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胃炎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中医药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5-03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的一类病证, 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及吞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近年来, 由于社会压力、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多方面的影响, 胃痛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导师马红学认为胃脘痛的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食生冷损伤脾胃;情志不畅, 肝气犯胃;先天禀赋不足, 脾胃虚弱。中医将胃脘痛分为脾胃虚寒型、瘀血停滞型、寒邪客胃型、食滞伤胃型、肝气郁结型5种证型[2]。导师总结临床工作经验, 再结合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好发人群及现代人群的生活方式、心理特点, 认为脾、胃、肝是与胃脘痛密切相关的脏腑, 临床上肝胃不和型、脾虚气滞型、中脏虚寒型胃脘痛较为多见, 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采用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法、健脾行气和胃止痛法、温中健脾缓急止痛法进行治疗, 遣方用药独特精当。现将导师治疗胃脘痛经验结合病例进行详细介绍。
 
1 病案举隅
(1) 患者, 男, 52岁, 2016年11月2日初诊。
主诉:间断胃脘部疼痛1个月余。1个月前患者因与邻居发生口角后出现胃脘部疼痛, 呈胀痛, 饭后尤甚, 伴吐酸胃灼热, 无胸骨后及咽部不适, 无恶心、嗳气、呕吐等, 自行口服“保和丸”“吗丁啉”治疗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 时轻时重, 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治疗, 就诊于我科门诊。刻下症:胃脘部胀满疼痛不适, 情绪波动大, 伴胃灼热、反酸, 偶有口苦口干, 无厌食油腻、嗳气、恶心等, 纳、眠可, 二便调。舌淡红, 苔白厚腻, 脉弦滑。电子胃镜示:胃溃疡。中医诊断:胃痛 (肝胃不和) 。治宜疏肝和胃, 理气止痛。处方:柴平汤加减。组成:藿香12 g, 佩兰10 g, 柴胡9 g, 黄芩片9 g, 太子参12 g, 厚朴10 g, 紫苏梗15 g, 姜半夏9 g, 延胡索15 g, 木香10 g, 炒鸡内金15 g, 枳实10 g, 黄连6 g, 吴茱萸3 g, 甘草片6 g, 7剂。150 mL温开水冲服, 每日1剂, 早晚空腹温服。二诊:患者症状较前明显减轻, 偶反酸、口苦, 纳可、眠佳, 二便调。舌红, 苔白略厚腻, 脉弦滑。处方:上方加白及12 g, 豆蔻9 g, 砂仁9 g (后下) , 7剂。150 mL温开水冲服, 每日1剂, 早晚空腹温服。患者服以上方加减治疗1个半月后, 诸证消失。复查胃镜显示溃疡愈合。
 
按语:患者胃脘部呈胀痛, 多是气滞的表现, 且患者平素情绪波动大, 与肝相关, 苔白厚腻, 脉弦滑, 是湿的表现。病位虽在脾胃, 但与肝有关, 故选择柴平散加减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紫苏梗、枳实、木香行气止痛, 黄连、吴茱萸制酸止痛。二诊胃痛减轻, 舌苔仍厚腻, 湿气较重, 加白及敛疮生肌, 能有效促进溃疡愈合, 砂仁、豆蔻加大祛湿的作用。
 
(2) 患者, 女, 36岁, 2015年9月2日初诊。
主诉:间断胃脘部疼痛2年, 加重1周。2年前, 因手凉后出现胃脘部疼痛, 呈隐痛, 偶有胃脘胀满不适, 无胃灼热、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间断口服奥美拉唑治疗后上述症状时轻时重。1周前洗澡后外出感受风寒再次出现胃脘部疼痛, 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胃脘部隐痛, 偶有夜间痛, 伴胃脘部胀满、胃灼热、反酸, 偶有泛吐清水, 胃脘部怕冷, 喜温喜按, 无恶心、呕吐等, 食欲不佳, 睡眠欠佳, 二便调。舌淡胖, 苔薄白, 脉细。中医诊断:胃痛 (中脏虚寒) 。治宜温中健脾, 缓急止痛。处方:自拟温中调脾汤。组成:黄芪12 g, 桂枝9 g, 炒白芍15 g, 太子参12 g, 茯苓15 g, 麸炒白术12 g, 干姜6 g, 姜厚朴12 g, 香附12 g, 乌药12 g, 延胡索15 g, 砂仁6 g (后下) , 炒麦芽15 g, 炒谷芽15 g, 炒鸡内金15 g, 炒酸枣仁15 g, 甘草片6 g, 7剂。150 mL温开水冲服, 每日1剂, 早晚空腹温服。二诊:患者胃痛缓解, 脘腹部怕冷好转, 吐清水减少, 偶胃灼热、反酸, 纳食较前好转, 睡眠较前改善, 二便调。舌淡胖, 苔薄白, 脉弦细。处方:上方去炒麦芽、延胡索, 7剂, 150 mL温开水冲服, 每日1剂, 早晚空腹温服。三诊:胃脘痛无明显疼痛, 脘腹部怕冷, 吐清水明显减少, 纳眠可, 二便调。舌淡胖, 苔薄白, 脉细。处方:上方去炒谷芽、炒鸡内金、酸枣仁, 7剂, 150 mL温开水冲服, 每日1剂, 早晚空腹温服。患者服上药2个月后, 诸症消失。
 
按语:患者偶有泛吐清水, 胃脘部怕冷, 喜温喜按, 结合舌脉, 是中焦脾胃虚寒的表现, 治宜温中健脾, 缓急止痛。患者食欲不佳, 加消食开胃之药, 睡眠差加酸枣仁。二诊时患者胃脘部疼痛较前缓解, 去延胡索。三诊时患者的纳食较前好转, 去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
 
(3) 患者, 女, 45岁, 2015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间断胃脘部疼痛3年, 加重2周。3年前因饮食不规律饮食后上腹疼痛, 呈胀痛, 偶有胃灼热、反酸、间断口服“三九胃泰”症状有所缓解。2周前因饮食油腻肥甘再次出现上腹疼痛, 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胃脘部疼痛胀满不适, 饭后尤甚, 伴胃灼热、反酸, 厌食油腻, 神疲乏力, 无嗳气、呕吐等, 纳差, 不欲饮食, 食不知味, 睡眠尚可, 大便黏腻不爽, 量少, 每日1次, 小便调。舌淡胖, 边有齿痕, 舌苔白, 脉弦细。中医诊断:胃痛 (脾虚气滞) 。治宜健脾行气止痛。处方:六四汤 (六君子合四逆散) [3]。组成:太子参12 g, 茯苓12 g, 麸炒白术15 g, 法半夏9 g, 陈皮12 g, 柴胡10 g, 炒白芍15 g, 枳实12 g, 黄连6 g, 吴茱萸3 g, 炒薏苡仁30 g, 砂仁6 g (后下) , 豆蔻6 g, 炒麦芽15 g, 炒谷芽15 g, 炒鸡内金15 g, 甘草片6 g, 7剂。150 mL温开水冲服, 每日1剂, 早晚空腹温服。二诊:胃脘部胀痛较前较轻, 饭后不适明显, 偶有胃灼热、反酸, 神疲乏力较前减轻, 纳食较前好转, 眠可, 大便黏, 每日1次, 小便调。处方:上方易砂仁9 g, 豆蔻9 g, 去炒谷芽、炒麦芽, 7剂。150 mL温开水冲服, 每日1剂, 早晚空腹温服。上方随症加减治疗两个月, 痊愈。
 
按语:患者神疲乏力, 厌食油腻, 纳差, 食欲不振, 结合舌脉均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胃脘部呈胀痛, 多是气滞的表现, 故予以六四汤健脾行气止痛治疗。脾病虚证与实证一般是相互共存的, 脾失健运, 水湿内停, 大便黏是湿气盛的表现, 故加炒薏苡仁、砂仁、豆蔻健脾除湿, 患者胃灼热反酸予黄连、吴茱萸制酸止痛, 纳食差予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消食开胃。二诊时患者湿气明显, 故加大砂仁豆蔻剂量, 纳食好转去炒谷芽。
 
2 体悟
胃主降, 胃腑一旦受病容易出现胃失和降, 故临床治疗胃病应注意调畅气机, 上中下气机调畅, 诸病不生。胃脘痛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西医治疗常常难以彻底治愈, 稍有不慎就会反复发作。中医认为, 其与胃、脾、肝等脏密切相关, 临床上有虚实之分, 治疗时首先要排除病因, 明确病位, 正确进行临床辨证。在此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 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调畅情志, 注意休息, 尽可能的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进而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红霞, 许戈林, 罗文昭, 等.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虚寒胃痛180例临床与护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7) :1675-1676.
[2]李秀英.小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4) :107-108.
[3]李小双, 张凯, 芦凤琴.六四汤治疗胃脘痛9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5 (03) :270.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畅彬如 雷春丽 马红学
Tag标签: 胃脘痛(4)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