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案 患者男, 70 岁。主因间断呃逆 8 年余, 加重 4 d 于 2016 年 6 月 30 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针灸部门诊。患者于 8 年前无明显诱因第一 次出现呃逆, 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查胃镜示: 慢性胃炎( 患者自述, 具体报告未见) , 予氯丙嗪治 疗, 后间断出现呃逆, 间断口服奥美拉唑, 氯丙嗪 等西药治疗, 患者自述胃口逐渐变差, 4 d 前受凉后 再次出现呃逆, 遂来诊, 患者自述症状较前加重, 诊 时见患者呃声连连, 时断时续, 难以自制, 影响进食, 夜不能寐, 神疲体倦, 大便溏薄, 食少乏力, 舌淡, 苔 白, 脉沉细弱。患者平素食少, 喜热饮, 胃脘部喜温 喜按, 大便不成形, 四肢发凉, 触诊胃脘部发凉。既 往史: 患者 1993 年因胃脘部不适就诊于天津市中医 药研究院, 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具体报告未 见) , 具体治疗不详。 中医诊断: 呃逆, 脾胃阳虚证; 西医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疗原则: 温补脾胃, 降逆止呃。 针刺取穴: 主穴为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天 突和膻中; 配穴为攒竹、 上廉泉、 人迎、 气海、 公孙、 合 谷、 百会和四神聪。 操作方法: 嘱患者取仰卧位, 用 75%乙醇消毒皮肤穴位, 选用 0. 3 mm ×40 mm 一次 性无菌针灸针。中脘、 足三里和内关行捻转补法 ( 小幅度 1/2 转, 高频率 120 ~180 转/min, 每穴施手 法1 ~3 min) , 然后在中脘穴和足三里穴针柄上插以 长5 mm, 直径10 mm 之艾条温灸, 燃灭后再次以同样 方法施灸, 留针 30 min, 使针感沿胃经及心包经传导 至腹部, 以腹部有温热感为宜。膻中针尖向下沿皮下 平刺2.5 cm 以得气为度。天突穴直刺 0. 5 cm 后将 针尖转向下方, 紧贴胸骨后方刺入 2. 5 ~4. 0 cm, 待 患者有明显酸胀感或憋闷感时即可出针, 注意严格 掌握进针深度和角度, 防止刺入气管。百会向后平 刺 1. 0 cm, 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1 min, 局部酸 胀感为宜, 攒竹向眉中平刺 1. 0 cm, 以有局部酸胀 感为宜, 上廉泉于舌骨体上缘凹陷中, 向咽后壁方向 斜刺 2.5 ~3.0 寸, 施捻转泻法, 气海直刺 1. 0 cm, 施 捻转补法, 余穴平补平泻, 留针 30 min, 每隔 10 min, 行针1 次, 进行提插捻转约0.5 min, 以局部酸胀感为 宜。每日治疗1 次, 留针 10 min 后效果明显, 患者已 不再呃逆, 起针后约5 min 再次呃逆, 至患者第 3 次 来时已基本正常, 患者吃饭睡觉已不受影响, 后继续 巩固治疗 2 次。1 个月后电话随访, 患者自述未再 次发病。 讨论 本案患者年高体弱, 久病而至脾胃虚弱, 阳气亏虚, 脾胃失去升清降浊功能, 再加受凉刺激, 导致胃失和降, 上逆动膈, 发为呃逆。呃逆, 中医学 称 “哕” , 其发生主要为饮食不节、 情志不遂、 脾胃虚 弱等, 使胃失和降, 气逆动膈而发为呃逆。治疗以温 补脾胃、 调畅气机、 和胃降逆为主。正如《景岳全书 ·杂证谟》 曰 : “凡杂证之呃……有因食滞而逆者, 有因气滞而逆者, 有因中气虚而逆者, 有因阴气竭而 逆者。 ” [1 ] 西医学认为该病系膈肌痉挛, 属膈肌功能 障碍性疾病。这种膈肌异常的收缩运动是由于迷走 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 目前主要治疗手段 为解痉、 止吐和镇静催眠等药物( 艾司唑仑片、 氯丙 嗪等对症处理) , 止呃时间短, 几小时后又复发, 疗 效不佳, 不良反应多。 [2- 3 ] 中脘采用温针灸的方法, 功可温中散寒、 疏通气血、 顺气降逆, 奏温胃降逆、 调 畅气机之效。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 胃的下合穴, “合治内府” , 可和胃降逆, 理气止呕 [4 ] 。《针灸大全 ·灵光赋》 又有 : “治气上壅足三里” 之说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 曰 : “胃病者, 腹 月 真 胀, 胃脘当心而 痛, 上肢两胁, 膈咽不通, 食欲不下, 取之三里也。 ” 由此可见由胃失合降而导致的病证皆可用足三里来 调节。胃经的募穴与胃经的合穴相配益气温中、 和胃降逆 。《神灸经纶》 曰 : “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 使逆者得顺, 滞者得行。 ” 艾灸此两穴, 可温通经脉, 提升阳气, 则阴阳气血运行恢复调畅, 清气上升, 浊 气下降, 呃逆自止。内关穴通阴维, 且为手厥阴心包 经络穴, 可宽胸利膈、 降逆止呃、 畅通三焦气机, 为降 逆要穴。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 能降逆止呃。 膻中穴位近膈, 又为气会穴, 功擅理气降逆, 使气调 则呃止。攒竹为治疗呃逆经验要穴。上廉泉位于咽 喉部位, 利咽止呃。气海补脾益胃, 生发阳气。人迎 乃胃经腧穴,其经脉循行穿膈属胃络脾,故可直接 调节胃经经气, 胃气得降, 气机升降协调, 呃逆得止。 公孙为八脉交会穴, 通于冲脉, 能散寒调脾和胃, 正 如 《标幽赋》 云 : “脾冷胃疼, 泻公孙而立愈。 ” 合谷穴 是大肠经之原穴, 具有平衡阴阳、 疏通经气、 调理气 机功效。脑为元神之府,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 能 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精神活动及情志活动, 所以在治疗“温中健脾” 的基础上, 针刺百会、 四神 聪以安神理气。诸穴合用, 温中和胃降逆。 本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温针灸为主治疗顽固 性呃逆疗效较好, 可为临床医师治疗脾胃阳虚型呃 逆提供参考。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董晓珂 赵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