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穴位,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表1—17)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穴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穴日月,肾脏募穴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穴期门,脾脏募穴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穴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穴膻中,心募穴巨阙,胃募穴中脘,三焦募穴石门,小肠募穴关元,膀胱募穴中极,以上均为单穴。
募穴名称,始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有“五藏募在阴而俞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脉经》中才明确记载了期门、日月、巨阙、关亢、章门、太仓(中脘)、中府,天枢、京门、中极等十个募穴的名称和位置。《甲乙经》又补充了二焦募穴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穴膻中,始臻完备。
《难经。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说明六腑病症多取募穴治疗。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所谓的“俞募配穴”。
(7)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穴位。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表1—18)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穴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穴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穴为气之会,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膈俞穴为血之会,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穴为骨之会,因其靠近椎骨故也;阳陵泉穴为筋之会,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穴为脉之会,因其为手太阴经之原穴,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穴为髓之会穴,因其属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因此,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症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8)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称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表1—19)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空隐者”所传,因窦氏善用此法而声誉倍增,故又称“窦氏八法”。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八穴相互交会的关系是:公孙穴通过足太阴脾经人腹会于关亢穴,与冲脉相通;内关穴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穴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谬穴,与阳脉踽相通㈠临泣穴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穴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维脉相通;后溪穴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穴通过足少肾经循阴股人腹达胸,与阴踽脉相通;列缺穴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穴通冲脉,故公孙穴既能治足太阳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八脉交会八穴,实际中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穴配内关穴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穴配申脉穴治疗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症及发热恶寒表证等等。八脉交会穴在实际中运用甚为广泛,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入门》中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指出了八脉交会穴的精义所在。
(9)下合穴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合治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人于委阳,膀胱合人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表1—20)
因大肠、小肠、三焦三经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在下肢,为了区别,故以下合穴命名。其理论根据首见于《灵枢·本输》中“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因“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甲乙经》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位于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称为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素问·’咳论》说:“治府者治其合”。如足三里治疗胃病,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阳陵泉治疗胆石痛,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