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多因长期、反复用力活动腕部(可导致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引发肱骨外上髁处产生慢性损伤所致。中医学上,肱骨外上髁炎属“肘劳”的范畴,主要以慢性劳损引起,中医治疗法则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为主。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代温灸膏的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疗效显著,现将近年来相关病例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58例患者全部来自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骨伤科门诊,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以 44~55岁病例最多,约占77. 6%;病程最短2周,最长3余年。均表现为患侧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手腕部持物困难。查体: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力试验阳性。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患侧肘部阿是穴(肱骨外上髁压痛点处)。
针刺操作方法:选按压最明显痛点,常规消毒后,依其范围大小,釆用0.35mm×25mm毫针,多针齐刺,以针尖刺到骨膜为度,留针10分钟左右,中间捻转行针2~3次,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局部,在每次施术前,应检査其压痛点是否变化,以随之调整针刺部位。以上治疗每周3次,6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2~5次可愈;若针灸6次仍痛者,停针3~4天,若仍感疼痛,可再按上法施针下一个疗程。
代温灸膏穴位敷贴取穴:曲池、手三里、合谷。
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操作方法:针刺时,避开此三处穴位选择代温灸膏穴位敷贴。告知患者曲池、手三里、合谷的部位,以便患者离院时自行贴敷。贴敷前按揉并清洁皮肤,每处穴位贴一贴代温灸膏,使用1~4h,在此时间段内患者贴敷部位烧灼感不能忍受后就可自行撕下。以上治疗每日1次,2周为1疗程,一般联合针刺治疗时段内一同治疗。
叮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腕肘部活动,避免受寒等。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治疗效果
58例患者经1~4个疗程全部治愈,其中1个疗程治愈36例(62.1%),好转17例(29.3%),未愈5例(8.6%);2个疗程治愈 52例(89.7%),好转4例(6.9%),未愈2例(3.4%);3个疗程治愈57例(98.3%),好转1例(1.7%);4个疗程治愈58例(100%)。
典型病例
患者,男,46岁,厨师,于2018年4月6日就诊。病史:右肘外侧局限性疼痛1年余,经中草药内服、外用膏药贴敷等治疗未效,西药局部封闭注射效果不明显,因疼痛反复不愈,近日加重,影响正常工作而来诊。查体:患者右侧肱骨外上髁处轻度肿胀,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力试验阳性。
诊断:右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右肘部阿是穴,多针齐刺,留针10分钟后取针,同时用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曲池、手三里、合谷穴。1小时后患者感觉局部透热,4小时后自行撕下代温灸膏,患者感觉手臂疼痛感减轻明显。针刺配合代温灸膏治疗,每日1次,治疗5次疼痛大减,仍感肘部活动时轻微酸痛,检查其肱桡骨间缝隙中有压痛,遂如法将针刺入两骨间痛处,并如法使用2次即愈。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
肱骨外上髁炎病位在经筋,属手阳明,多因劳损局部经筋,络脉失和,致气血濡润不足,复加风寒乘虚侵袭,结聚局部,凝滞不散,致使局部酸痛,动则痛重。少数可有局部微红、微肿、微热,多为寒凝过重化热所致。经筋乃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的体系,是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在骨骼关节部结聚,主司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若寒邪客于经筋,不得宣散,治疗取经穴或用药物等疏通经络之法,大多治非所及,效果欠佳,必“以痛为腧”方可疏通局部之气血以濡之,以“燔针劫刺”方能温散凝滞之寒而奏效。然燔针者,火针也,其操作麻烦,针刺后损伤愈合亦慢, 患者不易接受。若循其理而易其法,采用以痛为腧,多针齐刺,代温灸膏以膏代灸,则可同样取效。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患侧肘部阿是穴,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曲池、手三里、合谷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效果显著,操作方便,值得推广。(杨克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