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脑卒中后患者心理康复及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具有极大影响。目前,临床无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特殊有效药物,仅治疗原发性疾病。中医传统疗法(如针灸、中药等)及言语康复训练、高压氧、重复经颅磁刺激等治疗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且获得良好的疗效。笔者采用头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1~76岁,平均(66.69±9.31)岁;病程7~90 d,平均(41.40±27.24)d。治疗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0~75岁,平均(65.48±9.52)岁;病程7~90 d,平均(39.60±27.46)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的诊断标准,并通过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诊断标准,有明确中风病史并伴有失语。失语症诊断经汉语失语症评定量表(ABC)确诊为运动性失语[3]。
1.3 纳入标准
符合脑卒中中西医诊断标准;可配合检查及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明显认知功能障碍、耳聋、失明等疾病者;非脑卒中引起的失语症者;患有严重心、肝、肾、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疾病者;有颅脑外伤或手术病史不适宜行头针疗法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禁忌(安装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基础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及言语功能康复训练(参照文献制定[5])治疗。
2.2 对照组
单纯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磁刺激给予低频重复刺激,刺激部位为右侧大脑Broca区,刺激频率为1 Hz,强度为健侧肢体运动阈值的80%,刺激时间为8 s,序列间隔为2 s,每个序列给予20次脉冲。每次20 min,每日1次,持续治疗3周。
2.3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头针疗法采用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针刺部位:脑卒中病灶同侧头皮垂直投射区外围(以头颅CT或MRI示病变部位的投射区为参考)。针刺方法:采用0.3 mm×25 mm毫针进行围刺5~8针(针的数量取决于病变大小),针尖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得气后行捻转手法,频率为180~200次/min,捻转1~2 min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 次。每日1次,持续治疗3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ABC评价两组患者口语表达、听理解、阅读和书写能力,4个方面共200分,分值越高说明言语功能越好。观察治疗前后各项语言功能评分及总分变化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根据北京大学汉语失语症检查法[6]进行评价。治疗后,按照语言交流障碍进步程度和语言功能评分提高度进行评定。基本痊愈:失语症严重程度进步2级以上或语言功能评分提高90%;显著进步:失语症严重程度进步2级或语言功能评分提高60%~90%;进步:失语症严重程度进步1级或语言功能评分提高30%~59%;无效:失语症严重程度进步不足1级或语言功能评分提高不足30%。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及进步率之和。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ABC各项目评分及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BC总分及口语表达、阅读能力、听理解、书写能力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5 20 12 3 92.5▲
对照组 40 3 15 15 7 82.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治疗前后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各项目评分比较(分,x¯¯±s)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口语表达
阅读能力
听理解
书写能力
总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40 5.86±4.97 32.96±6.58△▲ 20.48±7.96 45.58±8.02△▲ 32.48±3.82 40.56±4.02△▲ 3.52±2.68 22.38±2.86△▲ 63.78±8.82 146.56±9.10△▲
对照组 40 4.78±5.32 27.78±6.26△ 21.52±8.23 35.75±8.52△ 33.56±3.78 36.24±3.96△ 3.88±2.52 16.56±2.78△ 62.58±8.12 136.82±8.2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目前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患者逐年增多。据统计,在我国有16.6%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患有失语症[7],国外报道为21%~38%[8]。由于失语导致患者与人交流障碍,导致其社交活动逐渐减少,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药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多数仅治疗原发病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及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法均是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具有独特优势,两者均通过刺激言语中枢而达到改善言语功能的目的,头针是通过刺激病灶侧言语中枢,重复经颅磁刺激则是通过低频刺激健侧言语中枢,两者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头针疗法为常用的治疗脑部疾病的针刺方法。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手足六阳经、手少阴与足厥阴经脉皆上行于头面;六阴经中其余阴经的经别均与相表里的阳经相合后到达头面部。因此,头面部为人体经气集中之处,针刺头部腧穴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对脑功能障碍及全身脏腑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法是在头针理论基础上,结合神经康复学理论及现代影像学技术发展而来,其通过对病灶在头皮的垂直投射区进行围刺,改善病变区的血液循环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激活言语功能区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发挥脑功能的代偿作用,实现大脑功能再塑和功能转移,重建语言活动等神经通路[9],最终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方法是用于神经精神康复治疗的一种无创性技术。研究表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于右侧大脑半球及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于左侧大脑半球对脑卒中后言语功能的恢复十分有利[10,11,12]。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刺激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健侧脑部,可以相应减少右侧脑半球的脑血流量,继而增加左侧脑半球的脑血流量,改善左侧脑受损后的缺血半暗带,促使双侧大脑半球的兴奋性恢复至平衡状态。言语功能网络重建不仅可促使言语功能的恢复,还有助于脑卒中受损部位的恢复[13]。目前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方面的文献研究不少,尤其在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亦较充分,部分学者将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头体针或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言语训练等)联合治疗,均能得出较单一经颅磁刺激有效的结论[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均有改善作用(P<0.05);治疗后治疗组ABC总分及各项语言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头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法。但本研究受经费、时间等影响,只观察到该治疗方法的短暂疗效,未能进行长期疗效观察及对两者结合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未能采取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多中心大样本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长期疗效的观察等方面将是本研究继续努力的方向,期望能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提供更多元化及有效的治疗方案。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叶家盛 彭智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