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可保离子导入结合平衡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周围性面瘫相当于西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 痹,亦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 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致。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 病,以 20~40 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一侧发 病,双侧同时发病者较少见,仅为 0.5% [1] 。据流行病 学调查,周围性面瘫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 4.25‰ [2] 。 本病通常急性起病,在数小时至数天面肌麻痹达高 峰,外观上的异常常使此类患者产生对疾病的恐惧 和压力,有些患者还会产生焦虑、易激惹,甚至有 负罪感,严重的会自我否定以至于对社会有抵触情 绪,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 此,临床研究并探索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简单有效 且使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采用弥可保离子导入结合平衡针治疗周围性面 瘫,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来自 2015 年 5 月至 2017 年 4 月江 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以及江门市五邑中医 院康复科,共纳入 108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弥可保离子导入结合平衡针组(下称“弥可保 平衡针组” ) 、弥可保离子导入组(下称“弥可保导 入组” )和单纯平衡针组,各 36 例。3 组患者在年 龄、性别、病变部位、来源以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具有可比性,评见 表 1。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参照 2010 年《神经病学》 [3] 周 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可见额纹消失,不能做蹙额、皱 眉,眼裂扩大,不能闭目或者闭目不全;闭目时瘫痪 侧眼球转向内上方,露出白色巩膜;鼻唇沟消失或变 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 时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患侧 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泪点随下睑 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外溢。 (2)中医诊断:参照《针灸治疗学》 [4] 制定: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 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做蹙 额、皱眉、闭目、露齿、鼓颊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 有耳后疼痛, 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听觉过敏等症。有面部受凉史。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周围性面瘫西医诊断标准者; ②符合面瘫 中医诊断标准者;③House-Brackmann 分级为Ⅲ级或 以上;④起病 2 周以内者;⑤年龄 18~70 岁者;⑥自 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颅内炎性反应、肿瘤、血管病变、中毒、外伤 等多种原因病变累及面神经所致的继发性面神经麻 痹者; ②面瘫伴有偏瘫或其他脑神经麻痹的中枢性面 瘫者;③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 病、造血系统疾病、皮肤损伤者;④妊娠早期(怀孕 15 d~3 个月)和产褥期者;⑤未按规定治疗,无法 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①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出现并发症不宜 继续接受治疗者;②不能坚持治疗,中途退出者,均 视为脱落病例,若治疗已超过 2/3 疗程者,则统计分 析时计入疗效分析。 1.6 中止标准 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严重并发症或 病情加重恶化者。 2 治疗方法 3 组患者均参照《神经病学》 [5] 接受内科基础药 物治疗,包括口服地巴唑片(规格:10 mg/片,天津 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 12020227,每 次 10 mg,每日 3 次,共 14 d)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口服维生素 B1 片(规格:10 mg/片,广东恒健制药 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 44020620,每次 10 mg,每日 3 次,共 14 d)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表 1 各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 (d, x s ) 病变部位/例 病人来源/例 男 女 最小 最大 平均( x s ) 左侧 右侧 住院 门诊 弥可保平衡针组 36 17 19 40 69 57±8 5.0±2.4 20 16 30 6 弥可保导入组 36 19 17 35 65 54±7 5.6±2.1 18 18 29 7 单纯平衡针组 36 16 20 41 65 55±6 5.1±1.8 19 17 28 8 2.1 弥可保导入组 予弥可保通过离子导入仪阳极导入治疗。 材料准备: 弥可保 (甲钴胺注射液, 规格: 1 mL: 500μg/安瓿,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30076) ;衬垫(用白色、吸水性好的纱布及棉花 制成,两面为纱布,中间夹上棉花,每块厚约 2 mm, 大小为 40 mm×30 mm 的长方形) ;离子导入仪 (KYP-4 型电脑音频药物导入治疗仪, 北京耀洋康达 医疗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用 75%乙醇清洁茎乳孔 处及后项部平第 4~5 颈椎棘突间正中线上的皮肤, 接通 离子导入仪电源,取出弥可保药液 1 mL:500 μg(1 安 瓿)并均匀地浸洒在衬垫中,待药液浸透衬垫后,将 衬垫置于茎乳孔皮肤处, 在衬垫上方放置连接离子导 入仪阳极的套好湿绒布套的导电电极片(大小为 107 mm×72 mm) ,并用绷带固定(注意做好衬垫的 避光防护) ;同时将连接导入离子治疗仪阴极的套好 湿绒布套的导电电极片(大小为 107 mm×72 mm) 放置在后项部平第 4~5 颈椎棘突间正中线上, 并用绷 带固定。 首先按动治疗组 (同路电极一侧) 的 “频率” 按键,频率选取“2 kHz” ,按动同组的“定时”按键, 时间选择“20 min” ,按动同组的“极性”按键,极 性选择“直流” ,再按动一次同组的“启/停”按键开 始治疗,通过“上升”与“下降”按键来调整输出电 流强度(视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 ,直至治疗部位有 轻微的麻、刺感为宜,电流强度一般为 5~10 mA。 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2 周。 2.2 单纯平衡针组 取穴: “腰痛” (位于神庭与印堂连线中点,见图 1) 、 “鼻炎” (位于颧骨下缘中点,见图 2) 、 “胃痛” 穴(位于口角下 1 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 3 cm(1.5 寸) 处,见图 3) ,均取健侧。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定穴位并常规消毒后, 选用 0.30 mm×40 mm 及 0.30 mm×75 mm 无菌针灸 针。 腰痛穴, 进针后向健侧平刺 25~40 mm, 不提插, 可捻转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的针感;鼻炎穴,向同 侧迎香穴透刺,进针 25~40 mm,以局部产生酸、麻、 胀的针感为宜;胃痛穴,进针后使针尖向患侧方向平 刺 40~50 mm,以局部产生酸、麻、胀为主。治疗每 天 1 次,留针 30 min,连续治疗 2 周。 2.3 弥可保平衡针组 在弥可保离子导入基础上,配合针刺健侧“腰 痛” 、 “鼻炎” 、 “胃痛”穴治疗。弥可保离子导入同弥 可保导入组,针刺治疗同平衡针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定。 (1)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 House-Brackmann (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 [6] , 评估面瘫病变的轻重程度,见表 2。 图 1 “腰痛”穴示意图 图 2 “鼻炎”穴示意图 图 3 “胃痛”穴示意图 表 2 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法 级别 损伤程度 临床表现 I 级 正常 两侧对称,各区功能正常 Ⅱ级 轻度功能障碍(刚能察 觉) (1°~2°) 仔细观察时,可以察觉到面肌轻度无力,轻轻用力时眼能完全闭拢,用力微笑时,面部轻度不对 称,刚能察觉的联带运动,无挛缩或痉挛 Ⅲ级 中度功能障碍(有明显 差别) (2°~3°) 面肌明显无力,但无损面容,可有抬眉不能,用力时眼能完全闭拢,用力时口部运动有力,但不 对称,有明显的联带运动或痉挛,容貌无损 Ⅳ级 中重度功能障碍(3°) 面肌明显无力,有损面容,不能抬眉,用力时眼不能完全闭拢,口部运动不对称,严重的联带运 动或痉挛 Ⅴ级 功能严重障碍 (3°~4°) 刚能察觉到的闭眼不全,口角仅有轻微运动,通常无联带运动、挛缩和痉挛 Ⅵ级 完全麻痹 面肌不能运动,张力消失,无联带运动、挛缩和痉挛 (2)改良 portmann 评分法(RPA) [7] :包括皱 眉、闭眼、耸鼻、示齿、吹口哨、鼓腮 6 项自主运 动。具体评分标准:与健侧基本相同计满分 3 分, 减弱计 2 分,稍可活动计 1 分,完全不能活动计 0 分,最后加安静时印象分 2 分,总分 20 分。此外, 对有联动、面肌痉挛及鳄鱼泪等后遗症者,在总分 中减去后遗症得分。每一项后遗症按轻、中、重分 别减 1、2、3 分,计算出最后得分。积分越高,病 变程度越轻。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确立的 House- 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 [6] 进行评定。痊愈: 面部症状和体征消失,H-B 分级Ⅰ级;显效:面部症 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H-B 分级Ⅱ级;有效:面部症 状和体征有所改善,H-B 分级Ⅲ级;无效:症状和体 征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H-B 分级Ⅳ级及以上。 3.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 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 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 s )表示。所有资料进行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多组计量资料采用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方差齐者用 LSD 和 SNK 法,方差不齐者则用 Tamhane’s T2 或 Dunnett’s T3 法;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采用秩和检 验。计数资料采用 2 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 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严重并发症 等,均无脱落病例。 (1)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组总有效率比较,弥可保平衡针组高于弥可保 导入组及单纯平衡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见表 3。 表 3 各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弥可保平衡针组 36 25 7 3 1 97.2 1)2) 弥可保导入组 36 15 5 10 6 83.3 单纯平衡针组 36 19 7 6 4 88.9 注:与弥可保导入组比较, 1) P <0.05;与单纯平衡针组比较, 2) P <0.05。 (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 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前各组 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各组治疗前后比 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提示各组治 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改善;治疗后,3 组经秩和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21.34, P <0.05) ,弥可保平 衡针组与弥可保导入组、单纯平衡针组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Z =-3.638, Z = -3.975,均 P <0.05) ,弥 可保导入组与单纯平衡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 提示弥可保平衡针组面神经功能改善优 于弥可保导入组、单纯平衡针组。见表 4。 (3)各组患者治疗前后 RPA 积分比较 治疗前各组 RPA 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组间具有可比性。各组治疗前后 RPA 积 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提示各 组治疗后面瘫程度均改善;治疗后,弥可保平衡针组 RPA 积分高于弥可保导入组及单纯平衡针组(均 P < 0.05) ,弥可保导入组 RPA 积分与单纯平衡针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各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提示弥可保平衡针组 面瘫程度改善优于弥可保导入组、 单纯平衡针组。 见表5。 表 4 各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 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时段 I 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级 弥可保平衡针组 36 治疗前 0 0 16 15 3 2 治疗后 25 7 3 1 0 0 弥可保导入组 36 治疗前 0 0 15 17 2 2 治疗后 17 5 11 1 1 1 单纯平衡针组 36 治疗前 0 0 17 16 1 2 治疗后 21 7 6 1 1 0 表 5 各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 RPA 积分比较 (分, x 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弥可保平衡针组 36 5.389±2.21 17.50±2.04 1)2)3) 12.11±2.95 弥可保导入组 36 5.890±1.75 16.02±2.23 1) 10.14±2.88 单纯平衡针组 36 5.500±1.40 16.53±1.90 1) 10.06±2.1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弥可保导入组治疗后比较, 2) P <0.05;与单纯平衡针组治疗后比较, 3) P <0.05。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中医亦称为“口僻” ,是以一侧口眼 ?斜为主症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 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 面部经络,致气血闭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 束, 出现 ? 僻。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 麻痹, 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受寒刺激, 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 缺血、 水肿, 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 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至今现代医学 对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推测可能与 病毒感染、缺血性神经病变、自身免疫性反应及血管 痉挛等因素有关 [8 - 10] 。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神经肿胀、 炎性细胞浸润(尤以内听道底、迷路段神经受压最为 明显) ,以及髓鞘崩溃、部分轴突消失等 [11 - 12] 。 目前关于周围性面瘫的相应治疗缺乏针对性, 西 医多主张给予激素、维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治疗,虽 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可能有效, 但存在较大争论 [13] 。 而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主要以针灸和中医中药为主。 研究 [14] 表明,针灸能够明显促进本病的康复,缩短 疗程。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众多, 除了单一疗法, 还有各种方法的联合运用,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充 分证明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越性。 但由于目前 针灸治疗本病机制未清,方法多变,而且对于针灸选 穴、针刺时机、针刺手法的看法不一致,临床上尚未 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14] ,故临床探索及研 究治疗周围性面瘫更为简单有效且规范的方法将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则运用弥可保离子导入结合 平衡针作为治疗手段。 弥可保(甲钴胺注射液)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 传递性,易转移至神经细胞的细胞器,通过甲基转移 反应促进核酸-蛋白-脂质代谢,促进神经细胞内核 酸、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髓鞘脂质卵磷脂的合成,从 而修复被损伤的神经组织, 增强神经轴索结构蛋白输 送的正常化,促进轴索的再生和神经髓鞘的形成,对 肝肾功能、血脂、血白细胞、红细胞无明显影响,是 一种很好的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另外,有研 究 [15] 表明弥可保具有可刺激轴突再生、恢复突触的 传递及促进面神经麻痹神经再塑的作用, 并且促进面 神经再生的作用明显优于普通维生素 B12, 因此甲钴 胺注射液在临床上普遍以肌内注射的方式被广泛用 于治疗面瘫。 但本研究颠覆了弥可保 (甲钴胺注射液) 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的传统使用方法, 通过直流电离 子阳极导入来治疗面瘫,本质上是利用直流电的正、 负电相斥的原理,将药物通过汗腺孔,渗透到皮肤的 深部,药物离子进入体内后,可直接作用于局部,或 进入血液、淋巴液而被带到全身,或停留在皮肤的表 层形成离子堆,逐渐进入体内。此疗法的优点是把药 物直接导入较表浅的病灶,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 并在病灶局部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同时由于离子堆 的作用,药物的作用时间长,兼有直流电和药物的综 合作用,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而发挥疗效,而且本疗 法安全无痛,相对于传统的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而 言,患者更易于接受。 目前中医传统针灸疗法治疗面瘫疗效确切, 但因 其取穴较多,操作手法繁杂,治疗时间较长,导致部 分患者不能坚持治疗而留有后遗症, 给患者身心带来 极大痛苦,因此,本研究选用相对于常规针灸方法来 说,更为简单有效、疼痛刺激更小且便于推广的平衡 针疗法。该疗法是王文远教授创立的一门以“中医阴 阳整体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西医神经调控学说” 为物质基础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 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 [16] 。王教授经过研究表明, 平衡针灸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作用、 改善体液循环等功能 [17] 。从“平衡理论”而言,面 瘫的发病就是能量的分配失衡, 本研究使用平衡针灸 治疗周围性面瘫, 所选的穴位为 “腰痛穴” 、 “鼻炎穴” 、 “胃痛穴” 。此 3 穴分别分布着面神经的颞支、颧支、 颊支及下颌缘支,通过刺激面神经的各分支,将信息 反馈给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实施对能量的再分配、再 调整,使人体机能趋于平衡,改善周围循环、营养受 损神经、消除神经水肿,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与传 统针灸疗法相比,平衡针法具有取穴少、操作简单、 见效快、患者更易于接受和临床易于推广等优点;另 外,在针刺方法上同巨刺针法,即“左病治右,右病 治左” ,通过针刺健侧穴位,既能给予机体良性的刺 激,从而达到自我修复的目的,又能激发卫气,鼓舞 患侧的正气,祛风散邪通络,达散面部壅滞 [18] ,亦 解决了困扰针灸界已久的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是否适 合针灸”这一争议问题。 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弥可保(甲钴胺注射液)外用 与现代康复理疗设备相结合, 同时配合具有中医特色 的传统中医针灸疗法,蕴含并体现着“中医与西医相 结合”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具有见效 快、痛苦少、无不良反应及患者容易接受等特点。本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弥可保平衡针组 H-B 分级情 况优于弥可保导入组及单纯平衡针组,而 RPA 积分 均高于弥可保导入组及单纯平衡针组, 差异均具有统 计学意义, 提示弥可保离子导入结合平衡针疗法的治 疗效果更加显著, 可更有效地改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 症状与体征。本研究一方面,旨在研究和探索弥可保 (甲钴胺注射液)外用方式的新思路及临床价值,为 面瘫患者开辟一条前所未有且更易于接受的神经营 养药外用之路;另一方面,寻找出一种区别于传统针 刺疗法的针法——平衡针, 避免针刺取穴过多及急性 期针刺时机所带来的争议问题, 从而促使弥可保离子 导入结合平衡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与应用, 为发展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中医针灸疗 法与现代康复理疗相结合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西 医结合方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思路与途径。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梁慧 李卓荣 林海波 陈俊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