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毛根鞘囊肿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皮肤肿瘤样病变, 具有家族遗传性, 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 90%以上发生于头皮, 临床上通常以手术切除为最佳治疗手段。笔者在临床跟师过程中见吾师采用针刺联合刮痧治疗外毛根鞘囊肿18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8例患者均来自2016年9月~2017年10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 其中男10例, 女8例;年龄24岁~46岁, 平均28岁;病程1 a~18 a。均符合2005版《新编皮肤科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1) 位于皮肤浅层, 呈柔软或较坚实的圆球体, 突出于皮肤, 边界清楚, 直径小者数毫米, 大者可达10 cm, 表面与皮肤有粘连, 但基底可移动, 表面皮肤可查到一个开口小孔, 挤压时可有少许白色粉状物被挤出, 味臭秽; (3) 患者无自觉症状, 继发感染者囊肿突然增大, 红肿热痛, 触之表面柔软。
2 治疗方法
(1) 针灸处方:常规针刺百会、合谷、列缺、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丰隆, 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 阴陵泉、丰隆用泻法, 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30 min, 每天1次, 6 d为1疗程。 (2) 刮痧:在患者背腰部, 以刮痧油为介质, 采用平刮法, 沿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方向, 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刮拭, 以患者能耐受、刮痧后背部皮肤轻微发热或潮红为度, 隔日1次, 6 d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根据皮损评分变化来判断综合疗效, 若随访期患者囊肿复发, 则判定治疗无效。痊愈:囊肿消失, 表皮平整, 即囊肿消退率=100%, 且囊肿无复发;有效:囊肿部分消失, 表皮稍凸起或凹陷于皮肤, 即0%<囊肿消退率<100%, 且囊肿无复发;无效:囊肿未减或有增大, 表皮凸起于皮肤, 囊肿消退率=0%, 或囊肿复发。
3.2 治疗结果
18例患者中, 治愈10例, 好转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88.89%。
4 典型病例
林×, 男, 24岁, 就诊日期:2016年10月30日。主诉:头部结节和囊肿增大、增多2 a余。病史:患者头部2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粟粒大小的肤色结节, 无其他不适, 未诊治。后结节缓慢增大, 且数量增多, 结节处毛发逐渐脱落, 结节无破溃、糜烂、渗出, 无明显痒痛。曾于当地医院就诊, 诊断为皮下囊肿, 未予处理。刻下症见:头部十余个大小不等的近肤色结节, 小者如粟米, 大者如蚕豆, 结节隆起于皮面, 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无破溃及渗出, 质韧, 无明显触痛, 无波动感, 纳眠可, 二便调, 苔白腻, 脉滑数。中医诊断:脂瘤;西医诊断:外毛根鞘囊肿。治则:健脾利湿, 清热化痰。给予上述治疗3个疗程后, 患者头上的囊肿数量稍有减少, 原本粟粒大小的结节近乎消失, 蚕豆大小的结节明显变小, 且结节上均生长出1 cm~2 cm长度不等的毛发。随访3个月, 患者头上仅剩5个黄豆大小的结节, 结节上毛发长度变长, 密度增加, 其余结节消失处, 毛发接近正常, 无复发。
5 体会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脂瘤”范畴, 又名“粉瘤”“渣瘤”。《外科选要·病有三因不同治论》中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又有不内外因, 内无七情干内, 外无六淫伤外, 何由来也, 其病得于饥饱劳役, 喜怒不常, 饮食者冷热不调, 动作者勤劳不惜, 以致脏腑不和, 荣卫不顺, 脾胃受伤, 经络凝滞, 故为疾者, 外无六经形症, 内无便溺阻隔, 其病多生于肌肤之间, 似瘰痰注气痞瘿瘤之属, 治法不必发表攻里, 只当养气血, 调经脉, 健脾和中, 行痰开郁治之, 法为最善。”患者因其平素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导致脏腑失调, 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而水湿内生, 聚水生痰, 日久化热, 湿热挟痰凝于肌腠毛窍发为本病。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灵枢·官能》谓:“用针之要, 勿忘其神”, 而督脉“入属于脑, 上巅”, 足太阳膀胱经“上额, 交巅……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脑又为元神之府, 故选用两经交会穴百会镇静安神。《四总穴歌》云:“头项寻列缺”, 《玉龙歌》曰:“头面纵有诸样疾, 一针合谷效如神”, 本病发于头部, 故选用合谷和列缺治疗头面病症。《灵枢·五邪》道:“邪在脾胃……皆调于三里”,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合治内府”, 故选用足阳明胃经下合穴足三里以健脾和胃, 化痰祛湿。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 《通玄指要赋》云:“阴陵开通于水道”, 故取其健脾清热化湿之功效。三阴交、丰隆亦分属脾胃两经, 除有调补气血的作用外, 也有通腑祛湿除痰之效。《医学正传》谓:“刮、放、焠”诸法, 皆能使腠理开通, 血气舒畅而愈”, 《医方集宜》云:“北方刺青脉以出气血, 南方括胸背手足以行气血, 俱为散之义也”, 由此可见, 刮痧法长于开腠理、行气血、通经络、散邪毒。现代研究认为, 刮痧有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和加强新陈代谢等功能[2]。而足太阳膀胱经是全身最长的一条经脉, 在其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均匀排列着汇集脏腑之气的背俞穴。因此, 将刮痧法与足太阳膀胱经相结合, 不仅可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更能激发脏腑之元气, 健脾燥湿, 调畅气机, 使郁热从皮毛透达于外, 促进毛发生长。上述诸穴合用, 配合刮痧疗法, 标本兼顾, 共奏健脾利湿、清热化痰之功。
参考文献
[1]黄慧, 王萍, 邓军, 等.多发性外毛根鞘囊肿1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 (3) :228; 231.
[2]王莹莹, 杨金生.古今刮痧法的比较研究[J].中医杂志, 2010 (3) :274-277.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肖丽婷 李镜 王旭 杨佃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