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眼疾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麦粒肿耳尖放血疗法 体液回流针法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1-04
体液回流针法配合耳尖放血治疗早期麦粒肿疗效及对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的影响
 
麦粒肿属于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主要临床症状是红肿热痛、硬结等, 治疗不及时可向皮肤、眼睑等方向发展, 造成硬结溃破, 引起眼睑蜂窝织炎, 甚至波及同侧面部, 加剧疼痛程度, 并伴有发热、寒战等症状[1]。目前抗生素、激素以及局部抗感染是治疗麦粒肿常用药物, 能够促进局部炎症吸收, 减轻疼痛, 改善临床症状, 但起效慢, 长期服用可引起胃肠道不适, 因而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近年来中医对麦粒肿的认识不断加深, 在不断探究麦粒肿的中医新型治疗方式。因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故在症状改善和疾病根治方面存在明显优势[3]。耳尖放血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 具有无痛苦、操作简单等优点, 能够抑制病情进展, 缩小肿块范围, 但单纯使用耳尖放血疗法作用靶点较为单一, 见效相对较慢[4]。我院根据头面部解剖结构, 并结合淋巴回流路线, 自主设计出“体液回流针法”, 能够快速缓解疼痛, 减轻患者痛苦。基于此, 本研究在耳尖放血疗法基础上, 尝试联合体液回流针法治疗早期麦粒肿,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早期麦粒肿患者64例, 取自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5月期间。依照随机表法分组, 均分两组。即观察组、对照组, 各组均为32例。观察组男性18例, 女性14例;年龄12~60岁, 平均 (32.59±7.34) 岁;病程1~3天, 平均 (1.23±0.21) 天;部位:左眼、右眼分别为20例、12例;类型:外麦粒肿、内麦粒肿分别为19例、13例;肿块大小:6~13 mm, 平均 (9.65±2.14) mm。对照组男性17例, 女性15例;年龄16~62岁, 平均 (32.60±7.28) 岁;病程1~2天, 平均 (1.31±0.25) 天;部位:左眼、右眼分别为21例、11例;类型:外麦粒肿、内麦粒肿分别为22例、10例;肿块大小:5~12 mm, 平均 (9.53±2.11) mm。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相比,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眼科学》[5]早期麦粒肿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依照《新编中医眼科学》[6]风热客睑型麦粒肿诊断标准判定。具体内容: (1) 主症:眼睑肿胀、发热恶寒、掀热痒痛、球结膜水肿; (2) 次症:扪及硬结、睑结膜充血、黄色脓点、压痛; (3) 舌脉:舌淡, 苔薄黄, 脉弦。符合主症1项及次症2项以上, 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 (2) 15岁<年龄<65岁; (3) 均为风热客睑型麦粒肿; (4) 均为单眼发病; (5)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 针灸禁忌症; (2) 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者; (3)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4) 严重心、肝、肺、肾等原发性疾病者; (5) 肝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者; (6) 半月内使用过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免疫制剂患者; (7) 伴随外伤或恶性肿瘤者; (8) 耳部脓肿疾病、继发性全身感染或已化脓者; (9) 视听、失语、认知等功能障碍者; (10) 不配合患者。
 
1.5 治疗方法
为所有患者开展健康教育, 包括详细介绍麦粒肿发病原因, 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1.5.1 对照组
给予耳尖放血治疗。患者取坐位, 使用拇指和食指按摩患眼同侧耳尖至发热充血由后向前对折耳廓, 确定耳尖穴, 以乙醇溶液开展常规消毒。医务人员以左手固定耳廓, 右手以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对准耳尖, 顺序点刺。深度以2 mm左右为宜, 根据患者病情, 挤出鲜血5~6滴, 再使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1次/天, 共治疗3天。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体液回流针法治疗。穴位选择:太阳、攒竹、完骨、承泣、颧髎、风池、翳风和天柱等。具体方法:采用皮下针刺法对太阳、攒竹、承泣、颧髎实施针灸, 毫针长度为0.22 mm×40 mm, 左手提捏进针点两侧皮肤, 右手持针, 在与皮肤呈15°~25°角时刺入, 并使其在皮下浅筋膜层推进。太阳、颧髎针刺方向均为耳门、听宫, 攒竹和承泣则分别为鱼腰、四白。其余穴位均取患侧, 0.30 mm×40 mm毫针针刺, 深度以25~35 mm为宜, 1次/天, 共治疗3天。
 
1.6 评价指标
(1) 自觉症状改善程度:计算眼睑红肿、眼痒、结膜充血3项。依照中医积分自评方式开展调查。依照症状轻中, 分别积分0分、2分、4分、6分。随分数升高, 症状越来越严重。 (2) 疼痛评分:依照VAS[7]评分量表评价组间差异, 借助10刻度直尺评价疼痛指数, 其中0表示无痛, 10表示剧痛。分数≤3分即为轻度;4分≤分数≤6分即为中度;分数≥7分即为重度。依照患者疼痛情况在直尺相应位置作标记, 并由同一医生进行评估。 (3) 肿块大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使用圆规测量肿块大小。 (4) 临床疗效:参照下述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5) 不良反应:观察对比组间不良反应差异, 例如:红肿, 感染, 溃烂等。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8]判定疗效, 依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 (1) 痊愈:眼睑红肿、发热、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结膜充血消失, 皮下硬结消失, 疗效指数≥95%; (2) 显效:眼睑红肿、发热、疼痛症状缓解, 结膜轻微充血, 皮下硬结触摸无疼痛, 疗效指数为70%~94%; (3) 有效:眼睑红肿、发热、疼痛症状有所缓解, 结膜中度充血, 皮下硬结触摸伴随轻微疼痛, 疗效指数为50%~69%; (4) 无效:眼睑处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加重, 结膜重度充血, 皮下硬结溃破, 部分形成肉芽肿, 疗效指数<50%。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描述, t检验;计数资料用“n (%) ”描述, 用χ2检验,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自觉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治疗前, 组间眼睑红肿、眼痒、结膜充血评分等数值相比,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两组眼睑红肿、眼痒、结膜充血评分数值均低于治疗前, 组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自觉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s)
 
2.2 两组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比较
治疗前组间VAS评分及肿块大小相比,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两组VAS评分及肿块大小小于治疗前, 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及肿块各项指标均小于对照组, 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比较 (?±s)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 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局部皮肤溃烂, 观察组出现红肿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共2例, 其中红肿1例, 感染1例,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 ]
 
3 讨论
麦粒肿发病率较高, 可发于任何年龄段, 其中以青年人为主要人群, 该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 早期时症状以眼痒、眼睑充血、硬结为主, 数日后硬结软化形成脓肿, 脓液排出后疼痛、红肿等症状可减轻, 但致病菌毒性剧烈者, 在脓液未排出前, 炎症已经扩散至整个睑板, 最终形成眼睑脓肿[9,10]。该病较为顽固, 易反复发作, 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可在眼睑留下瘢痕, 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
 
以中医角度观之, 麦粒肿隶属于“针眼”“偷针”范畴。始见于《诸病源候论》, 并对其病因进行论述:“此由热气客在目间, 热搏于津液所成”;《脉要精微论》中指出:“风成为寒热”;《内经》中论述:“不通则痛”;《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指出:“淫气往来, 行则为痒”。中医认为该病病机是脾胃不和、六淫侵袭、卫外不固、客于胞睑;或饮食不节、嗜食肥腻、助阳生火、燔灼脉络、气血互结、发为针眼;或素体羸弱、余邪未尽、易感风邪、反复发作[11]。
 
耳尖放血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 耳尖穴是中医针灸常用穴位, 《灵枢·口问》篇中指出:“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医学理论认为[12], 耳与五脏六腑、经络均存在密切联系, 通过对耳穴刺激, 能够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耳与眼睛通过经络获取联系, 刺激耳尖穴可达到泻火消肿、疏风清热的效果, 并通过调节整体气血, 促进气血运行, 发挥行气止痛和祛除外邪的作用[13]。现代医学研究证实[14], 耳廓表面分布有丰富的神经纤维, 并有深层和浅层感觉器, 对各种刺激均具有较强敏感性。耳尖放血疗法能够调节内分泌,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综合调节脏腑, 消除炎症, 提高机体免疫力, 减轻疼痛, 排出脓液, 缩小肿块, 最终达到治疗目的[15]。体液回流针法是我院根据头面部解剖结构, 并结合淋巴回流路线综合设计而成的特殊疗法。
 
麦粒肿属于常见眼科疾病, 而眼是脏腑经络的汇聚处, 经络又是机体的网络系统, 可将组织、系统等组成有机整体, 因而在与眼部相关的经络上取穴治疗, 可有效治疗眼部疾病[16]。有研究表明[17], 采用耳尖放血疗法能够改善麦粒肿患者临床症状。本研究在耳尖放血疗法基础上配合体液回流针法治疗麦粒肿患者, 并对治疗后症状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观察组眼睑红肿、眼痒、结膜充血评分优于对照组, 提示体液回流针法配合耳尖放血疗法较单一方法疗效更确切, 分析原因是耳尖放血疗法主要是通过耳尖穴进行治疗, 作用靶点单一, 而体液回流针法通过刺激与眼部相关经络上的不同穴位, 并从整体出发进行辨证调节, 二者联合使用可充分发挥舒筋活络、散风清热之功效。在本次研究中, 体液回流针法选取的穴位中太阳穴位于眼区, 属于足少阳胆经, 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经外奇穴, 针灸该穴具有清肝明目、泻火止痛之功效[18]。完骨位于头部, 是胆经上重要穴位, 针刺该穴可疏导水液, 达到消肿祛湿的功效。承泣位于眼球正下方, 属于足阳明胃经, 刺激该穴可将胃经中营养物质输送至头面部, 发挥舒筋活络、散风清热作用。颧髎位于目外眦直下, 是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腧穴, 针刺该穴具有清热消肿、散风止痛之功效。天柱穴位于后发际正中, 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刺激该穴可缓解疼痛。上述穴位针刺, 可促进新陈代谢, 排出脓液, 减轻疼痛;同时联合耳尖放血疗法, 可起到相互协同的作用, 明显缩小肿块, 减轻疼痛。故而观察组VAS评分、肿块优于对照组, 另外, 体液回流针法选取的穴位中, 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 针灸该穴可发挥清热泻火作用。风池位于项部, 是足少阳与阳维交汇处, 属于足少阳胆经, 针灸该穴可达到祛风解毒、平肝息火之功效[19]。翳风位于耳垂后, 是三焦经上重要穴位, 刺激该穴可散内泄热。上述穴位联合应用有清热泻火、祛风止痛、消肿利水之效, 从而提高麦粒肿的治疗效果, 故而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这一结果提示, 体液回流针法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采用体液回流针法配合耳尖放血疗法治疗早期麦粒肿患者, 能够有效改善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等临床症状, 缩小肿块, 减轻疼痛, 且不良反应少, 疗效确切。但笔者在此次试验探究之中, 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第一, 样本量较少, 造成数据存在一定误差;第二, 治疗时间短, 远期追踪不及时。故开展此类论题的试验探究, 可从扩大样本量, 延长远期效果追踪两个方面加强管理, 提升试验效果。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刘路遥 罗十之 武玉言
Tag标签: 麦粒肿(2)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