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腮腺疾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优选针刺及艾灸时间量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临床观察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4-29
面瘫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研究已经臻于完备, 但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 艾灸及针刺时间不同则疗效可能不同。为观察不同时间量的艾灸及针刺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笔者选取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盂县中医医院治疗的100例初次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4组, 每组25例。A组男13例, 女12例;年龄41~75岁, 平均 (42.5±2.5) 岁;发病时间1~3 d。B组男12例, 女13例;年龄39~69岁, 平均 (41.5±2.5) 岁;发病时间1~4 d。C组男11例, 女14例;年龄40~66岁, 平均 (43.5±2.5) 岁;发病时间1~4 d。D组男15例, 女10例;年龄43~67岁, 平均 (42.5±2.5) 岁;发病时间1~3 d。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口眼?斜为主要特点, 出现单侧面部表情肌病变, 额纹消失或变浅, 眼睑开合障碍, 鼻唇沟变浅, 口角偏向一侧;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外伤及感染引起的面神经麻痹[1]。
 
1.3 纳入标准
年龄16~70岁;病程2周以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4 排除标准
年龄16岁以下, 65岁以上;病程超过2周;有其他严重疾病。
 
2 治疗方法
针刺取患侧阳白、攒竹、鱼腰、承泣、颧髎、下关、地仓、颊车、人中、双侧风池、翳风、合谷、外关。急性期患者, 选穴宜少而精, 且进行浅刺。艾灸取患侧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针刺1:留针15 min;针刺2:留针30 min;艾灸1:灸10 min;艾灸2:灸20 min。4组治疗方法分别为A组:针刺1合艾灸1;B组:针刺1合艾灸2;C组:针刺2合艾灸1;D组:针刺2合艾灸2。4组均治疗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疗效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面部表情无异常;显效:外观无异常, 且无明显不适感, 但存在轻度不对称;有效:感觉好转, 眼睑可闭合;遗留口角?斜, 改善轻微;无效:均未改善。总有效=痊愈+显效。②面部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以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进行评分[3]。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百分率表示, 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 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 疗效比较
4组患者总有效率依次为88.0%、92.0%、96.0%、96.0%。4组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4组初次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A组 25 11 11 2 1 88.0
 
B组 25 10 13 1 1 92.0
 
C组 25 11 13 1 0 96.0
 
D组 25 13 11 1 0 96.0
(2) 面部神经功能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2周后, 4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 面部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依次为 (65.30±16.30) 分、 (66.40±15.50) 分、 (66.60±16.70) 分、 (68.70±16.30) 分,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没有年龄特征, 发病季节较为集中, 多发生在春秋两季[4]。研究发现, 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病因有:①感染性病变, 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病毒被激活引起;②寒冷因素;③免疫学因素;④缺血因素, 引起血管运动神经反射性收缩, 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压迫面神经;⑤高血压, 血管压力变化, 导致局部血管痉挛, 压迫面神经;⑥血管压迫因素;⑦面神经炎;⑧面神经管先天性狭窄;⑨梅毒;⑩麻风及隐球菌脑膜炎伴艾滋病、结核性脑膜炎、结节病、头部外伤、桥脑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肿瘤等[5]。
 
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针刺治疗面瘫的疗效进行了研究。袁秀丽[6]独创“两点一圈针刺法”, 根据不同分期进行治疗。郭蕴萍[7]应用“经筋刺法”, 有效刺激三阳经脉, 进而达到治疗效果。蔡圣朝[8]运用“面八针”, 结合不同时期不同方法选取面部8个穴位进行治疗。田维柱[9]认为针刺治疗面瘫, 越早越好。黎凯[10]在恢复期患者原来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梅花针进行治疗。韦立富[11]采用慢捻进针法, 配合艾灸治疗, 容易得气, 可提高疗效。高玉瑃[12]注重阳明经取穴, 攻补结合, 可达到预期疗效。本研究通过不同的针刺和艾灸时间量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4组治疗效果虽有一定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从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①4组治疗方案中, C组和D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其他两组, 而D组的痊愈率略高于C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针刺的时间量对于本病的治疗意义大于艾灸的时间量。故而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疗效, 可作为首选方法。②4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存在如下问题:样本量少, 由于本研究每组只有25例患者, 研究范围有限;研究因素不够全面, 还应将针刺程度、艾灸数量、治疗次数及心理治疗等加入治疗方案, 进行正交试验, 分析各因素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临床治疗面瘫的方法越来越规范, 也越来越深入和细致, 希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使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促进治疗方案更加精细化, 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如训, 梁秀林, 刘焯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0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3]王玲.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3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23) :54-55.
[4]陈竣海, 张晨静, 李开平, 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 (6) :1036-1038.
[5]姚盛钧, 吕伟红.206例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分析[J].华夏医学, 2003, 16 (3) , 388-389.
[6]胥春梅.袁秀丽教授“两点一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经验浅析[J].光明中医, 2016, 31 (16) :2324-2325.
[7]郭蕴萍, 石学敏.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浅谈[J/CD].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5, 4 (4) :176-178.
[8]王明明, 黄雪珍, 费爱华, 等.蔡圣朝主任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9 (3) :31-33.
[9]李鑫, 海英.田维柱治疗面瘫经验[J].河南中医, 2014, 34 (6) :1026-1027.
[10]刘剑, 王幼奇, 黎凯.黎凯体针、梅花针叩刺治疗面瘫恢复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 (14) :16-18.
[11]莫智珍, 潘小霞, 韦立富.韦立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J].中医药导报, 2016, 22 (19) :102-103.
[12]王艳君, 崔林华, 袁军, 等.高玉瑃治疗面瘫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 2015, 35 (5) :479-482.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刘翠平
Tag标签: 面瘫(46)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