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古之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考星辰之变化,察四时之交替,建构三才医学模式。彭子益以《周易》河图圆运动之道而理出生命宇宙整体观,此乃三才医学模式之典范。圆运动理论自问世以来,研究者不多,甚为可惜。笔者不揣浅陋,对河图圆运动进行探颐索隐,而后观其指导临床之效用,旨在助力提升中医临床疗效。
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旋转于内,轮升降于外,为“中医生理”;轴不旋转,轮不升降,为“中医病机”;运动轴之旋转去运动轮之升降,运动轮之升降来运动轴之旋转,为“中医医理”;一切外感、内伤诸病,皆因“中轴失灵、四维倒作”而起。医道虽繁,实“轴轮”而已;在临床上,可执简驭繁,以“运轴转轮”为基本治则,以“辨病机、守命门、重经方”为临证理念。圆运动思维乃中医原创思维之一,圆运动理论为中医理论之重要补充,可有效指导临床,助力提升疗效。
河图圆运动
河图圆运动思维
《周易·系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合五方、五行、天地、阴阳之象,乃据五星出没之时节而绘成;《周易阐真》指出“河图者,五行顺行,自然无为之道也”,河图理深蕴奥,代表先天五行顺运,阴阳环抱之混元一气状态。
正如图中所示,河图外观为圆形,乃天地未分,混元一气。河图中,一、三、五、七、九使用空心圆表示,二、四、六、八、十使用实心圆表示。空心圆代表天、阳、动,实心圆代表地、阴、静。五方各有空心圆及实心圆,提示河图每个方位皆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和合,环抱一团,圆运动乃成。
《周易·河图》指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中,“一六”位于“后”,应象北方水;“二七”位于“前”,应象南方火;“三八”位于“左”,应象东方木;“四九”位于“右”,应象西方金;“五十”居于“中”,应象中央土。一、二、三、四、五代表“生数”,下方空心圆“一”,应象阳水,对应圆运动下沉力;上方实心圆“二”,应象阴火,对应圆运动上浮力;左侧空心圆“三”,应象阳木,对应圆运动上升力;右侧实心圆“四”,应象阴金,对应圆运动下降力;中央空心圆“五”,应象阳土,对应圆运动斡旋力。六、七、八、九、十代表“成数”,分别由五方相应“生数”加“中五”而成;“土气”分居四维,无土不成世界,亦即圆运动之升降浮沉,皆不离“土气”。一、三、五、七、九代表“阳性五行”,二、四、六、八、十代表“阴性五行”。阳性五行及阴性五行,皆含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之五行相生圆运动。阴阳五行,一分为二,合二为一,融为一气,自然孕育“升浮降沉中”。
综上,圆运动思维已蕴涵于河图,阴阳二气,相互融合,其以“中宫”为轴,以“四维”为轮,呈圆周运动。河图代表圆运动之立体图,并非五行顺生之平面图。
验案解析
方某,男,66岁,2020年9月23日初诊。患者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予抗焦虑、营养脑神经及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改善,但时有反复;后转诊中医,用中药汤剂治疗及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善后,未再出现头痛。此次来诊,乃因新冠肺炎诱发。刻诊:头痛,以前额为主,遇寒尤甚;腹满,午后及夜间加重;神疲乏力,口干喜温饮,纳眠差,大便干结,2日1行,小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脉沉细。
综合舌脉、症状、体征及病史,本案中医诊断为头痛(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基本病机为“中央土气阳虚”,据“机”论治,宜温补中央土气,疏“理中汤”加味。具体处方如下:干姜12g,生白术12g,生晒参12g,炙甘草18g,熟附子6g(先煎),肉桂9g(后下),生姜12g。暂予5剂。纯净水900mL,煮取300mL(先武火,后文火),药汁分2次(9∶00~11∶00,17∶00~19∶00)于饭前温服。嘱患者每天艾灸命门穴及晒太阳各30分钟,每周5天;少食冰冻、生冷、寒凉之品。
9月29日二诊:服用初诊处方5剂后,患者头痛、腹满、口干等症均减,精神尚可,纳眠转佳,大便稀溏,每日4~5行,小便调和,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大便由“干结”转“稀溏”,此乃阳药运行后中央脾土阳气渐复、寒邪化水之故,亦即《伤寒论》第278条之“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据服药反应,可知药已起效,效不更方,续服5剂,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同前。
10月7日三诊:服用10剂中药后,患者头痛、腹满、口干等症大减,精神可,纳眠佳,大便稀溏,每日2~3行,小便调和,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嘱患者改用附子理中丸(北京同仁堂,大蜜丸)调理,每天9∶00~11∶00及17∶00~19∶00各服1丸,每周5天;配合艾灸命门穴和晒太阳同前,每周3天。用完30粒附子理中丸后停药,只需每天晒太阳30分钟。
随访至今,患者无头痛及其他不适,精神、胃口、睡眠俱佳,二便调。
按临证重在辨识病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诸阳之会,皆在于面”,《素问·痹论》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阳虚生内寒,头为诸阳之会,故见“头痛,遇寒尤甚”。《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中央胃土阳虚,前额温煦失司,故见“头痛,前额为主”。《伤寒论》第273条指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中央脾土阳虚,运化失司,升降乖乱,故见“腹满”及“纳差”;午后及夜间,阴气主事,阳气虚弱,无力抗衡,故见“午后及夜间加重”。《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虚弱,无力养神,故见“神疲乏力”。《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阳气虚弱,阴邪独盛,格阳于外,不当其位,化为邪火,故见“口干喜温饮”。《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彭子益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古方中篇》对经文进行发挥,言“阳入于阴则寐”,阳气虚弱,难以入阴,故见“眠差”。《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代尤怡于《金匮翼·便闭》进一步指出“冷闭者,寒冷之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阳气不行,津液不通”,中央土气阳虚,推动乏力,故见“大便干结”。《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伤寒论》第282条亦指出“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中央土气阳虚,累及北方肾水,气化失司,无力制水,故见“小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脉沉细乃阳气虚弱之征。因此,本案基本病机为“中央土气阳虚”。
病机已明,据“机”论治。法从“机”出,宜温补中央土气,方选理中汤加味。理中汤乃《伤寒论》“运转中轴”要方。理中汤之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土气之药,功擅补中央土气之阴体,助中央土气之阳用;甘草,气味甘平,得土气最厚,味甘至极,炙用则温,功擅补中央土气之阳;干姜,气味辛温,然温而不烈,守而不走,亦擅温补中央土气;人参,气味甘、微苦、微温,独得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故有地精之美誉,功擅大补元气而温补中央土气。
为求“古方今病相宜”(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可对理中汤进行加味。命门内藏元阴元阳,元阳乃全身阳气之本,加附子可峻补元阳,且加附子后暗合四逆汤之意,可荡尽群阴,迎阳归舍,伏藏元阳,永固命根(清代郑钦安《医理真传》)。生姜走而不守以温中,干姜守而不走以固中,两姜配合,相得益彰。肉桂气味辛温,不专事温补,既能祛除阴邪,又能引火归元。
值得指出的是,太阳维系地球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太阳能温养万物,助力万物生、长、化、收、藏;而命门内藏元阳,好比自然界的太阳,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维系人类生、长、壮、老、已。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健康守命门。人体命门之气输注于命门穴,艾灸命门穴可峻补元阳;每天晒太阳(以背部为主),亦可补充阳气。
综上,本案内外兼治,多管齐下,共收温补中央土气之功;如此,中轴旋转,轴运轮行,10剂中药而收全功。(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王琪格 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