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80%的脑卒 中患者有运动功能障碍, 肌痉挛状态被认为是这些运 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决定因素 [1] ,脑卒中后幸存者约 60%会出现肢体痉挛 [2] , 其中上肢痉挛主要表现为上 肢内侧屈肌肌群占优势的屈曲性痉挛, 即上肢关节内 收、屈曲、内旋,呈现出“挎篮”样动作 [3] 。正常人 群中上肢要完成 80%以上的活动, 日常生活质量很大 程度上依靠上肢运动的保证 [4] , 脑卒中患者进入痉挛 期后上肢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严重阻碍患者上肢功 能的恢复,使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甚至自理能 力,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 担 [5] 。 目前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尚无特异性治疗方 法,常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肌内注射、中 医针灸等方法 [6 - 7] , 但是疗效均不理想。 本研究采用刺 络拔罐加常规基础治疗方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 挛,并与单纯常规基础治疗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治疗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 2015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南方医科 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康复科住院治疗期间、 符合 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 60 例 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和纳入顺序编号随 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观察组中,男 17 例,女 13 例;脑梗死 19 例,脑出血 11 例;左侧 14 例,右侧 16 例;年龄 45~70 岁,平均(60±8)岁; 上肢痉挛病程最短 20 d,最长 150 d,平均(66.3± 15.3)d。对照组,男 16 例,女 14 例;脑梗死 17 例, 脑出血 13 例;左侧 18 例,右侧 12 例;年龄 42~71 岁,平均(59±8)岁;上肢痉挛病程最短 18 d,最 长 140 d,平均(67.5±14.4)d。两组患者上述一般 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 >0.05) , 具有可 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脑卒中诊断标准: 符合 2010 年卫生部疾病 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制定的《中国脑血 管病防治指南》 [8] 的西医脑卒中诊断标准;痉挛诊 断标准:参考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量表 [9] ,患侧上 肢痉挛且评级为Ⅰ~Ⅲ级;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参 照 2008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 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10] 中医中风病诊断 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首次发病或既往有 中风史但无后遗症,病程 2 周~6 个月者;③年龄 40~75 岁者;④头颅 CT 或 MRI 示脑出血、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软化灶者; ⑤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醒者;⑥自愿参加本试验,签署患者知情同 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既往患有运动功能障碍或对运动功能有直接 影响的疾病者;②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认知功能 障碍者;③近期服用过镇静剂或肌松剂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1)刺络拔罐:于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最明 显处刺络拔罐和井穴放血。 ①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 最明显处刺络拔罐: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取一次性无 菌采血针,于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明显处点刺 5~10 针,迅速刺入 2~4 mm,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 轻挤压针孔周围以助瘀血排出,点刺后拔火罐,留 罐 10~15 min,起罐后擦净瘀血,用乙醇棉球擦净血 迹,于针眼处用乙醇棉球再次消毒,隔日 1 次,每 周 3 次,共治疗 2 周。②井穴放血:取患侧上肢 井穴商阳、关冲、少泽、少商、中冲、少冲。操作: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取一次性无菌采血针,对准所 刺部位迅速刺入 1~2 mm,随即将针迅速退出,令其 自然出血,或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以助瘀血排出,每 穴挤压出血 3~5 滴,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点 刺患侧井穴,每次选取 3 个井穴,隔日 1 次,每周 3 次,共治疗 2 周。 (2)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内科治疗、针灸 及康复训练。 ①内科治疗:两组患者均按 2010 年版《中国脑 血管病防治指南》 [8] 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诊疗处理及对 症支持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斑、改善脑 循环、营养脑神经等,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 心病等原发病,以及治疗饮水进食呛咳、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或失音等。 ②针灸:采用全经针刺法治疗 [11] 。即,取手必取 足(取手的经脉腧穴,必取足的同名经脉腧穴) ;取阳 必取阴 (取阳经腧穴必取与之相表里的阴经腧穴) ; 按 阳明、少阳、太阳经的顺序;先健侧,后患侧, “健一 患三” (针刺健侧 1 次,针刺患侧 3 次) ;每次取相关 经脉关节附近腧穴为主。具体穴位选择如下: 第 1 次:健侧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阴经腧穴:肩 髃、曲池、合谷;髀关、足三里、解溪;天府、尺泽、 太渊;箕门、阴陵泉、三阴交。 第 2 次、第 6 次、第 10 次:患侧手足阳明经、 手足太阴经腧穴,取穴同第 1 次。 第 3 次、第 7 次、第 11 次:患侧手足少阳经、 手足厥阴经腧穴:肩髎、天井、外关;环跳、阳陵泉、 悬钟;天泉、曲泽、内关;足五里、曲泉、太冲。 第 4 次、第 8 次、第 12 次:患侧手足太阳经、 手足少阴经腧穴:肩贞、小海、阳谷;承扶、委中、 昆仑;极泉、少海、神门;阴谷、太溪。 第 5 次:健侧手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腧穴。取 穴同第 3 次。 第 9 次:健侧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阴经腧穴。取 穴同第 4 次。 操作方法: 取 0.30 mm×40 mm、 0.30 mm×75 mm 不锈钢毫针,将毫针和针刺部位常规消毒,根据具体 穴位位置直刺或斜刺。按先上肢、后下肢,先阳经、 后阴经的顺序针刺。针刺阳经腧穴,得气后,留针 20~30 min。针刺阴经腧穴,得气后出针,不留针,均 行平补平泻法手法,中等刺激。每日 1 次,每周 6 次, 共治疗 2 周 12 次。 ③康复训练: a 抗痉挛体位的摆放: 患者在床上、 轮椅、椅子上都要保持正确的体位。b 被动关节活动 度的训练:患侧肢体全范围的被动关节活动。c 抑制 痉挛的被动牵张训练,即在充分活动肩胛骨的基础 上,做被动的、缓慢的、长时间牵拉;痉挛的上肢屈 肌肌群训练:上肢联带运动抑制训练、滚筒训练等。 d 手法按摩:从远端向近端按摩患侧上肢,促进淋巴 回流,降低肌张力,消除运动后疲劳。e 物理因子治 疗: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电刺激等。 每日 1 次,每周 6 次,共治疗 2 周 12 次。 2.2 对照组 只采用观察组中的常规基础治疗, 而不采用刺络 拔罐,疗程、频次、总治疗次数同观察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所有观察指标均于治疗前、 治疗后分别进行评定。 (1)上肢痉挛评分:采用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 量表 [12] 对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进行评估。通过被动活 动上肢关节评估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共分为 6 级,0 级为无肌张力增加,Ⅰ 级及Ⅰ + 级为轻度增加, Ⅱ级为明显增加,Ⅲ级为严重增加,Ⅳ级为僵直,痉 挛程度 0 级至Ⅳ级分别计 0~5 分。 分数越高表示痉挛 程度越严重。 (2)上肢被动牵拉力值:采用测力计进行测 量 [13] 。使用艾固牌指针测力计,将其拉钩用绳固定 在患肢的腕背关节处,拉力方向与前臂背侧垂直,以 患肢肘关节处为圆点,缓慢拉动患侧前臂运动,以患 侧前臂在力的作用下被拉动时的最大拉力作为测值, 用牛顿(N)作为计量单位,共测 3 次,取平均值。 拉力值越大表示痉挛程度越严重。 (3)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参考简化的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14] 评估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情 况,上肢运动功能评定中每一动作评分可评为 0、1、 2 分,总计 66 分,得分越高表示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出版的《中 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 [15] ,结合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估。显效:改良的 Ashworth 评级恢复至 0 级或降低 2 级以上;有效:改 良的 Ashworth 评级降低 2 级; 改善: 改良的 Ashworth 评级降低 1 级;无效:改良的 Ashworth 评级无变化。 3.3 统计学处理 运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 采用均数±标准差( x ± s )表示,计量资料先进行 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 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 性采用 t 检验 (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 ,不符合采用非参 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 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上肢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 上肢痉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均 P <0.01) , 且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 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治疗前后 上肢痉挛评分比较 (分, x 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观察组 30 2.88±1.01 1.32±1.05 1)2) -1.57±1.04 3) 对照组 30 2.77±1.01 1.84±1.40 1) -0.92±1.2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3) P <0.05。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被动牵拉力值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上肢被动牵拉力值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 患者上肢被动牵拉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 P <0.01)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 <0.01) ,观察组 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 P <0.01) 。见表 2。 表 2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治疗前后上肢 被动牵拉力值比较 (N, x 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观察组 30 24.92±6.42 14.78±4.89 1)2) -10.16±5.65 3) 对照组 30 24.70±6.08 18.22±5.80 1) -6.48±5.9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3) P <0.01。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 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 P <0.01)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 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3。 表 3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治疗前后上肢 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 x 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 2 周后 治疗前后差值 观察组 30 20.43±7.88 31.27±7.92 1)2) 10.85±7.90 3) 对照组 30 20.60±7.89 28.43±7.86 1) 7.83±7.87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3) P <0.05。 (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0.0%,高于对照组的 76.7% ( P <0.05) 。见表 4。 表 4 两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 总体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改善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6 16 5 3 90.0 1) 对照组 30 2 9 12 7 76.7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 <0.05。 4 讨论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属于中医学“痉证” “筋病” 范畴。根据《灵枢·邪客》记载: “邪气恶血,固不 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 也” ,据此可知,痉挛的病因是“邪气恶血” ,关键的 病机是“住留” 。其中“邪气”是指外感风、寒、湿 邪, “恶血”是指陈旧的瘀血, “邪气恶血”即指风、 寒、湿邪气及陈旧的瘀血合而为病; “住留”即指停 住、留滞,较一般“瘀血”程度更为严重。也就是说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关键病因病机是“邪气恶血住 留” ,外邪与瘀血结合,留住于筋脉机关,气血运行 失常,筋骨失濡,机关不利,发为痉挛 [16] 。 针对“邪气恶血住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根 据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记载: “邪气因血而泄,病 乃无也” ,可知祛除“邪气”的方法可用刺络放血疗 法。而根据《素问·调经论》记载: “视其血络,刺 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 《素问·针 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可知祛除“恶 血” 亦可采用刺络放血疗法。 又根据王焘 《外台秘要》 记载: “取三指大青竹筒,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 笼墨点处按之……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 除,当目明身轻也” ,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记 载: “拔火罐,吸尽恶血为度” ,可知祛除“恶血”还 可采用拔罐疗法。综上可知,刺络拔罐疗法是治疗脑 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可选用方法。 关于刺络拔罐疗法具体穴位选择,根据《备急千 金要方·灸例》记载: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 (成,据明代《普济方》作“或” )痛处,即云阿是, 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由此可知,阿是穴是以 压痛或反应点作为穴位部位, 是症状或体征表现最明 显的部位,多在病变附近。本研究于患肢肱二头肌肌 腹痉挛最明显处点刺,即是取阿是穴之法。井穴位于 四肢末端,是十二经脉阴阳之气始发之处,亦是阴阳 表里两经交会、经气交接之处,内连脏腑。井穴的作 用主要有二,一是去邪气,如《素问·缪刺论》曰: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 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 注证发微》 注: “手足爪甲之上即井穴是也” ; 二是 “去 恶血” ,如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记载: “凡初中 风跌倒, 卒暴昏沉, 痰涎壅滞, 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 血” 。取井穴的目的就是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关 键病因病机“邪气恶血住留” ,以去邪气, “去恶血” 。 现代研究 [17] 表明,局部刺络放血通过调节周围 血管收缩、血液灌注,降低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改 善肢体血流速度及微循环,加速肌肉神经功能恢复, 同时兴奋和刺激臂丛神经和正中神经, 使肘臂麻木和 痉挛得以解除,达到降低肌张力、改善上肢运动障碍 的目的。亦有研究 [18 - 19] 证实井穴放血能促进受损脑 组织功能的恢复,使运动区功能全部或部分恢复,改 善肢体运动功能。 目前, 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仍是一个世 界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单一疗法的局限性, 现代康复训练加针灸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得 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其疗效显著高于单一疗法,相 关研究 [20 - 22] 均已证明其结论,而全经针刺法配合康 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疗效也已经得到了充 分的论证 [23] 。经本次临床观察,刺络拔罐配合常规 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 效果明 显优于单纯常规基础治疗。治疗后,观察组在上肢痉 挛评分、上肢被动牵拉力、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均 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0.0%,亦显著高于 对照组的 76.7%。以上结论表明,刺络拔罐配合常规 基础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状态有显 著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奚马利 周国平 罗梦 杨路 詹珠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