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腮腺疾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浮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7例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12-02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炎性反应, 在临床上 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 痪、眼 睑 闭合不全或无法完成闭合,额纹消失,鼻唇 沟变浅,抬眉、漱口漏水、鼓颊等活动受限。导致周 围性面瘫原因有多种,包括面神经炎、耳带状疱疹、 外伤、中耳及腮腺手术、中耳炎及面神经瘤等 [1] , 该病治疗 2 个月以上功能恢复不明显即为顽固性面 瘫 [2] 。患者长期不愈会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 生活。 为了改善该疾病的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将近年来浮针治疗的 27 例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回 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0 月就诊的 27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临床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年龄 6~77 岁,平均 (44±18)岁;病程最短 2 个月,最长 30 年,平均 (64.2±96.5)个月;其中 2~6 个月面瘫者有 7 例,6 个 月~8 年面瘫者有 11 例,8 年以上面瘫者有 9 例。临 床症状:眼睑闭合不全者 27 例,不能抬眉者 19 例, 漱口漏水者 21 例,倒错现象者 1 例。其中左侧面瘫 者 16 例,右侧面瘫者 10 例,双侧面瘫者 1 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3] 《神 经病学》 [4] 拟定。 ①病史: 起病急, 常有受凉吹风史, 或有病毒感染史; ②表现: 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 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 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 间,可伴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 等;③脑 CT、MRI 检查正常。

1.3 纳入标准

年龄 6~77 岁,已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者;病 程在 2 个月~30 年者;能坚持按照治疗计划进行治 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患肌”和进针点的选择

周围性面瘫导致的口角下垂、 眼睑闭合不全或无 法完成闭合、额纹消失、抬眉等活动受限,多以上斜 方肌、斜角肌作为“患肌”。鼻唇沟变浅、漱口漏水、 鼓颊等活动受限,多与胸锁乳突肌和二腹肌关系密 切,这些肌肉作为“患肌”医生触摸时手下会有紧、 僵、硬、滑的感觉,或者患者感觉颈部酸胀不适。 进针点的选择:一般采取仰卧位,在“患肌”周 边 5~8 cm 处选取一个进针点,方向不做特殊要求, 上、下、左、右或斜取皆可。为了操作方便均选取局 部作为进针点,上斜方肌在肩井穴位置向颈部进针; 斜角肌在云门穴处进针,针尖朝向颈部;胸锁乳突肌 在天突穴下 3 cm 向上进针;二腹肌在大迎穴向廉泉 穴方向进针。 进针时要避开皮肤上的浅表血管以及瘢 痕结节等。

2.2 操作方法

针刺前在要针刺的部位用 75%的乙醇进行消 毒,使用由南京派福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浮针,在 进针器的配合下完成进针,降低患者的刺痛感,操作 时针尖与皮肤呈 15°~25°角刺入,透皮后略达肌层即 可,调整使针身退回皮下层,使针体能够平行于皮肤 避免刺入肌肉层,完成运针过程 [5] 。用拇指及中指 夹住针座,示指和环指在中指两侧,夹住针座的拇指 指尖固定在皮肤上作为支点做扇形扫散, 扫散频率为 100 次/min,持续时间约为 10 s。

周围性面瘫常见“患肌”的再灌注操作:①上斜 方肌: 患者坐位或者仰卧位, 嘱患者耸肩 (缩头式) 、 同侧侧头抗阻、对侧转头抗阻或是仰头抗阻,每次抗 阻运动 10 s 后放松(见图 1);②斜角肌:患者仰卧 位,可以做同侧侧头抗阻,同侧转头抗阻,操作者在 抗阻运动 10 s 后放松;③胸锁乳突肌:患者仰卧位, 可以做对侧转头抗阻、同侧侧头抗阻等再灌注活动, 操作者在抗阻运动 10 s 后放松 (见图 2) ; ④二腹肌: 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头转向健侧,做低头抗阻,抗阻 运动时间维持在 10 s 左右。针对同一“患肌”的再 灌注活动最好采用多样化的再灌注活动。 再灌注活动 需要和扫散同时进行,扫散的动作要做到有节律,柔 和平稳,避免产生酸、麻、胀、痛等不适感。一般扫 散 50 次左右可以对 “患肌” 再次进行触摸, 查看 “患 肌”是否有改善。两次再灌注活动需要间隔 2 min, 重复次数在 3 次以下,避免引起肌肉的损伤。

图 1 顽固性面瘫患者上斜方肌的进针点、扫散和 再灌注活动

图 2 顽固性面瘫患者胸锁乳突肌的进针点、 扫散和再灌注活动

扫散并配合相应的再灌注治疗后,当症状缓解, 上半场治疗结束,予患者医用输液贴固定浮针软管, 嘱患者带管随意活动 30 min,观察症状是否有反复, 无反复则治疗结束,有反复继续查找“患肌”进行治 疗,防止遗漏“患肌”。治疗结束后,抽出针芯,固 定针座,留置软套管 4 h 左右,使软管继续在皮下做 微扫散,维持和增强疗效,病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 留管时间到 12 h [6] 。留管至所需时间后,拔出留置 的软套管, 按压针孔, 防止出血, 间隔 2 d 治疗 1 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及文献 [7-8] ,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 效。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病侧 耳后、耳内乳突范围内压痛消失;显效:口眼歪斜症 状明显好转,病侧耳后、耳内乳突范围内压痛消失, 眼睑闭合正常;好转:口眼歪斜症状部分好转,病侧 耳后、 耳内乳突范围内压痛消失, 闭目不完全; 无效: 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浮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体疗效 本研究在 2017 年 10 月通过电话随访周围性面 瘫 27 例患者。治疗次数最少 3 次、最多 36 次,平 均(6.8±6.9)次。最短随访周期 1 个月、最长 32 个 月,平均(16.1±11.2)个月。治愈 4 例,显效 7 例, 好转 8 例,无效 8 例,治愈率为 14.8%,总有效率为 70.4%。

(2)浮针治疗不同病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7 例 2~6 个月面瘫患者有效 4 例,11 例 6 个月~ 8 年面瘫患者有效 9 例,9 例 8 年以上面瘫患者有效 6 例。

(3)浮针治疗不同临床症状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眼睑闭合不全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70.4% (19/27) , 不能抬眉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68.4%(13/19),漱口漏 水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66.7%(14/21),1 例倒错现象 的患者治疗无效。

4 体会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上属于 “吊悬风” “口眼歪斜” 的范畴,患者会出现无法皱眉、表情肌瘫痪、眼睑闭 合困难等症状。 周围性面瘫除了会带来生理上的痛苦 外, 更为重要的是在心理方面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 困扰。

“患肌”的寻找是浮针疗法的第 1 个关键点,在 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 目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部分 或全部仍处于紧张状态,叫做“患肌” [9] 。周围性 面瘫多与颈部肌肉紧张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浮 针通过在皮下的扫散对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有效的牵 拉,使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形,产生压电 效应,由此产生的生物电流在反压电效应作用下,用 于改变细胞通道,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 [10] ,让病理 性收缩的肌肉松弛,解除血管的受压。配合再灌注运 动,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让“患肌”收缩,使得“患 肌”局部或周边的动脉压力增加,然后迅速舒张“患 肌”,增加“患肌”的血流速度 [11] ,改善“患肌” 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保证面部的血液供应, 改善其缺血、缺氧的不良状态,从而达到缓解患者患 侧面部麻木、 口角下垂、 眼睑闭合不全以及额纹消失、 鼻唇沟变浅、抬眉、鼓颊等活动受限,使患侧面部逐 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而且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时一般 只需要几个进针点,明显减轻患者治疗时的疼痛。经 过回顾性研究总结, 发现浮针疗法在治疗 2 个月以上 的周围性面瘫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 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浮针的疗效显 著。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在未来 的研究中需要纳入更多的病例, 进而为临床上浮针的 应用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秦赫 魏旭 王文涛 冯智宏 符仲华
Tag标签: 面瘫(46)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