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昆教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 现任成都中 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及 教学工作近 50 年,曾先后赴德国、泰国等国家进行 中医针灸学术交流,治验丰厚,在针灸方面形成了独 特的学术体系。李应昆教授运用“头穴治疗线”治疗 抽动障碍疗效良好,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 现摘其医案 1 则, 初步探讨李应昆教授针刺治疗抽动 障碍的经验,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类起病于儿童 和青少年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运动抽动和 (或)发声抽动为特征 [1] ,儿童患病率为 0.77%~ 2.99%,男女比例约为 3~5∶1 [2] 。目前西医学对其 病因病机尚未明确,西药治疗容易产生头昏、乏力、 嗜睡、 失眠、 焦虑、 易激惹或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且停药后易复发 [3] 。中医学单用针刺治疗 TD 患儿的 临床有效率及降低 TD 严重程度的有效性已得到证 实, 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4] 。 抽动障碍早在中医古籍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掉眩巅疾” “掉振鼓栗” 等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躁狂越,皆属 于火。 ” 阐述了本病属阳, 与风有关。 清代张璐在 《张 氏医通·瘛 》中云: “瘛者,筋脉拘急也; 者, 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现代中医学认为此病属于 “慢惊风” “瘛疭” “抽搐” “筋惕目 ”等范畴,病 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密切相关,可分为肝阳化 风、痰火扰心、脾虚痰凝、阴虚风动 4 种证型。 2 针刺治法 国际标准头穴是依据解剖功能分区定经、 经上选 穴为原则进行治疗 [5] 。传统透刺系将一定针具刺入 穴位后按一定方向透达另一穴或另一部位的治疗方 法 [6] 。 李应昆教授将两者相结合创建 “头穴治疗线” 。 “头穴治疗线”共 8 条头穴线(图 1) ,第 1 条神庭 向后方透刺上星,第 2 条百会向前方透刺前神聪,第 3 条头临泣向后方透刺当阳 (位于头前部, 瞳孔直上, 前发际上 1 寸,双侧) ,第 4 条承光向斜上方透刺目 窗(双侧) ,第 5 条通天向斜上方透刺正营(双侧) 。 李应昆教授治疗时往往根据患者抽动部位和证型, 辨 症与辨证相结合组成配穴。眼部抽动取攒竹、迎香、 四白;唇部抽动取地仓、颊车;发声抽动取承浆、廉 泉、天枢;肩颈部抽动取风池、秉风、风门;上肢抽 动取曲池、合谷;下肢抽动取风市、阳陵泉、太冲等。 肝阳化风取大椎、行间等;痰火扰心取内关、丰隆等; 脾虚痰凝取足三里、地机等;阴虚风动取三阴交、血海 等。 “头穴治疗线” 具体操作如下: 选取0.30 mm×40 mm 毫针,以第 1 条治疗线为例,从神庭穴进针,针尖与 头皮呈 15°角向上星方向刺入,深度至帽状腱膜下与 颅骨膜之间,滑动至上星穴后停止,余治疗线同上所 述。配穴中攒竹、迎香、四白、颊车、承浆、廉泉迅 速进针,缓慢出针;风池、秉风、风门、风市进针后 逆时针方向高频率捻转,余穴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至 酸胀为度。留针 30 min,进针 15 min 后行针 1 次,每 日 1 次,5 d 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 2 d。 图 1 抽动障碍“头穴治疗线”示意及针刺照片 3 针刺理法的认识 3.1 治阳 小儿为纯阳之体,以治阳为先。《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云:阴静阳躁。 “头穴治疗线”中透刺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折其阳邪,阴平 阳秘,精神可治,抽动乃安。第 1、2 条治疗线位于 督脉之上,“督脉者……上入络脑”(《素问·骨空 论》)。“脑为元神之府”,藏于头,头为“诸阳之 会” ,督脉又是“阳脉之海” 。针刺督脉之神庭、上星、 百会与前神聪,两条治疗线前后相对,总督诸阳。神 庭、 百会为足太阳与督脉之交会穴, 头临泣为足太阳、 少阳、阳维脉之交会穴,8 条治疗线通过透刺,交通 联贯督脉、阳维、足太阳和少阳 4 条阳经,四经经络 输布周身,维系一身阳气,经气相接,疏络治阳。 3.2 荣脑 《内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张景岳 曰: “惟胆以中虚,故属于腑然藏而不泻,又类乎脏。 是故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 亦曰中 正之官,又曰奇恒之府,所以能通 达阴阳”。当阳为经外奇穴,出自 《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瞳孔直上, 前发际上 1 寸,即头临泣上 0.5 寸, 与头临泣相透刺为第3条头穴治疗线, 该线位于足少阳胆经之上,针刺此 线,调和三阴三阳之枢和阴阳气机, 以司开阖。目窗、正营是足少阳与阳 维脉之交会穴,通过第 4、5 条治疗 线沟通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 和阳维脉之间的气血流注,一针两 穴,一线多经,执简驭繁,引阳维脉 之溢蓄气血于太阳和少阳之中, 滋阴养阳, 上荣于脑。 3.3 息风 《素问· 至真要大论》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 取足厥阴经原穴太冲,与合谷合用为四关穴,疏肝抑 风,调和气血。《灵枢·癫狂》:“筋巅疾者,身倦 挛急大”,肢体颤振、摇动都归于筋的症状,阳陵泉 为八会穴之“筋会”,可舒筋通络,以解挛急。发音 抽动取廉泉、承浆和天枢,局部取穴,舒筋通络,理 气止痉。颈项抽动取风池穴,下肢抽动取风市穴,与目 窗、 正营上下配穴; 上肢抽动取风门, 肩部抽动取秉风, 与承光、通天上下配穴,同经治同病。《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云: “风胜则动” ,从风论治,风池、风市、 风门、秉风四穴均为治风要穴,治疗诸内外风病证。 李老治疗抽动障碍时行针常以泻法为主,祛风外出, 息风止痉。 3.4 调神 《医林改错》云: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针 刺 “头穴治疗线” 能治阳调神、 醒脑安志、 充精健脑。 《素问· 举痛论》 亦有云: “怒则气上” “惊则气乱” “恐 则气下”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情志失调导致气 机逆乱, 煽风动火,阳亢风动。《素问·宣明五气》 载: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 肾藏志。 ” 上星名鬼堂,颊车名鬼床,承浆名鬼市, 曲池名鬼腿,四穴同属十三鬼穴,针刺可通达神机、 调畅情志、养五神脏。五脏六腑精气皆上于脑, 手足 三阳经皆会于巅顶,8 条治疗线于巅顶之端, 下病上 治,调理五脏六腑之精神情志气机逆乱。 3.5 现代医学的认识 国际标准头穴是基于传统针灸和现代解剖学、 神 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针法 [7] 。 “头穴治疗线” 与国际标准头穴中额中线、 额旁 2 线、 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多研究 认为,大脑基底神经节及边缘系统皮质多巴胺(DA) 系统功能紊乱, 可能是抽动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 [8] 。 而针刺头部可通过全面调整脑功能的失衡状态,包 括脑细胞的机能活动、脑神经生化的代谢紊乱和脑 的形态结构,从而维护脑功能的稳定 [9] ,升高 DA 含量。国外相关研究认为抽动障碍临床表现越严 重,其脑电图异常率就越高 [10] ,特别是脑电图慢波 增多且频率不规则 [11] 。头针疗法治疗大脑去皮层状 态, 对患儿病理性脑电波及脑地形图趋向于正常具有 重要意义 [12] 。 4 典型病例 患儿,女,12 岁。初诊日期:2016 年 7 月 12 日。 主诉:双侧不自主眨眼1年余,加重6个月。病史:1年 前出现双侧不自主眨眼,家属未予重视和治疗,此后 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6 个月前,继发出现不自主挤 眉、搐鼻,喉间发声、耸肩、腹部肌肉抽动等。遂于 某西医院就诊,查脑电图、头颅磁共振、铜蓝蛋白无 异常,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 61 分(重度) ,诊 断为抽动症,予口服盐酸硫必利片治疗,症状好转后 仍反复发作,未能痊愈,故来求诊。刻下症:双侧眨 眼、挤眉、搐鼻、耸肩,喉间发声、腹部肌肉抽动, 形胖,平素急躁易怒,口干,渴喜冷饮,大便时溏, 小便调,喜食甜食,眠可,舌淡胖、质红、苔薄,脉 滑数弦。西医诊断:抽动症;中医诊断:瘛疭。辨证: 肝阳化风、肝脾不和。治则:平肝息风、调和肝脾。 针灸处方:主穴:头穴治疗线。配穴,第一组:攒竹、 迎香、四白、颊车、廉泉、秉风、天枢;第二组:合 谷、阳陵泉、足三里、地机、丰隆、三阴交、太冲, 两组配穴交替取穴。每天治疗 1 次,5 d 为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 2 d。5 个疗程后患者喉间发声、耸肩、 腹部肌肉抽动明显减少,无口干、大便溏。患者及家 属信心增强,坚持继续治疗。10 个疗程后患者抽动 症状基本消失,舌脉和调,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 表 0 分。随访 2 个月未复发。 5 小结 “头穴治疗线” 运用于抽动障碍患儿后抽动症状 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 使多例抽动障碍患儿的 生活得到改善。李老在临床运用中重视头穴透刺,正 本清源,总督诸阳;辨证与辨症结合,审证求因,灵 活运用,辨症施针,方取良效。以上所总结的李老刺 法经验,只是李老众多宝贵的临床针灸经验之一,我 们还需不断地挖掘、整理、研究和总结李老的学术思 想,为中医针灸学术发展的传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张浛芮 刘茂 王宇 李应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