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盆腔炎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盆腔炎 调经理论很重要 络病理论助治疗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3-11-21

  湿聚成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冲任二脉损伤是主要病机,导致了脏腑功能失调;即使是寒湿症,起始亦有湿热的过程,所以祛湿清热法是治疗盆腔炎的关键。

  肝经郁久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邪蕴滞而形成了盆腔炎性病变。所以,以肝脾湿热为基础病变的盆腔炎亦应谨守调经为要、调肝为先,扶脾益肾的治疗原则。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中医医院姜志芳主任中医师是甘肃省第二批名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疗效卓著。笔者有幸随诊,获益匪浅,现将其辨治盆腔炎学术经验报告如下。

  盆腔炎属于祖国医学月经病、带下病、不孕、血症、淋浊、疝痛、腹痛、癥瘕、积聚等病范畴。姜志芳在临床上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调肝为先、调经为要的思路,认为湿热之邪贯穿于盆腔炎的始终。

  湿热之邪贯始终 

  姜志芳认为:盆腔炎患者多见面如油垢,大便黏滞不出,白带过多且黄、白、赤、褐相间,带下腥秽难闻。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脾为阴土,主运化水湿,故湿邪致病,常先困脾,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常伴脘腹胀满,四末肿胀,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性黏滞:如盆腔炎的陶氏腔积液,输卵管积液等炎性渗出物都是黏腻、停滞,不易排出和吸收,且病后多缠绵不愈。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而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生殖道感染的病变部位、性质,就决定了该病的整个病程中,湿为致病之首,且首先损伤冲、任二脉。

  盆腔炎急性期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者热势弛张,寒战、高烧、头痛、食欲不振,形成腹膜炎、盆腔脓肿,并伴有尿道刺激征和直肠刺激征,都与热邪致病有关。湿热之邪,纠合为病,长期稽留,转归为慢性盆腔炎后,病人常见身热不扬或小腹灼热。

  湿热内瘀与血相搏,阻滞气机,不通则痛,伤及血络则月经失调,如月经提前,量多,质稠。湿聚成痰,血滞成瘀,所以痰瘀互结,就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冲任二脉损伤,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也导致了脏腑功能失调,即使是寒湿症,起始亦有湿热的过程,所以祛湿清热法是治疗盆腔炎的关键。

  注重从肝经论治

  《傅青主女科》认为妇人经水所以能应时而至,届时而竭,全赖肾气盛衰。肾主藏精,肝主藏血,肝肾精血同源,子母相依,故有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之说,由此可见,调肝实为调经之要。所以在调经门中反复强调“肝气之郁结”、“肝气不舒”、“肝气之逆”等为经水失调之缘,而其治法也正是以调肝为先。

  盆腔炎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二脉的损伤,而在十二经脉中,足厥阴肝经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肝脉与任脉交会于曲骨,又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而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肝脉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

  中医所论之肝,功能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所以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患还与肝脉息息相关。患病后带下异常是肝经湿热下注的表现,盆腔疼痛较重时多牵及股阴疼痛,当感染较重时,还会形成肝包膜炎,这都是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

  因肝经郁久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邪蕴滞而形成了盆腔炎性病变。所以,以肝脾湿热为基础病变的盆腔炎在治疗上亦应谨守调经为要、调肝为先,扶脾益肾的治疗原则。

  调经理论很重要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提出,妇女必须注重冲、任、脾、肾、阴血。因妇女以血为本,其生理特点则以月经为重点。月经调与不调,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故妇科疾病,首先着重调经。

  《经脉诸脏病因》说:“女子以血为本,血旺则经调子嗣……故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慢性盆腔炎较重者,常脾不统血经期提前,量多或淋漓不净,更常见肾气亏损的腰部困痛,形寒肢冷,或肾阴亏损的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所以治疗中应标本兼顾,以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妇人规》还特别注重“辨血色”,以分别寒热虚实,这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姜志芳指出要随证、随人分别调治,不能执成不变。

  络病理论助治疗

  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分支部分的总称。《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涉及疼痛、积聚、出血、月经不调等多个病证。

  《临证指南医案》云:“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久病则邪气深入脏络、腑络,病位较深,病理损害较重,势必形成瘀血阻滞,故云:“久病血瘀。”这一理论不但发展和丰富了血瘀学说理论,而且拓宽了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实践证明,日久不愈、病程较长的诸多慢性疾病,多具有血瘀的症状。气滞久者,在《内经》中属于“宛陈”的范围。血瘀《内经》称为“留血”、“恶血”,它既可以瘀阻于经络之中,又可以瘀阻于经络之外。《素问·针解篇》云:“苑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均是络中血行不畅,留而为瘀的病变。

  络虚即络气不足,最易导致络中出现血瘀和痰凝,叶天士从治疗上阐发了这一观点,认为对于络脉空虚之证,治用“通补最宜”,补是补益络中的血气,通是化其痰瘀以疏通络道,从治法反映了络脉空虚的病理特点。

  盆腔炎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湿热之邪与诸多致病因素纠合为患,病理产物是湿瘀互结。另外,致病因素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形成粘连和包块,炎症逐渐向宫体、宫旁扩散而引起附件、卵巢及结缔组织的炎症,由于病灶周围反复损伤,形成局部病变部位微血栓呈高凝状态。

Tag标签: 盆腔炎(7)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