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三焦部位的划分,膈以上至头为上焦,膈以下至脐为中焦,脐以下至足为下焦。近年来日益多见的人体形体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疾病、骨关节病、各神经节段的疼痛及各种软组织损伤等疾病,从其发病形式、过程和临床表现,都显现出人体气机失调的病理机制。 而现实中,国内很多针灸医师都以这类形体疾病为主要治疗病种,而且临床针灸取穴都是以局部取穴为主,偶有远端取穴治疗者,其临床辨证方法也是以经络循行线路为主要依据,取穴、针刺时则以五腧穴等特定穴的性质作为施术标准,忽略了该类疾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多系统性;临床上治疗急性病症疗效尚可,对于中老年性的慢性病症的疗效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华佗夹脊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经发展,目前有宗针灸大家承淡安之17对34穴说及上海版《针灸学》教材中25对50穴说。华佗夹脊穴距离督脉仅0.5寸处,不仅具有很强的、对“总督全身阳气”的督脉进行气血调节的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三焦阶段性特点。 因此,人体上焦与颈1~胸4华佗夹脊穴相对应, 中焦与胸5~胸10华佗夹脊穴相对应,下焦与胸11~骶椎,包括八髎穴等相对应。除部分人体肢体的局限性伤病可在病变局部选穴治疗外,其他与人体经脉、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疾病的针灸治疗,选穴均可以相应阶段的华佗夹脊穴为主,并佐以局部取穴,在临床上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建立疗效即时判定方法 针灸治疗以起效迅捷著称,尤其是在各种急性病症的治疗方面,其临床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但临床上往往还有一大部分疾病,在针灸过程中并不能出现临床症状的即刻改变,那么,选择即时判定其针灸临床疗效的方法就值得商榷。 如前文所述,针灸起效的根本在于对人体经脉气血的调整,而人体寸口脉反映着人体气血盛衰的变化,所以,即时疗效的判定,除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外,患者寸口脉象的变化应可作为针灸即时疗效的判定以及针灸治疗方案调整的标准。在临床中,经常可以见到通过针泻太冲而患者的左关弦象即刻发生改变的现象。 笔者认为,针灸是一种古老的治疗体系,除了患者症状、体征发生的即时改变外,其临床治疗的即时疗效判定标准应当遵循针灸理论体系内的规律和方法,而这种判定标准和方法即使在目前的现代医学框架内也是难以解决的。在临床上,医者如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体系内的四诊方法,并使之相对标准化,这种类似自然感知性的疗效判定方法将优于现代医学理论中的简单数字式的评价标准,这也是中医学、针灸学繁洐数千年而不绝的先进性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