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大便频次与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胃肠道消化道综合征,是儿科消化道多发病、常见病。全世界每年约有400万儿童死于感染性腹泻,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年发病率为4.76%,年死亡率为0.51%[1]。小儿伤食泻是因患儿饮食不节,脾胃运化不利而出现的腹泻。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若调护失宜,哺乳不当,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物,食物停滞中焦,损伤脾胃,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致伤食泻[2]。针对小儿腹泻,西医目前多采取药物治疗,可显著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但长期用药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影响患儿预后。小儿推拿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通过按揉特定穴位以调节机体气血阴阳,使气机得畅,升清降浊,发挥止泻的功效[3]。本研究主要观察小儿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伤食泻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6岁,平均(3.32±0.52)岁;病程20~48 h, 平均(35.06±6.41)h。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6岁,平均(3.21±0.54)岁;病程20~48 h, 平均(35.62±6.38)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学》中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制定[4]。大便次数增多,通常每日不超过12次;伴呕吐、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多由饮食因素引起。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中小儿伤食泻的诊断标准制定[5]。主症:大便稀溏,伴不消化食物残渣。次症:嗳气酸臭,腹胀腹痛,舌苔厚腻,纳差,指纹滞,脉滑实。具备主症两项,或主症1项与次症两项,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入院前未接受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急腹症患儿;合并肝、肾等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大肠杆菌肠炎、霍乱等疾病所致腹泻者;对治疗药物不耐受者;合并心脏病、肺炎等影响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保和丸(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1818,200丸/瓶)口服治疗,每次4丸,每日两次。具体疗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儿推拿治疗。治疗过程中患儿穿着纯棉内衣,取仰卧位,卧于家属或医护人员大腿上。所有小儿推拿操作均在患儿左手上进行,包括清补脾、清板门、顺运内八卦、清四横纹、分手阴阳、推下七节骨。清补脾:患儿伸直拇指,医者用拇指指腹在患儿拇指桡侧缘,从指根到指尖方向反复推,每分钟150~200次,每次5 min。清板门:医者沿患儿肺经走向,从腕横纹桡侧到拇指根方向反复推,每分钟150~200次,每次5 min。顺运内八卦:医者手持患儿四指,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左拇指按定离卦(对中指者),右手拇指自乾卦开始向坎卦(对小天心者)运至兑卦,推100~500次。清四横纹:医者使患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患儿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来回推或掐,每个横纹推50~200次。分手阴阳:医者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拇指从患儿掌后腕横纹中点向两侧分推,推30~50次。推下七节骨:患儿取俯卧位,医者沿患儿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以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自上而下直推,推100~300次,以局部发热为度。水泻者加推箕门(医者用食、中二指,自患儿膝盖上缘向上推至腹股沟,推100~300次)。推拿1~2 d后症状改善者,改清补脾为补脾经(医者屈患儿拇指,自指尖推至指根处,推300~500次),推下七节骨改为推上七节骨(医者沿患儿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以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自下而上直推,推100~300次)。以上操作每日1次,每次30 min。具体疗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积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腹痛、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的症状变化[6]。采取4级评分法,分为无、轻、中、重度4个级别,分别计0、1、2、3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②症状消失时间与治疗天数。症状消失时间包括两组患儿大便好转时间、退热时间、止泻时间。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3 d后,患儿症状、体征消失,大便常规镜检显示正常,大便性状正常。显效:治疗3 d后,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好转,水分减少,实验室检查尚存在异常。无效:患儿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腹痛、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伤食泻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时间 腹痛积分 大便性状积分 大便次数积分
观察组 30 治疗前 2.53±0.06 2.16±0.12 2.15±0.03
治疗后 0.78±0.02△▲ 0.81±0.06△▲ 0.67±0.08△▲
对照组 30 治疗前 2.51±0.08 2.18±0.16 2.14±0.04
治疗后 1.87±0.05△ 1.36±0.04△ 1.29±0.1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伤食泻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治愈(例) 显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21 8 1 96.67▲
对照组 30 17 6 7 76.6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症状消失时间与治疗天数比较
观察组大便好转时间、退热时间、止泻时间与治疗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伤食泻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与治疗天数比较(d,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大便好转时间 退热时间 止泻时间 治疗天数
观察组 30 1.52±0.25▲ 1.60±0.35▲ 1.33±0.21▲ 6.12±0.47▲
对照组 30 2.67±0.51 1.89±0.45 2.25±0.36 8.98±1.5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4 讨论
腹泻为小儿常见病证,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针对小儿腹泻,西医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以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较为常见,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其预后恢复[7],但长期使用西药疗效欠佳,且存在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儿预后恢复。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因小儿体质存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等特点,一旦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均可造成脾胃消化失调,传导失司,发为本病。《幼幼集成》言:“若饮食失节……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景岳全书》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伤食泻是小儿腹泻的常见类型之一,病机为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下降,又因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较成人为多,肠胃负担更重,一旦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恣食生冷油腻,均可引起脾运失常,食滞内停,无法消磨水谷,清浊不分,下迫大肠,发为泄泻。因此,临床治疗伤食泻应以祛湿除邪、调理脾胃为主要治法。
保和丸为临床常用消食剂,方中山楂可消除油腻之积,莱菔子可消除痰浊之积,神曲可消除酒食陈腐之积,茯苓、陈皮、半夏等可发挥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等功效,连翘可散结清热。诸药共奏消食导滞、和胃益气的功效。小儿推拿是中医儿科常用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平衡脏腑等功效,可发挥化湿止泻、疏通经脉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小儿推拿手法可显著改善患儿脾虚,减轻胃肠道功能亢进所致泻下,同时调理肠道菌群,促进药物吸收[8]。本研究所用小儿推拿手法中,清补脾可健脾胃、补气血、和胃消食,清板门可降胃气、消宿食,顺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平衡阴阳、行滞止泻,清四横纹可理中行气、化积消胀、退热除烦,分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推下七节骨可温阳止泻。此外,伤食泻患儿起病前多有伤食史,故不宜过早止泻,应予清补脾、推下七节骨以祛其宿垢,待症状改善后再予补脾经、推上七节骨以健脾补气、温阳止泻。以上手法共奏健脾养胃、调和阴阳的功效。汤顺添等[9]研究显示,推拿能够改善慢性腹泻患儿肠胃血液循环,调节肠胃蠕动,促进消化酶与消化液分泌,有效改善炎性反应。来保勇等[10]研究显示,推拿通过刺激体表特定穴位,可疏经通络、调和阴阳,提升机体抗病能力,恢复脾胃功能,达到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目的。
本研究在保和丸口服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儿推拿治疗伤食泻,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腹痛、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便好转时间、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及治疗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表明小儿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泻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安全无不良反应。根据患儿特殊体质选择特定穴位,并采取相应的推拿手法,可疏通经络,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王静[11]应用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治疗5 d后,伤食型腹泻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与本研究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将小儿推拿应用于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患儿预后,缩短治疗周期,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存在研究时间短、纳入样本量少等不足,故在今后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以深入分析小儿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疗效。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汤琛 熊茜 于甜甜 刘秋织 张鑫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