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 其病因是胆汁、肠液或胰腺液等十二指肠液因反流进入患者胃部对其胃黏膜造成的损伤[1]。西医认为该疾病发生的因素包括患者长期精神紧张、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等, 病情发展过程中涉及较多的机制[2]。近年来针对该疾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用药后其血浆GAS及MTL变化上, 常规西医疗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是其治疗周期长, 复发率高。笔者选取20例患者开展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收治的40例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20例。对照组男12例, 女8例, 年龄30~62岁, 平均 (44.7±3.5) 岁。治疗组男15例, 女5例;年龄33~65岁, 平均 (46.9±5.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行性。
1.2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及表现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3]中相关内容。 (2) 中医辨证标准[4]:主症包括胃胀痛及两胁痛, 情志不遂时疼痛加重, 频繁嗳气, 胃部反酸及脉弦;次症包括口中泛苦, 食欲不振, 易躁易怒, 舌质色红伴薄白或黄苔。患者伴3项主症, 或主症、次症各2项即可确诊。
1.3 排除标准
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合并血液疾病者;合并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者;无法有效区分中医证型者;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多潘立酮 (吗丁啉,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10003) 口服治疗, 每次10mg, 连续给药2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方加减治疗。组成:柴胡、白芍、枳实、川芎、厚朴、法半夏、香附、陈皮各10g, 甘草片5g。加水400mL浸泡20min, 大火煮开后小火煎煮30min, 过滤药渣后取汁150mL, 每日午间口服, 连续给药2周。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行无刺激饮食方案, 暂停其他具有抗溃疡效果的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 胃镜检查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胃镜结果显示无黏膜炎症, 无反流;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胃镜结果显示炎症好转, 反流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 胃镜结果显示黏膜炎症好转, 反流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胃镜结果均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中医证候疗效。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相关原则对中医辨证标准中的主症及次症进行4级评分, 主症以0、2、4、6分标准计分, 次症以0、1、2、3分标准计分, 脉象以有、无计0或2分, 舌质舌苔以有、无计0或1分。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超过95%;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好转,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为70%~94%;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为30%~69%;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不足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3) 血清学指标:血浆胃动素 (MTL) 、血浆胃泌素 (GAS) 均行酶联免疫法检测。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 分别行t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 胃镜检查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胃镜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4.329 0,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疗效比较[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4.800 0,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血清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MTL、GAS水平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MTL水平显著更高, GAS水平明显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4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通常采用西药治疗, 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胃痛、反流、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但是停药后易复发, 且副作用大, 长期用药患者承受性低, 对患者的临床预后及生活质量均有不良影响。因此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治疗逐渐成为治疗该病新的研究方向。
胆汁反流性胃炎归属中医“胃痛”“痞证”范畴, 常以肝胃不和型为主要证型。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胃气虚和升降失调有关, 基于此胆邪侵犯造成胃部病理变化, 因此病位在胆胃, 但涉及肝脾。本病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性, 其中本为脾胃虚弱, 无力运化;标为胆胃瘀滞, 胆汁逆流, 因热阻滞。因此发病关键为肝脾不和, 治疗应遵循疏肝和胃原则[5]。柴胡疏肝散出自张介宾《景岳全书》, 全方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其中白芍具有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之效, 与柴胡疏肝效果相辅相成, 为方中君药;配合枳实可泻脾中滞气, 促进运化;白芍配甘草可止痛;川芎活血行气;厚朴、半夏疏郁气;陈皮及香附可发挥理气和胃之效。上述药物联合应用可疏肝和胃, 活血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 柴胡对微循环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白芍和甘草的镇痛效果良好, 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本研究中, 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血清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表明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 对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行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效果确切, 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尹基颖, 荆元宏, 赵红燕, 等.14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2) :29-30.
[2]缪娴.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实验研究述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1 (11) :75-77.
[3]周建中, 陈泽民, 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 (5) :318-319.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51-155.
[5]邵沛,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辨证施治[J].中医杂志, 2004, 45 (12) :1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邓文均 翁小光 陈一鸣 阮燕媚 吴小卫 邓国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