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炎性息肉及腺瘤是大肠癌前病变的高危因素。中医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于大肠炎性息肉及腺瘤的治疗,有助于恢复肠黏膜屏障。
全国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邱健行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8年,尤擅脾胃病的治疗,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毒垢理论,用于指导临证治疗收效颇佳。笔者跟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邱健行运用毒垢理论辨治大肠腺瘤及大肠癌前病变思路及经验用方整理分析如下。
病因病机
邱健行指出,毒垢理论中所谓的“毒”,即指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物质;所谓“垢”者,乃毒邪日久,藏于肌肤腠理,沉淀于筋骨血脉,伏于五脏六腑,在体内不断蓄积而成,有黏着、固定、不易祛除、危害逐渐增大等特点。从毒邪到毒垢,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大肠腺瘤及大肠癌前病变,可归属于中医腹痛、癥积、泄泻、肠结、肠覃等范畴,其发生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引起。其病因病机为: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嗜食肥甘,烟酒无制而伤脾害胃,助湿生热,湿聚化痰,郁热入血而为瘀热,痰瘀热交结而生内毒,久毒结垢而生毒垢。②忧思抑郁,导致肝胃气机失调,肝胃不和而终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职。脾不升清,浊阴不降,浊邪凝聚生毒,毒结中焦而成毒垢。③脾胃素虚或劳倦内伤,中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调,水湿不化;脾虚气弱,运血无力,酿成血瘀;湿瘀交结,蕴生内毒,久成毒垢。
治法方药
毒垢贯穿于大肠腺瘤及大肠癌前病变的始末,故解毒除垢为本病治疗总则。毒解垢除,从而气行血畅,结散癥消,恢复脾生胃降之特性,脾气上升,浊阴得下,大肠异型增生逐步消除,最终恢复正常;久病多瘀,又需多用活血化瘀通络法,使瘀不助垢,瘀去新生,有助正常组织恢复;久病多虚,又需补虚扶正,脾旺不受邪,有利于康复。代表方剂为莲花肠瘤方和莲花肠癥方。
莲花肠瘤方
组成: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猫爪草10g,三棱12g,薏苡仁30g,柴胡12g,白芍15g,枳实12g,甘草6g。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
功效:解毒除垢,消郁散结,调肝整肠,理气止痛。
主治:毒垢积胃、肝脾不调、气滞血瘀的大肠腺瘤病。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解毒除垢,为君;猫爪草、三棱消瘀散结,为臣;四逆散(即柴胡、白芍、枳实、甘草)、薏苡仁开郁化湿,为佐;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苔黄者,加蒲公英、夏枯草;纳呆者,加布渣叶、鸡内金;便秘者,加虎杖,枳实用量加倍;泄泻者,加火炭母、凤尾草;反胃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莲花肠癥方
组成: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20g,升麻10g,青蒿10g(后下),重楼15g,丹参20g,三棱12g,莪术12g,水蛭10g,黄芪20g,白术15g,石斛20g,川厚朴20g,延胡索20g,甘草6g。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
主治:羽绒腺肌瘤样大肠多发息肉、中度异型增生型肠癌前病变等。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青蒿、升麻拔毒除垢,为君;重楼、丹参、三棱、莪术、水蛭消瘀散结,黄芪、白术、石斛益气养阴,为臣;川厚朴、延胡索理气止痛,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气虚重者,黄芪倍量;阴虚重者,加生地、玄参;黑便者,加紫珠草、仙鹤草;疼痛重者,加乌药、三七;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
典型医案
李某某,女,64岁,2009年5月25日初诊。主诉:反复腹泻2年余,加重1月。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溏泻,为水样便夹有黏液,每日5~6次,伴有胃脘部不舒,遂到当地医院做肠镜检查。肠镜示:乙状结肠息肉约6mm×5mm。肠镜检查后有下腹部蠕动痉挛感,且症状逐渐加重。曾于当地医院间断中药治疗,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刻下:腹泻,解黄色水样便,夹有黏液,每日10余次,泻下时伴有肠鸣,伴有下腹部蠕动痉挛感,胃脘部不舒,眠差多梦,每夜睡2~3小时,舌稍红,苔黄腻,脉弦。
诊断:西医诊断为乙状结肠息肉、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肠瘤(毒垢积肠,肝脾不调,气滞血瘀,湿热下注)。
治法:解毒除垢,消瘀散结,调肝整肠,理气止瘀。
处方: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猫爪草10g,三棱12g,薏苡仁30g,柴胡12g,白芍15g,火炭母20g,凤尾草20g,败酱草30g,甘草6g。7剂,常法煎服。
6月1日二诊:服药后肠蠕动痉挛感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仍有肠鸣但程度减轻,大便已成形,睡眠仍差,易醒,舌脉同前。上方去败酱草,加海螵蛸、生牡蛎以和胃坚便。7剂,常法煎服。
6月8日三诊:下腹部肠道蠕动痉挛感已消除,大便稍溏,每日1次,睡眠仍欠好,舌红有裂纹。患者提出返乡调治。上方加柏子仁20g、珍珠母30g(先煎),煎服法同前。
8月3日四诊:大便成形,每日1次,睡眠正常,舌质微红,苔微黄,脉弦。复查肠镜显示乙状结肠息肉消失。后予莲花肠瘤方与香砂六君子汤交替服用,以防肠瘤复发。一年后复查肠镜,肠瘤无复发。(邱剑鸣 张伦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