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属精神神经疾病),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因而,戒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许许多多的戒烟方法也应运而生。我们检索了截至2011年12月的中文文献112篇,英文187篇,现将针刺戒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报告如下。 机理研究尚浅 目前有关针刺戒烟的机理研究仅处于初始阶段。多数中医专家认为,吸烟与脾肺两脏密切相关,烟进于口而出于鼻,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而脾与胃互为表里,经常吸烟则邪气壅塞,肺失肃降,胃脏浊气上蒸,故吸烟者常有咳嗽、口干、鼻燥、咯黄痰等肺胃症状。针刺口、肺、胃、神门、列缺等穴位具有调理肺气、镇静安神的作用,进而缓解戒断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吸烟成瘾可能是尼古丁等外源性成瘾物大量进入体内后,与中枢的阿片类受体相结合,致使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分泌受到抑制,使吸烟者对外源性成瘾物质产生依赖。一旦外源性成瘾物质停止摄入,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分泌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便导致体内阿片类物质缺乏,诱发戒断综合征。 针刺、按压耳穴时,引起的副交感兴奋占优势地位,引起脑内啡肽升高,消除或阻断人体对尼古丁的依赖性,持续的治疗可积累并增强这种阻断,从而达到戒烟的目的。 除了认为针刺通过调节吸烟者的血浆内啡肽水平外,还有研究主张针刺通过调节口腔及机体其他部分的内环境来达到戒烟目的。 如有的学者认为针刺能够改变口中味道,降低吸烟欲望而发挥作用。有的发现吸烟者口腔唾液的PH值高于正常值,针刺戒烟后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证实了吸烟可以改变口腔、食道、胃的内环境,使吸烟者内环境恢复到正常水平;再吸时出现口苦、舌麻、头晕、呛咳等不适症状,如一个初学吸烟人的感受。 总之,目前对针灸戒烟的作用机制还不太明确,但针刺帮助吸烟者戒烟的作用是肯定的。 影响因素多样 吸烟成瘾属精神神经疾病,针刺戒烟与心理的影响因素密切相关。有学者分析国内外针刺研究报道后发现,吸烟者自身的戒烟愿望是获得远期戒断疗效的必要条件,但对近期疗效无明显影响,吸烟者自身对针刺戒烟疗效的信心对其疗效亦无明显影响。 他们还发现针刺戒烟疗效中的心理因素成分主要来自治疗者对吸烟者的精神支持,而并非来自吸烟者本身,即使完全排除心理因素的影响,针刺戒烟似乎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因而尚不能说针刺是一种安慰疗法,但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后,似乎可提高疗效,提示心理因素对针刺戒烟的疗效有一定影响。 有研究将60例戒烟病人随机分为单纯耳穴贴压组、耳穴贴压加心理护理组,心理护理组除给予详细的入院宣教外,对戒断反应及时采取移情咨询法、教导法及提高士气法。结果表明,耳穴贴压加心理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3.75%,单纯耳穴贴压组总有效率67.86%(P<0.01),提示心理护理对耳穴贴压戒烟具有辅助作用。 此外,针刺戒断疗效还受吸烟者年龄、性别、烟龄、烟量等的影响。如国外学者观察了126例耳针戒烟的疗效,1年后的戒断率为41.1%;并发现男性高于女性,20~40岁之间、每天20支及以上、不吸烟家庭的吸烟者较容易通过耳针戒烟。 还有人应用随机对照双盲实验探讨针灸和教育的戒烟疗效,发现针灸、假针灸、教育均具有疗效,但是针灸、教育和针灸加教育组的疗效更好,尤其是对烟龄在20年以上的吸烟者。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针灸可有效解除戒断症状,提高戒断率,若结合应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后,可提高疗效。今后应加强针刺疗法配合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等配合应用。 我国吸烟人数居世界之首,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因此,吸烟是我国面临的头号可控、可预防的、对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的公共卫生危害行为。针灸是安全、有效、价廉的戒烟途径,今后应优化并规范针刺戒烟临床研究方案,并进一步探讨针灸戒烟的作用机理,促进中医药戒烟临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