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也称贝尔麻痹,是因茎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临床以突发的一侧面部感觉异常,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眼睑不能闭合,额纹、鼻唇沟消失等症状为主。面神经炎为周围神经病,不危及生命,但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面神经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采用口服激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疗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面神经炎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其中贺氏火针疗法在治疗面神经炎方面疗效确切,在理论和治法上有其独特优势和特点。贺氏火针是由贺普仁教授改良火针而成的一种针具,通过使用特殊合金、改良针尖形状使之能够应用于面部,发挥疗效。本文对贺氏火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机制作简要分析。
1 面神经炎的中西医认识
1.1 面神经炎的中医认识
面神经炎属中医“面瘫”范畴,又称“㖞僻”“口眼㖞斜”“口僻”等。《灵枢·经筋》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面部受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气血凝滞,经筋失于濡养,发为口眼㖞斜。《黄帝内经》开辟了面瘫外因致病说,后世医家多遵从《黄帝内经》之旨。亦有医家提出内因致病学说,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认为脉气空虚,邪气壅盛,一旦外邪侵袭面部经筋,则面部气血运行失调,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发为㖞僻。《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偏风口㖞候》提出:“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㖞僻也。”所述医理合于《金匮要略》。现代医家继承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结合自身经验对面神经炎的认识各有特色。石学敏认为该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经络,使气血不畅,经筋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而出现口眼㖞斜[1]。何国珍等[2]认为该病多由外感风邪,风痰阻于阳明经络,筋肉失养所致,运用牵正散加减治疗收效显著。贾跃进认为口僻的病机在于病久气血耗伤,经络不通而致气血壅滞,气虚血瘀是其主要证型[3]。总之,该病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气血不足、血瘀痰阻,以致筋脉失养,迟缓不用。贺氏火针疗法通过针具与穴位的配合起到温阳扶正、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治疗该病疗效显著。
1.2 面神经炎的西医认识
面神经炎一般在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力下降、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4]。研究证实,面神经炎患者存在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免疫水平显著低于同等健康人群[5],这可能与病毒感染机体后造成持续存在的自身免疫反应相关。也有研究者认为,面神经炎是一种免疫疾病,其发生机制是神经系统内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进而导致神经周围血管性水肿、梗死,神经纤维变性,甚者出现脱髓鞘病变[6]。病毒感染被认为是面瘫发生的重要诱因,目前被证实的面神经炎相关病毒有多种,常见的有人类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麻疹病毒。研究认为,多种病毒在体内被重新激活可能是面神经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例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可引起无疱疹形成的面神经炎[7]。总之,面神经炎为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表现出面神经周围水肿、梗死等病理变化,具体致病机制虽然不明确,但可能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
2 火针的源流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就对火针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包括火针的名称、刺法、适应证、禁忌证等。《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圆,以泻机关之水也。”据考证,“大针”为“火针”的误书[8]。《黄帝内经》亦将火针称为“燔针”“焠针”,如《灵枢·官针》曰:“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不同时期医家对火针称谓亦有不同,《伤寒论》称之为“烧针”“温针”,肯定了火针的温热作用,并将其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的治疗。至晋朝,陈延之在《小品方·治附骨疽与贼风相似诸方》中言:“初得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如治痈法也。”最早出现“火针”之名。此后“火针”一词沿用至今。
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火针的治疗范围做了重大突破,打破了《黄帝内经》中热证禁用火针的局限,将其用于治疗内科病的黄疸、癫狂,以及外科病的疮疡痈疽、瘰疬痰核。宋代以后,火针适应证进一步拓展,如《针灸资生经》将火针疗法应用于内科诸疾的治疗,并记载了火针治疗心腹痛、哮喘、腰痛等疾病的经验。明清时期,医家对火针疗法进行了全面总结,明·高武所著《针灸聚英》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火针成就,对火针的选材、加热方法、刺法、针刺深度、功效等进行了归纳,首次阐明了火针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标志着火针疗法的成熟和完善。
《针灸聚英》认为:“人身之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由于古代针具的局限性,火针针刺易给面部留下不可逆的损伤,故医家不建议于颜面部行火针疗法。贺普仁认为,在恰当的针具、针法条件下,可以将火针应用于面部疾病的治疗。在此思想指导下,贺普仁改良了火针的针具,应用高强度钨钢合金制作火针,调整了火针的针形及直径,使其作用于面部而不留瘢痕,扩大了火针的施术区域及适应证,为火针治疗面神经炎开辟了路径[9]。
火针疗法在当代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贺普仁根据“病多气滞,法用三通”思想,创立了“贺氏针灸三通法”的针灸体系,其中,火针疗法是“温通法”的内容,其治疗原理较为明确。贺普仁[10]认为,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有针体的刺激作用,一方面有灸的温热效应。贺氏火针疗法利用对面部穴位及任、督脉腧穴的温热刺激作用,达到扶助阳气、温通经脉、活血行气等功效,能有效治疗面神经炎。
3 贺氏火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操作方法
选穴:患侧取阳白、丝竹空、睛明、鱼腰、四白、迎香,腹部取任脉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背部取督脉穴大椎、身柱、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刺法:嘱患者先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督脉穴,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持贺氏中粗火针针柄,压手持止血钳夹持点燃的酒精棉球,将针加热至通红,对准背部督脉穴位迅速点刺,并立即出针。嘱患者再取仰卧位,选用贺氏细火针烧至通红后,稍加停顿,采用速刺法,散刺患侧选穴,点刺任脉选穴,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火针治疗后,行针处24 h内禁止洗浴、碰水[11]。
4 贺氏火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机制
4.1 传统医学机制
①调理阴阳,扶助正气。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失衡是疾病产生的根源,故通调阴阳为治疗疾病的大法。《灵枢·本脏》言:“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九针十二原》言:“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采用火针温通督脉,可激发一身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调理体质,扶助正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任脉总领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任、督二脉同属于奇经八脉,可以调和十二经脉,总领一身之阴阳、气血。以火针点刺任、督二脉腧穴,可以通调任、督脉,激发十二经及奇经八脉经气,调节全身阴阳气血。阴阳气血顺利交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可促进由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引发的面神经炎痊愈。②散邪消瘀,疏通经络。“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不仅可以单独致病,更可与其他邪气合而致病。风寒之邪侵袭体表,若为气虚之体,则邪易入里,致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面部筋肉不得气血濡养,发为面神经炎。《景岳全书》言:“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火力不能速也。”经络气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贺氏火针疗法以细火针点刺患侧面部,“借火助阳”,以火力温热之性鼓舞并补充面部阳气,祛风抗邪,通经、活血、祛瘀,恢复气血的运行,使失于濡养的经络血脉得到气血灌注,也可使废用的筋肉重新恢复正常。
4.2 现代医学机制
①促进炎症吸收。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火针疗法具有多种修复功能。吴峻等[12]研究发现,慢性软组织损伤后易形成粘连、瘢痕,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或常规针灸疗法难以消除,而火针疗法可以灼伤粘连组织,促进瘢痕结节缩小、良性组织再生。蒋国庆等[13]采用火针疗法治疗输卵管积水,结果表明火针疗法可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加速炎症吸收、消退。②提高机体免疫力。研究表明,火针针刺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可以调节其内分泌系统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水平,改善局部组织水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细胞与体液的免疫功能[14]。通过火针高热刺激后,皮肤会释放出组织胺样物质,促使人体产生一般性的全身反应,导致白细胞数增多、血清中补体增加等[15]。火针针刺四花穴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辅助性T细胞1(Th1)功能增强,辅助性T细胞2(Th2)功能降低,提示该法能调整Th1/Th2的平衡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16]。③促进神经修复。研究表明,采用火针刺激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抽取血液、分离血清,培养离体状态下神经干细胞,结果发现火针干预后的大鼠血清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17]。火针还能降低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脊髓内白细胞介素-1β、环氧合酶-2的表达,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提示火针疗法对神经能起到保护作用[18]。
综上,贺氏火针疗法作用机制可以归纳为3点。①贺氏火针点刺面部穴位,可以加速局部新陈代谢与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肉组织供血,加快面神经周围炎症的吸收,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②面神经炎多表现为面神经的无菌性炎症,贺氏火针疗法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面神经炎的恢复。③贺氏火针疗法可促进损伤的面神经修复,改善废用的面神经功能,使面部肌肉得以重新启用。
5 小结
贺氏火针疗法属《贺氏针灸三通法》中“温通法”的内容[19]。明·高武认为,颜面部应禁止行火针疗法,但贺普仁认为面部并非火针绝对禁区,根据病情需要,也可运用火针。贺普仁突破了古人“面上忌火针”的局限,开创了火针应用于面瘫治疗的先河。贺氏火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是在患者面部及任督二脉施术的,借火之力以温补气血,温通经脉,活血行瘀,祛邪外出,可以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局部炎症吸收,保护和修复面神经的作用。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齐放 周震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