治患者。 2. 排除标准。 ( 1) 凡不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 ( 2) 有晕针史的患者。( 3) 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收 集不全者。( 4) 合并心、 肝、 肾和凝血、 造血系统等 严重功能障碍者。( 5)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三、 干预措施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由主管医师每日给 予相应干预措施。 对照组给予硫酸吗啡缓释片以 30 mg 为起始剂 量, 口服, 每 12 h 服用 1 次, 也可根据患者疼痛程度 调整并增加剂量。连续观察 14 d。联合治疗组: 阿 是穴浮针治疗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口服, 即硫酸吗 啡缓释片以 30 mg 为起始剂量, 口服, 每 12 h 服用 1 次, 可根据患者疼痛调整并增加剂量。同时配合 阿是穴周围浮针治疗 1 ~2 针, 1 次/d, 治疗 14 d 时 进行疗效评定。浮针具体操作方法参照《浮针疗法 速治软组织伤痛》 [1 ] 中的介绍。 治疗中两组病例伴暴发痛时及时使用短效速释 药物治疗, 并根据滴定剂量调整硫酸吗啡缓释片用 量。若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 需及时处理并 记载事件的原因、 经过及处理措施。 四、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 治疗 14 d 后进行评价。 主要观察指标如下。 1. 硫酸吗啡缓释片使用情况。记录治疗前、 治 疗 14 d 后两组患者硫酸吗啡缓释片的平均使用量 及癌痛发作次数。 2. 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分。采用孙 燕院士制定的 《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表》 [2 ] , 用 疼痛、 食欲、 精神状态、 睡眠、 日常生活、 社交等指标 来评定得分。每项最低 1 分, 最高 5 分, 评价患者治 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3. 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的评价标准 [3 ] , 判断治疗后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完 全缓解 ( CR) : 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 PR) : 疼痛较治疗前有所缓解, 睡眠不受影响; 轻度 缓解( MR) : 疼痛较治疗前轻度缓解, 但仍有疼痛 感, 且影响睡眠; 无效( NR) : 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总有效率 = ( CR + PR + MR/n) ×100%。 五、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7. 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治疗前后硫酸吗啡缓释片平均使用量, 疼痛次 数和治疗前、 后 QOL 各项评分均为计量资料, 满足 正态分布, 以 x ± s 表示, 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 两 组疗效比较, 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P < 0. 05 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 两组治疗前后硫酸吗啡缓释片平均使用量 和疼痛次数比较 治疗前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硫酸吗啡缓释片 平均使用量和疼痛次数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t =0. 123, Z = 0. 524, P 均 > 0. 05) 。治疗 14 d 后 联合治疗组硫酸吗啡缓释片平均使用量和疼痛次数 较对照组减少,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3. 004、 t =2. 012, P 均 < 0. 05) 。提示浮针疗法联合硫酸 吗啡缓释片可更好地减少肿瘤患者癌痛发作次数 ( 表 1) 。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硫酸吗啡缓释片平均使用量 和疼痛次数比较 组别 例数 硫酸吗啡缓释片平均 使用量( mg) 癌痛发作次数 ( 次,x ± s ) 联合治疗组 30 治疗前 42. 00 ±10. 95 0. 57 ±0. 57 治疗后 50. 67 ±9. 07 a 0. 77 ±0. 63 a 对照组 30 治疗前 42. 33 ±9. 71 0. 60 ±0. 56 治疗后 57. 67 ±8. 98 1. 10 ±0. 64 注: a 治疗 14 d 后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 t =3. 004、 2. 012, P 均 <0. 05) 二、 两组治疗前、 后 QOL 各项评分比较 1. 两组治疗前 QOL 各项评分比较。治疗前, 联 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在 QOL 食欲类、 疼痛类、 精神状 态类、 睡眠类、 日常生活类和社交类评分比较, 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0. 330、 0. 304、 0. 241、 0. 253、 0. 123、 0. 238, P 均 >0. 05) ( 表 2) 。 2. 两组治疗 14 d 后 QOL 各项评分比较。治疗 后, 联合治疗组在 QOL 食欲类、 疼痛类、 精神状 态类、 睡眠类、 日常生活类和社交类评分较对照组 升高,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1. 967、 1. 996、 2. 079、 3. 897、 2. 362、 2. 553, P 均 < 0. 05) 。 结果提示浮针疗法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可更好地改 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表 2) 。 表 2 两组治疗前、 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分, x ± s ) 组别 例数 食欲 疼痛 精神状态 睡眠 日常生活 社交 联合治疗组 30 治疗前 2. 90 ±1. 09 2. 02 ±1. 21 2. 78 ±0. 91 1. 90 ±0. 93 1. 72 ±1. 05 2. 65 ±0. 82 治疗后 3. 85 ±0. 97 a 3. 90 ±0. 88 a 3. 96 ±1. 10 a 3. 36 ±0. 81 a 3. 25 ±0. 99 a 3. 72 ±0. 9 a 对照组 30 治疗前 2. 81 ±1. 02 1. 93 ±1. 08 2. 71 ±1. 30 1. 84 ±0. 91 1. 78 ±0. 83 2. 59 ±1. 11 治疗后 3. 36 ±0. 96 3. 42 ±0. 98 3. 38 ±1. 06 2. 56 ±0. 78 2. 67 ±0. 91 3. 11 ±0. 90 注: a 治疗 14 d 后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1. 967、 1. 996、 2. 079、 3. 897、 2. 362、 2. 553, P 均 <0. 05) 三、 两组疼痛缓解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共 30 例患者, 完全缓解患者 15 例, 部分缓解患者 12 例, 轻度缓解患者 2 例, 无效 1 例, 总有效率 96. 7% ( 29/30) ; 对照组共 30 例患者, 完 全缓解者为 11 例, 部分缓解者为 9 例, 轻度缓解者 为 5 例, 无效 5 例, 总有效率 83. 3% ( 25/30) , 两组 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1. 724, P <0. 01) 。 讨 论 据 WHO 统计, 全世界每年有 400 万癌症患者 遭受疼痛的折磨, 我国同 WHO 联合推出“三阶梯止 痛” 的治疗原则, 使癌痛治疗逐渐规范化, 通过临床 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 但伴随吗啡类药物剂量的增 加易造成药物依赖性、 成瘾性和耐药性, 严重影响中 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 中医中药在缓 解癌痛的临床研究中取得较大的进展, 积累了丰富 的临床经验。中医认为癌性疼痛的病机不外“不荣 则痛” 和 “不通则痛” 两个方面 。“不荣则痛” 主要表 现为脏腑、 气血亏虚 ; “不通则痛” 主要表现为气滞 痰浊血瘀阻滞脏腑经络。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可增 强三阶梯疗法缓解癌性疼痛的作用 [4- 5 ] , 但多数中 晚期患者均伴有纳差、 恶心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口服 中药难度较大, 其临床依从性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有效措施的实施, 而中医药其他治疗手段便可避 免此方面的影响, 发挥中医药优势以减轻患者痛苦,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浮针多应用于临床痛证的治疗中, 如: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肩周炎、 颈腰椎病等, 但在 缓解癌痛方面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本研究通过观察 浮针缓解各种痛证的显著疗效, 将浮针的“以痛为 腧” 理论应用于中晚期患者癌痛的治疗中, 将浮针 的进针点选在癌痛周围, 针尖直达病灶, 针体在皮下 扫散固定, 留针时间长, 局部刺激强, 可振奋皮部和 经筋的经气, 使经脉气血流通畅达, 从而起到通经活 络止痛的作用, 达到 “通则不痛” 的治疗目的。本研 究结果显示, 浮针疗法可有效减少硫酸吗啡缓释片 使用的剂量, 可更好地减少肿瘤患者癌痛发作次数, 可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缓解癌痛方 面浮针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单纯应用硫酸吗啡缓释片组。 综上所述, 采用浮针疗法治疗中晚期肿瘤患者 癌痛的效果要比单纯服用止痛药物的效果好, 在缓 解疼痛的总有效率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且该疗法操 作简单易学、 安全有效, 可减轻国家及广大患者的经 济负担, 因此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但关于缓解癌 痛的内在机制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