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中医针刺捻转补泻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之一,历来 文献中所记载的“向左为补、向右为泻”的说法广为 接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针灸学》 教材将其定义为“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 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或“左转时 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 为泻法” [1] ,可以看出,即使是高校的教材也会有不 同的解释,故使得针刺捻转补泻法之“向左为补、向 右为泻”的观点更具有争议性。针对此争议,笔者尝 试从阴阳理论浅析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 为泻” ,仅供参考。 1 古代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为泻”的 提出与发展 《灵枢·官能》曰: “泻必用圆,切而转之……” “补必用方……微旋而推之”,此为最早提及针刺捻 转补泻之法,但记载过于简约,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使捻转补泻手法更具争议 性,但其中“向左为补,向右为泻”的观点,最为推 崇。基于此观点的出现,笔者整理并浅析了古代一些 医家对于“向左为补、向右为泻”的看法,进而启发 笔者从阴阳理论浅析“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1.1 窦汉卿首次将捻转补泻与“左右”结合 窦汉卿在 《针经指南》 中言: “捻针之法有左有右, 何谓之左?何谓之右……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 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如内针时须索一 左一右。 ”《标幽赋》中又言:“迎夺右而泻凉,随济 左而补暖” 。 由此可见, 窦氏将捻针向左向右的操作之 法,结合了左补右泻,这是历史上首次将针刺捻转补 泻与“左右”结合起来,也开启了后世医家针对“向 左为补、向右为泻”的讨论。 1.2 席弘学派以左转、右转细分补泻 至明代,席弘学派 [2] 以左转、右转详细区分了针 刺补泻手法。如《神应经》云: “补泻之法,体之左, 有左补泻之法;右,有右补泻之法,随气血所行而治 之……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 指向前,食向后,以针头轻提左转……如针右边,以 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依前法 连搓三下, 轻提针头往右转, 是针右边泻法……补法, 如针左边,捻转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 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如针右边,捻针头转 向左边,必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 指向后。”此处从不同手指、不同捻转方位区分了身 体左右的补泻手法。《席弘赋》又言: “补自卯南转针 高,泻从卯北莫辞劳”。卯之南是午的方位,意指捻 针时大指向左转为补,卯之北是子的方位,意指捻针 时大指向右转为泻。笔者认为席弘学派从左转、右转 更为详细地阐述了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操作,更强调 了操作者左右手的不同操作,实为可贵,但也正因如 此,使“向左为补、向右为泻”争议更大。 1.3 杨继洲发展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杨继洲将阴阳、左右结合,在《针灸大成》中记 载: “大要以子午为主, 左为阳 (从子至午, 左行为补) , 右为阴(从午至子,右行为泻,阳主进,阴主退) ,手 为阳(左手为纯阳) ,足为阴(右足为纯阴)……手上 阳进阴退,足上阳退阴进,合六经起止故也”。这也 为笔者提出从阴阳理论浅析“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奠定了基础。 然不难看出,古代医家们均直接提出或间接阐述 “向左为补、向右为泻”的理论,并未解析为何向左 即为补、向右即为泻。这不仅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也 引发了近现代医家们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了 相关的理论探讨,欲解析为什么针刺捻转补泻“向左 为补、向右为泻”。 2 近现代有关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新理论及假说 2.1 捻转补泻手法乃迎随补泻手法之延伸 胡卡明和郭耀光 [3] 认为阐述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的流注图之后,可以根据经脉的流注方向再加上“迎 随补泻”之法来定“捻转补泻” ,可见,捻转补泻手法 可作为“迎随补泻”的一种延伸。又因《灵枢·九针 十二原》 言: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至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至腹”。随后,二 位学者提出: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在左侧形成顺时 针环形流注,在右侧形成了逆时针环形流注。再加上 任脉从上往下流注,督脉从下往上流注,与十二经脉 又形成一个无端的环行流注,故“捻转补泻”手法只 要顺着或逆着经脉流注的方向“捻转”行针,则为补 泻,即与顺时针环形流注方向相同时,为顺、为补, 与经脉流注方向相反时,为逆、为泻。 然笔者认为, “捻转补泻法”与“迎随补泻法”虽 有相似,但大抵是不同的。迎随补泻是以针尖进针的 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的顺逆关系来区分补与泻的一种 补泻手法,与经络关系密切,注重的是循经顺逆的问 题。而“捻转补泻法”强调的是补泻的方向,可见, 二者并不尽同。 2.2 捻转补泻手法的左漩涡假说 除上述新理论之外,许红君 [4] 又提出了“针刺左 漩涡假说”,即进针后,针下也会出现一个漩涡—— “气血漩涡”,这个漩涡也会因为地球自转而形成左 漩涡,并且有一定的能量,推动气血沿经脉走行方向 移动。进针以后,行针时向左转或右转,可以看成是 对“气血漩涡”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捻转向左,推动 “气血漩涡”,促进其向左旋转,则顺其经脉运行, 反之,阻碍“气血漩涡”,则逆其经脉运行。她还形 象地描述了一个现象,即在北半球拔去装满水的澡盆 的塞子,一般会出现水流流出时向左旋的现象,这就 可以解释为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现象,与之提出 的“针刺左漩涡假说”密切相关。 然而,许红君只阐述了北半球的情况,那么生 活在南半球或赤道的施针者又该如何解释“向左为 补、向右为泻”呢?故在笔者看来,此假说还尚待 考证及完善。 不难看出,上述新理论和假说有其合理性,但仍 旧存在不完善的部分,尚未解析出“向左为补、向右 为泻”的原因。故笔者在拜读《黄帝内经》后,感其 “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治病本于阴阳”“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也”之说,在研究阴阳理论后,发现阴阳 与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为泻”亦有相关 联之处,由此粗略阐述为何“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3 以阴阳理论浅析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 右为泻” 3.1 从阴阳升降理解“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从前文不难看出,针刺捻转补泻在手法上是能够 分左右的,加之《幼幼集成》云: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也……” 可见, 左右为阴阳升降的道路。 故笔者认为左 右、阴阳及补泻可解析成:左为阳,右为阴;左主升, 右主降;阳从左升,阴从右降,‘阴’作‘侌’ , ‘侌’ 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 ; ‘阳’ 作‘易’ ,意为‘发散气体’ 。而气又分正气与邪气, 故捻转补泻手法实际上是调人体气机, 向左补其正气, 向右祛其邪气,符合《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的“用 针之类,在于调气”。所以,针刺时向左捻转,鼓动 人体正气,发散体内邪气,邪气出,则正气盛,是谓 “补”;针刺时,向右捻转,聚集体内的邪气,使邪 气随针的捻转而出,使正气得以恢复,是谓“泻”。 而阴阳升降理论中,还包含了“肝升肺降”理论, 故从“肝升肺降”来理解“向左为补、向右为泻”也 有其合理性。 自然方位论讲肝应东方, 肺应西方。 《素 问·阴阳离合论》曰: “圣人面南而立……”圣人朝向 南面而立,前面是南方,后背是北方,则左侧为东方, 右侧为西方。而从自然规律我们可以知道,日出于东 方,而落于西方。东方属木,万物始生,在人体则以 肝配木,具有春阳升发之气,故肝气从左而升;西方 属金,万物收敛,在人体则以肺配金,具有肃杀收敛 之性,故肺气从右而降(见图 1)。正如《素问今释》 中所说: “肝主生发,如自然界一样,左为东方,左升 右降,肝气从左上升……肺主肃降收敛,如自然界一 样右为西方,左升右降,肺气从右下降……”由此, 笔者认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实际上同肝、肺气机升 降的原理是一致的,肝气从左升,升阳气,捻转向左 则补其阳气,肺气从右降,敛邪气,捻转向右则泻其 邪气。 图 1 “肝升肺降”示意图 所以有医家会在人体同穴名的左右不同侧施针 时, 使针尖左右方向相反, 在人体上形成一个升降圈, 再运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以此实现“向左为补、向 右为泻”。已故名医叶心清老先生也擅长用阴阳升降 之理,临证常点刺右侧期门或太冲,抑木和胃,治疗 疾病。 3.2 从河图原理理解“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阴阳理论除了阴阳升降之理外,亦包括古时神秘 的河图洛书。 若根据相关研究者提到的河图左旋之理 [5] 来研究“向左为补、向右为泻”,即坐北朝南,左东 右西。那么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 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 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再有银河系 仰视呈左旋 (顺时针) , 那么逆天而行是右旋 (逆时针) , “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 ,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 生也。不仅如此,《河洛真数》 [6] 中亦提及“河图自 北至东,左旋相生” 。 由此笔者以施针者自身为准,发现古人所说的左 旋为北→东→南→西,是太阳升落之方位,为阳,为 “生也”“升也”,故可理解成沿此方向为阳气生发 方向,生阳气、阳气升,即为补法(见图 2)。医家 皆知“虚则补之”,若左旋补阳气,促进阳气生,使 阴平阳秘,针刺时能与邪气相抗衡,加之阳气升,能 鼓邪外出,达到调节人体虚弱的状态,使人体机能恢 复正常的目的。右旋则相反,为北→西→南→东,符 合月亮的升落方向——西升东落。而古时月相的变化 是晦朔、上弦、望月、下弦四相,因晦朔人们观察不 到, 故上半月是上弦月开始, 从西方天空升起的时候, 月相由缺而圆。了解了月相后,再按《素问·八正神 明论》 所说: “泻必用方” 。 “方” 可为刚刚之意, 即 “向 右为泻”可理解为月亮刚刚要圆的时候,邪气刚刚开 始要旺盛的时候,向右旋使阴邪之气泻出体外,以此 取得较好的疗效。 那么可否随着太阳升落和月相来循经选穴或施行 捻转补泻手法,以提高临床疗效呢?这有待于进一步 的观察和研究。 3.3 从“太极八卦图”理解“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前文已述阴阳的两个方面来浅析“向左为补、向 右为泻” ,但论阴阳,必不能缺少形象的太极图。 《道德经》有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可见世间万 物皆有阴阳。而在太极八卦图中,除乾坤(天地)之 外其中六卦中都有一阴一阳组成的少阴或者少阳。少 阴或者少阳都是单一的基本高低能位间的平衡力结合 而成,因平衡方向有正反,故有极性,因此太极八卦 图是有极性的磁场,更有现代科学家通过实验提出了 太极图粒子学说 [7] ,从而证明了其合理性。由此,笔 者认为太极图中存在许多粒子,也会产生磁场,其中 的“太极粒子波”就是太极中的阴阳互动。古亦有言: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 “无极”即“混沌” , “混 沌”乃散漫飘荡的水汽; “太极”即圆心,圆心是和圆 周运动同时出现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水汽,水汽 随着圆周运动就产生了离心力,离心力使云雾中的轻 扬物质上升形成了“天” ,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 , 天地相合而为人,人身处处有太极,天体太极存在于 天地之间,人体太极隐含于人体之内。 而人体中处处有小太极,即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甚 至是每一个细胞都有一个小太极。人本身也是具有磁 场的生物,现代研究 [8] 认为人体内的各个器官、细胞 会产生电流, 生物电经过人体的神经纤维会产生磁场, 神经纤维的物理状态的改变会改变磁场的状态。人体 内的磁场会受到外在磁场的影响, 那么, 针刺人体时, 也会在针下形成一个以针刺点为圆心的圆,产生一种 磁场,也可以说成是一个“阴阳太极八卦图”,而气 血的运行和针的捻转运动推动着这个“太极八卦图” 运行。《灵枢·根结》说: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 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说明调理阴阳是针刺的关键,也是捻转补泻的关键。 人体经络脏腑都有阴阳,针刺人体时,针下产生的太 极图会和人体自身的众多太极八卦图重合形成一个多 维的立体的太极图。而经络的阴阳会和太极图的阴阳 重合或者相错,随着人体气血的运行和针的捻转在人 体中不停地运动,这种运动又会推动气血的运动、阴 气的收敛和阳气的生发。太极图中,左为阳仪,为少 阳和太阳,主生长和生发;右为阴仪,为少阴和太阴, 主收敛和收藏。又根据“左为阳、右为阴”的阴阳理 论,针刺做捻转补泻手法时,向左捻转,则在人体内 形成一个磁场,推动“太极八卦”顺时针运动,使人 体阳气的通道得以打开,促使阳气生发,故向左转以 补充人体阳气,实中气。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 中曰: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令左 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针刺向右 捻转时,在人体内也会产生一个磁场,推动“太极八 卦”逆时针运动,打开人体的阴气通道,促使浊阴之 气排出,故向右捻转以泻疾气。 4 针刺捻转补泻“向左为补、向右为泻”的研究前景 然上述笔者从阴阳分析“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的观点仅停留于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实验研究及临床 实践,尚有不足,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在印证捻转补 泻手法行之有效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已做出了诸多贡 献。 如张月等 [9] 观察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应用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对其心肌中的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 响,结果表明针刺太冲穴结合捻转补泻手法可以通过 抑制心肌中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有效降低自发性高 血压大鼠的血压。 李茜 [10] 对血虚证模型大鼠进行针刺 捻转补泻操作,观察其外周血红细胞(RBC)数量、 血清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捻转 补泻能够改善大鼠的血虚状态、提高其体力耐力,使 激素分泌水平上升。上述两个实验中,针刺结合捻转 补泻组在改善目标动物症状及其相关指标方面均比单 纯针刺不捻转组更好。 在临床观察试验中,多名研究者观察到采用针刺 结合捻转补泻手法对多种疾病均体现了较好的疗效。 如李静等 [11] 以针刺捻转补泻手法为主治疗 2 型糖尿 病合并耳鸣耳聋, 发现运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缓解 耳鸣;杜瑶玉 [12] 发现使用常规针刺配合捻转补泻手 法治疗肾虚血瘀型耳鸣相对于单纯针刺具有明显的 优势;姜琦 [13] 运用针刺捻转泻法重度刺激青少年眼 周腧穴,发现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并且可 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卢震海 [14] 运用捻转补泻手法针 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夹脊穴,发现针刺捻转补 泻手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具有良好的疗 效,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孟彦 [15]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头 穴针刺捻转补法能够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患者肢体的肌力。 而石学敏院士 [16] 采用针刺配合捻转 补泻手法治疗中风、胆石症、冠心病、顽固性便秘、 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试验,印证了 捻转补泻手法在临床的可行性及疗效。 由此看来,以阴阳理论浅析“向左为补,向右为 泻”后,再结合捻转补泻手法可行性及疗效的实验、 临床研究,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亦有其进一步的研究前景。 5 结语 综上,从古至今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 右为泻”争议颇大,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所以, 笔者在研究大量文献后,发现“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的认识符合阴阳升降(含肝升肺降)、河图左旋之理 论,且与“太极八卦图”的运行相联系,故从阴阳之 理浅析了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以此丰富对针刺捻转补泻法的中医学相关理论的认 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学者的实验研究、临床观察 对“向左为补、向右为泻”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有 待进一步验证。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王佳 杨燕 李雪 李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