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极其讲究养生之法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薛清录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收载1911年以前养生类中医古籍总共364种,其中养生通论204种,导引、气功83种,炼丹77种。1911年到1949年著作187种,其中养生通论105种,导引、气功74种,炼丹8种。共计收录551种养生古籍。 在这551种养生古籍里,有一种养生功法令人难以忘记,那便是“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简称四时坐功却病图)。 四时坐功却病图,相传为陈抟(?~989年;一说871~989年,见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所传,他是五代宋初著名道士,通三教之学。此法在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称“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三才图会》中作“二十四气修真图”,《保生心鉴》中作“二十四气导引图像”,又称“太清二十四水火聚散图”,《万寿仙书》作“四时坐功却病图诀”,清代郑官应编撰的《中外卫生要旨》中称“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坐功图”,《内外功图说辑要》中被称为“陈希夷先生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这套导引法的特点是根据一年不同的24个节气,编订不同修炼法。在每节气的15天内行之,据说有治疗某些病症之效果。故每节都包括坐功与治病两个内容。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明代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四时坐功却病图不吝24幅图详载功法主治说明,可见古人对于顺应四时、适宜时间的锻炼重视程度。 小暑即将到临,《礼记·月令》上小暑的特点是“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让我们以四时坐功却病图“小暑六月节坐功图”为例,来欣赏古人的养生智慧吧。“小暑六月节坐功图”主治:腿膝腰髀风湿、咽干、肺胀满溢干喘咳、小腹胀、半身不遂、健忘、脱肛、手腕无力、喜怒不常等。功法:每天1~5时之间,两手于背后撑地,十指尖朝后,胳膊伸直,左腿向前伸直,脚跟着地,右腿折叠使大腿压住小腿,目视左脚尖,并使身体重心向后移,然后向前移。如此两脚交换,动作相同,各做15次。最后做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