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针灸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从“醒脑开窍”针刺法探讨石学敏院士科研思想与方法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1-07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从医50余年, 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与此同时, 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认为中医药及针灸科研是时代赋予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医师做好临床医疗工作是基本, 科研才能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并且强调中医药科研可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而医疗实践又反过来丰富科研的内涵。笔者以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例, 对石院士从事中医科研工作的思想与方法做简要总结, 抛砖引玉, 与同道分享。
 
一、突出特色是选题的基本要求
石院士认为中医科研选题要突出中医特色, 必须遵照中医药基本理论体系, 围绕中医理、法、针、方和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方面去研究。选题必须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否则是盲目的、缺乏理论指导的研究, 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对于研究课题, 首先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然后才能围绕假说去开展研究。所以, 选题是整个科研活动的基础, 中医药科研选题, 必须遵循中医药科研的选题原则, 同时应掌握中医药科研的选题思路与方法。
 
从“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看, 充分体现中医特色, 遵循的原则是创新性、科学性、特色性和实用性。石院士运用针刺治疗中风、脑病等疑难杂症有独到的临床经验, 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和风格, 其首创中风“窍闭神匿, 神不导气”病机之说和“醒脑开窍”针刺大法, 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 多项成果填补针灸治疗学的空白, 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其成果的发明过程给中医界留下许多的启迪。
 
坚持中医特色, 创立前辈没有的新学说是中医科研的意义所在, 是原创性科研的基本要求。古代有关中风的研究, 始载于《黄帝内经》上至歧黄, 下至明清, 两千多年来,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一直离不开“风”字, 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说为主, 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治疗多采用疏风祛邪, 扶助正气的方药;唐宋以后, 特别是金元明代, 突出以“内风”立论, 由于受《黄帝内经》“心主神明”、“治痿独取阳明”等思想的影响, 医家将其归结于阳明经和心包经, 责之于心脏功能的失职, 既使是现代医学研究揭示脑为思维的物质基础, 明确中风的发病部位在脑, 病理机制是以脑血管出血或缺血引起脑组织和中枢神经的损伤为主, 针刺选穴依然偏于阳经穴。石院士倡导“脑主神明”论, “醒脑开窍”法以脑府立论, 注重“神不导气是百病始生”的关键, 依“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理论根据, 历经50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已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治疗体系, 成为目前指导临床治疗脑中风最为普遍的理论。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 不仅对中风及中风后出现的一系列合并症、并发症有明显疗效, 以“醒脑开窍”为宗旨的中医药研究亦丰富和完善中医脑病理论体系及临床治疗手段, 加强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有效指导作用, 促进临床的发展, 在中医脑科学治疗学中独具特色。石院士提出新的见解与理论, 在研究思路的先进性和研究成果的新颖性上体现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 只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才具有价值, 否则就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
 
二、临床实践是科研的根本源泉
石院士认为, 中医科研的选题关键, 直接关系到主攻方向和研究结果的正确与否。对于研究者, 首先是要发现或观察到客观事物存在的矛盾, 找出存在的问题, 再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选题的思路。这些思路不是凭空想象, 而是来源于临床实践。
 
在中医科研选题中, 应针对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特点, 如缺血性中风, 在现代医学领域是棘手的疾病, 而中医对治疗该病确有一定的疗效。石院士提出以“醒脑开窍, 滋补肝肾为主, 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 明确指出“醒脑开窍”以醒神、调神和开窍启闭为治疗方法, 以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目的。中风无论有无意识障碍都属于临床急症, 应抓紧时机改善脑血流, 保护脑组织, 而“醒脑开窍”正是中风早期或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方法。其在继承前辈选穴与配穴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立中风病“醒脑开窍”针刺法处方。选用“人中”、“内关”和“三阴交”为主穴, “极泉”、“尺泽”和“委中”为辅穴配方。各穴所属经脉与主治和功效密切联系, 相得益彰。中医辨证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精髓之所在, 有不断发展和不断充实的过程, 这就是“辨证施治”如何客观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问题。既要疾病的辨证量化、规范化及标准化, 又要现代医学检测的各种指标客观化, 这样大目标和完善过程中会有许多课题研究。从多层次、多方位对“醒脑开窍”针刺法的选穴组方进行验证, 并在规范配方的基础上对各腧穴的针刺方向、深度、施术方法、刺激量以及同一腧穴不同情况下的针刺手法作更深入的研究, 确立中风病“醒脑开窍”针刺手法量学—科学新概念和相应的技术客观指标, 形成科学、系统和规范的中风病治疗新方法。
 
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 已得到学术界广泛公认, 并撰写入教科书。“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成果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成果被推广到60余个国家和地区。临床工作的实践成为科研的基础, 科研成果又证明临床疗效, 并且指导临床工作。
 
三、掌握文献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前提
中医科研工作者通过对中医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了解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空白点, 中医文献是前辈研究中医理论的经验积累和总结, 为中医科研工作者选题拓展的思路与方法。中医科研必须重视利用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 同时要学会积累和总结当前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 中医科研的学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发展日新月异, 人类崇尚技术发明, 使“醒脑开窍”针刺法传统医学技术发明成果真正走向世界, 必须在运用中国传统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手段, 揭示其针刺疗效的作用机制。针灸疗法历来重视选穴组方和针刺手法, 尤其是针刺手法往往被视作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由于历代医家创造总结的许多针刺手法缺乏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相应的量学指标, 针灸医师也只能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加以把握, 以至于针刺施术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能够建立相应的量学指标, 将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石院士在用“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攻克卒中的过程中, 开创性地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新课题, 并根据“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针刺方向、深度和施术手法变化等手法量学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科研结果, 确立作用力的方向、作用力的大小、施术时间和两次针刺相隔时间针刺手法四大要素作为“醒脑开窍”针刺方法的量学指标。
 
这充分说明中医科学研究应根据中医科技的发展以及中医医疗和医学教育的需要去优化选题, 这就要求医学研究者在充分了解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现状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 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和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内容作为研究题目。任何医学理论均需经过临床应用的检验, 其正确性才能得到充分肯定。随着“醒脑开窍”针刺法取得的成效, 中医脑科学的发展之路仍然还很漫长。
 
四、创新发明是科研发展的内在要求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发明, 经历以新理论为指导构思技术原理、选择技术方法, 然后在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推动下逐渐加以完善的复杂认识过程。这过程启示大家科学技术发明发现是一种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理论, 接受新思想, 产生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创新性活动, 新的科学事实可以成为新的发明发现的突破口。因此, 要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必须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时刻把握理论发展的新动向以及敏锐地观察和发现实验中的新事实。
 
中医临床研究是中医科学研究的起点之一。事实上, 许多中医科学研究都是先从临床入手, 在临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针灸经络研究应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 以阐明其科学内涵, 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
 
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如果没有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的正确性就无法证实。同样, 如果临床实践离开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 也会无的放矢, 成为盲目的实践。在中医的实践中, 理法方药针是统一的整体。因此, 在中医科研中, 医药针是密不可分的。积极采用现代的科研方法印证和完善中医的理论和学说, 才能促进中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并指导临床实践。
 
石院士以临床专病针刺方法研究为契机, 开拓针刺手法量学与针刺疗效作用机制等新的研究课题, 产生由局部突破推动整体前进的巨大科研效益, 使针灸医学发生质的飞跃。其成功经验启示医疗工作者, 技术发明创新也可以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甚至引发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中医科研已开始摆脱传统模式步入现代科学的殿堂, 与现代科学的联系也愈来愈密切, 对技术进步的依赖越来越强, 加强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渗透, 利用现代科学为中医科研服务, 是中医学从传统走向现代, 中医科研成果由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院士提出的治疗卒中创新性的学术观点, 这种观点不仅在立法、治疗原则和针刺手法上彻底改变历代针灸医家治疗卒中一直沿用的以阳经穴为主, 阴经穴为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 而且针对学术观点提出并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 从而, 使学术思想成为当代指导临床治疗脑卒中最为普遍的理论。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郭琳 倪光夏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