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灸述要及灸后治疗
化脓灸是中医学的传统灸法之一, 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 让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一种灸法, 因其灸后会在施灸处留下永久性的疤痕, 故又称直接灸、瘢痕灸。尽管化脓灸施灸时被灸者会感到灼烧的痛苦, 而且皮肤上会留下永灸性的疤痕, 但其卓越而神奇的功效, 特别是适用于一些慢性顽症、疑难病症, 让化脓灸这一传统灸法流传至今, 而且在浙江一些地方非常盛行。笔者跟师习此术多年, 自身也多次尝试化脓灸, 通过多年来为患者施灸及亲身体会, 现将化脓灸操作及灸后的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化脓灸的操作
1. 取穴原则
选穴正确、取穴准确是确保化脓灸有效的关键所在。患者术前取合适舒适体位, 施术者取穴定位后, 患者不能再改变体位。坐位取穴坐位施灸, 俯卧位取穴俯卧位施灸, 仰卧位取穴仰卧位施灸。
2. 取穴方法
2.1 标准腧穴定位法
通常情况下, 使用标准腧穴定位法 (参考杨甲三主编的《腧穴学》) 取穴比较多, 如足三里、中脘、气海、关元、大椎、命门、膏肓俞, 五脏俞穴等。
2.2 以痛为腧
各种关节疼痛, 如肩周炎、网球肘、膝关节炎等表现以关节疼痛为主的病症, 均可以在关节处找到压痛点施灸, 而且效果显著, 愈后良好, 较少有复发。
化脓灸治疗各种内科疑难病证, 通常也是在背部取穴, 以痛为腧。笔者通常会在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自上而下使用按法或滚法进行触诊, 根据病证虚实的不同, 患者会有不同的反应。通常实证多为压痛或可触及点状或条索状结节, 以所触及的痛点为施灸穴位;虚证多为喜按, 以此点为穴位施灸。
3. 施灸的时间
关于施灸的时间, 尽管历代医家论说不一, 但总不外乎掌握一个原则:道法自然, 取“气机”上升之时施灸最佳。所谓“气机”上升之时, 一年之中, 春夏之季;一日之中, 辰时以后, 午时以前。总之, 化脓灸施灸的时间宜选取在春夏之季,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之日的上午, 通风而又不密闭的静室内进行。
4.灸量
灸量包含施灸穴位的数量及壮数。每次施灸穴位的数量要因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情况而定, 少者一穴, 多者八至九穴不等。体质弱者, 取穴数量宜少, 一般1~3个, 每穴施灸壮数也宜少;体质强者反之[1]。
笔者跟随蔡卫根主任中医师研习灸法多年, 他的经验是施灸时艾炷的壮数通常以一、三、五、七、九阳数计算。头部、关节周围等肌肉薄的地方, 以及体质较弱的患者, 通常每穴灸3壮;灸治与脾胃系统有关的病证时, 通常每穴灸5壮;肌肉丰厚的部位, 以及体质强者, 每穴灸7壮或9壮。
5.艾炷的制作及大小
做化脓灸的艾绒, 一般要选取杂质少、绒细、3年以上的陈艾绒。针对治疗各种肿瘤、癌症患者, 在施灸时蔡老师还把麝香加入艾炷中, 一起燃烧。发挥麝香辛香走窜的特性, 使艾灸的热力和药力直达病所。
艾炷的大小, 初始易小, 如麦粒大小, 随后可逐渐增大至枣核大小, 临床施灸时往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其耐受程度来灵活掌握艾炷的大小。
艾炷的硬度, 决定灸的深度。蔡老师说:“ (艾炷) 有一分硬度, 便有一分深度”。
6.施灸过程
患者取舒适的体位, 取穴定位后, 在施灸穴位上, 施术者先轻轻地涂上新鲜的大蒜汁, 再放上做好的圆椎形艾炷, 即可点燃艾炷, 开始施灸。
一般第1壮烧灼至皮肤时痛感较强烈, 故第1壮艾炷易小, 如麦粒大小, 随后的几壮, 艾炷可逐渐增大至枣核大小, 这样施灸时的灼痛感会减小。当然, 在施灸时为减轻患者痛苦, 艾灶燃至2/3以下时, 施灸者还可用指头轻叩灸穴周围皮肤, 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少痛苦。在施灸时, 蔡老师不赞成使用局部麻醉药或口服“睡圣散”之类的全身麻醉药, 因为使用麻药会影响“灸感”, 从而影响疗效。
蔡老师常说:“灸务必要灸透, 灸至通窜, 灸至病所;由痛灸至不痛, 或由不痛灸至痛”。这就是施灸过程中度的把握, 每个人因病情不同, 体质不同, 所以灸量也不同, 要因人而宜。
灸后的治疗及调护
如果说选穴、取穴准确是确保化脓灸有效的关键, 那么灸透、脓化得透是化脓灸效果好坏的关键。所以, 灸后患者的调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分施灸, 六分调护。调护得当, 所灸穴位化脓就化得透, 化脓灸效果就好, 反之, 效果就差。
施灸后, 局部皮肤被烧成直径0.5~0.7cm的圆形焦痂或黑痂, 为使多余的火气散去, 灸后24h之内, 灸疮上不宜贴敷膏药或覆盖纱布。次日, 在黑痂周围会出现均匀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灸后24h后, 灸疮上贴敷膏药, 一般在灸后5~7天, 在焦痂周边开始化脓, 15~25天时灸疮化脓最盛, 出脓最多, 之后脓液渐少, 大概30~40天左右, 灸疮收口并结痂。灸疮的护理也基本结束。
1.灸疮要发是关键
《针灸资生经》云:“凡着艾得疮发, 所患即瘥, 若不发, 其病不愈”[2]。说明化脓灸取效的关键在于“疮发”, 即灸疮化脓。因此在接受化脓灸治疗后可适当多吃些“发物”以助灸疮化脓。但也有灸后不化脓, 或化脓不好者, 对此古书记载很多辅助化脓的方法。如《针灸资生经》记载:“《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 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 三日即发。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 去青, 于煻火中煨熟, 拍破, 热熨疮十余遍, 其疮三日自发。予尝灸三里各七壮, 数日过不发, 再各灸两壮, 右足发, 左足不发, 更灸左足一壮, 遂发两月”[2]。
蔡老师则常用后者, 灸后7天左右观察黑痂没有化脓的迹象, 则在黑痂上复灸1~2壮, 通常都能化脓。笔者经过多次尝试化脓灸发现, 除了饮食方面多食“发物”, 能促使灸疮早化脓、多化脓, 灸后坚持适当的运动, 如打太极拳, 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也会促使化脓。
2.灸疮保护法
关于灸疮的保护方法,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明朝以来多用膏药。如《针灸大成》所载灸疮膏成分:“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芩、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 炒铅粉、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膏不对症, 倘疮口易收, 而病气不得出也。如用别物, 干燥作疼, 亦且不便”[3]。
灸疮膏对灸疮不仅能起到保护作用, 而且还能促进灸疮的化脓, 避免异物进入灸疮引发感染。如果在化脓期间, 灸疮膏脱落, 没有及时复贴, 则灸疮很快脓止收口, 邪毒不能充分地排出, 导致疗效大打折扣。灸疮愈合后, 疤痕会表现出颜色发紫发黑, 并突出皮肤表面。因此灸疮膏在灸后调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灸疮化脓越多, 灸疗效果越好。
笔者使用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拔毒膏代替灸疮膏, 使用方便, 化脓效果佳。
3.换膏药法
灸后第2天, 将灸疮膏烤熔, 乘熔时将膏药展开, 紧贴灸处。第2~7天, 灸疮尚未化脓, 灸疮膏不需要每日更换。在此期间每日检查1次, 注意膏药是否脱落、移动, 灸处是否化脓, 若发现膏药脱落, 立即换贴。一般3~5日更换1次膏药, 化脓后每日更换膏药1次, 如化脓期脓液很多, 则每日更换膏药1~2次, 否则膏药易坏, 但个别脓液少的患者, 则不需每日更换, 直至化脓期结束, 脓止, 膏药也就不需要贴之。总之, 按脓液排出量多少、灵活变通。
饮食起居的调护
饮食调护法历来为医家所推崇, 《针灸大成》记载灸后调摄法:“灸后不可就饮茶, 恐解火气;及食, 恐滞经气, 须少停一二时, 即宜入室静卧, 远人事, 远色欲, 平心定气, 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 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 使气血通流, 艾火逐出病气”[3]。《神灸经纶》曰:“若见灸疮不发, 用故鞋底焙热熨之, 三日而发, 仍以小鸡、鲢鱼、豆腐等物与食, 灸疮必发”[4]。王寿椿[5]介绍施延庆化脓灸法经验中提到, 为发灸, 可将老母鸡煮烂熬汤, 酌加笋尖调味, 也可以鲜鲫鱼、蘑菇、香菇、鞭笋等作汤, 宜白汤清淡, 及适量吃点甜酒酿之类, 每日轮换食用。总之, 结合历代医家经验, 灸后未化脓期和化脓早中期, 宜多食“发物”促其化脓、排脓, 化脓后期和灸疮收口期宜清淡饮食, 不食“发物”。
1.宜食发物
通常灸后当日即可开始食用“发物”, 直至化脓中后期, 出脓渐少, 应停止食用“发物”。每次食用适量, 不可过食, 以免伤胃。
邵志赤等[6]通过不同饮食调护对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对比研究发现, 化脓灸后指导患者食用适量的“发物”比按各自原有饮食习惯进食的患者疗效有明显的差异, 优于对照组。也说明了灸后进食“发物”的重要性。
实践证实, 灸穴处能否化脓、化脓多少、时间长短与饮食质量、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灸后食用一些具有特殊“活性”的食物, 即民间所谓“发物”, 如公鸡、鲤鱼、猪头肉等, 对促进化脓有明显作用。适量食用这些食物, 可使化脓出现早, 脓液量多, 化脓时间较长, 因而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疗效。
笔者通过观察实践, 初步归纳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物”有如下种类: (1) 肉禽类:猪头肉、羊肉、狗肉、公鸡、鹅肉等; (2) 水产鱼类:鲤鱼、鲫鱼、虾、蟹、海参等; (3) 菌菇类; (4) 蔬菜类:韭菜、香椿芽、香菜、春笋等; (5) 水果类:桂圆、芒果、荔枝等温性水果。肉禽类和鱼类尽量选用卫生、健康、有活力的, 以清蒸、水煮、红烧较好。菌菇类、蔬菜类和水果类尽量选用新鲜的, 菌菇类和蔬菜类要烧熟食用, 最好不要生吃, 水果最好是常温或煮熟后吃, 冷藏过的水果不可以直接吃。
2.饮食禁忌
以下几类食物在灸后都不宜食用, 或不宜多食, 否则会影响化脓, 降低疗效, 导致治疗事倍功半。 (1) 酸味收敛的食物; (2) 寒凉性食物; (3) 生冷瓜果; (4) 对胃刺激性较大, 易损胃、伤胃的食物:如过酸、过甜、过热、过辣、腥臭等刺激性食物, 烈性酒, 煎炸之品, 难消化的食物如粽子、年糕、糍粑之类。
3.药品宜忌
灸后护理期间, 除了患者因自身慢性疾病必须要每日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之外, 尽量不要再用其他任何药品, 尤其是西药抗生素类, 中药清热解毒、酸涩收敛、攻下泻下之类药品。如果期间意外变生他病, 切不可擅自用药, 应找主管医生处理。
4. 起居方面
《医宗金鉴》灸法调养歌云:“灸后风寒须谨避, 七情过极慎起居, 生冷醇酒诸厚味, 惟茹蔬淡适其宜”[7]。因此做完化脓灸后, 要注意做到或嘱咐患者做好保暖、避风寒、静养休息, 注意起居行动, 预防感冒, 忌房事。两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可适当做一些较平和的体育运动, 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运动, 以利于饮食水谷的运化, 促使化脓增多。
5. 衣着方面
灸后应避免灸疮面摩擦受压, 因此贴身衣物尽量穿柔软全棉的, 冬春季衣着要以保暖、宽松、舒适为原则;夏秋季既要防暑, 又要注意避免吹风扇、空调, 可适当出点汗, 勤换内衣。个人卫生方面, 在灸后至灸疮完全愈合这段时间里, 最好不要洗澡 (特别是泡澡) , 皮肤卫生清洁可以用热水 (冬季) 或温水 (夏季) 擦身, 必要时要对灸疮进行防护处理, 灸疮绝对不能接触水。
6. 情志方面
化脓灸的施灸过程, 艾炷直接在皮肤上灼烧, 相对比较痛苦, 因此在施灸之前要和患者做好沟通, 让其做好心里准备, 施灸过程中配合医生, 尽可能减轻施灸过程的痛苦。做完化脓灸后, 情绪上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不宜有较大情绪波动, 忌大怒。
总而言之, 化脓灸是一种以温补为主、补泻兼施, 鼓动元气, 驱邪外出, 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治疗一些疑难病证, 如顽固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子宫肌瘤等阳虚病证疗效显著。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 笔者在传统灸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采用小艾炷 (麦粒大小) 直接灸, 可以减轻艾灸时的疼痛, 缩短灼痛时间, 其整个过程主要分施灸和灸后调护两部分, 施灸时要“灸透”, 即灸至病所;调护时要“化脓透”, 可见灸后调护和施灸同等重要, 甚至比施灸过程更重要。因为灸后的调护直接影响到化脓灸的疗效, 化脓越多, 出脓越透, 疗效越好, 这是笔者多年实践总结出的经验, 做好化脓灸的灸后调护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昆, 郑君.《医宗金鉴》灸法特色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 (1) :49-51
[2]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3
[3]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23
[4]清·吴亦鼎.神灸经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3:13
[5]王寿椿.施延庆化脓灸法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 1994, 29 (6) :25-26
[6]邵志赤, 邓筱娟, 沙建梅, 等.饮食调护对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湖南中医杂志, 2006, 22 (6) :61-62
[7] 清·吴谦.医宗金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272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曹树琦 沈宇平 蔡卫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