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穴位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周身经脉腧穴的治疗作用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2-07-06

  周身经脉腧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称为特定穴。五输穴即属于特定穴中重要的一类,其分布特点: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其排列次序特点: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其经气流注特点:经气由小到大,由少而多,由浅入深地出入、流注,分为井、荥、输、经、合穴五类。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五俞(引文中俞通腧、输,下同),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古人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比喻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特点。即“井”为初出之意,像水的源头,比喻脉气运行起始的部位;“荥”为小水流之意,像水流刚形成小流而未成大流,比喻脉气逐渐充盈的部位;“输”为灌注、输送之意,像水流灌注由少向多变化,比喻脉气运行较盛的部位;“经”同径,为直行道路之意,像水在河道中畅行流过,比喻脉气运行通畅的部位;“合”为汇集之意,如江河水归入大海,比喻脉气运行汇集的部位。由此可见,五输穴是脏腑经脉气血运行出入的部位,也是调节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重要穴位。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总体上的论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即荥穴、输穴多治疗经脉病证,而合穴多治疗与经脉配属的脏腑疾病。《难经·六十八难》又有所发挥,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这就是五输穴所主之病。如井穴能通接十二经之大气,能苏醒厥逆,兼有清热、通络止痛活血之功,所以临床上用于治疗急症或慢性病的急性发作。例如厥证,其病因虽各不相同,但病机则主要在于气机紊乱,升降乖异,气血妄行。其主要证候为:手足或四肢逆冷,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井穴因能通接十二经气,使阴阳顺接,从而达到开窍苏醒之功。无论何种厥证,刺十二井穴出血均有较好疗效。中风及痫证等原因所致的厥证,应以针刺十二井穴为主,即可达到治疗或缓解的目的。荥穴有退热作用,既能退外感发热,又能清脏腑之热。对外感发热常“井”、“荥”合用,井穴放血,并根据兼证的不同配刺其他穴位。

  另有关于《内经》中五输穴具体运用的记载现分述如下。

  五变主五输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五变主五俞”之说,如“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俞,故五五二十五俞,以应五时”。就本篇所提后人一般有两种认识:其一为按时序不同而分刺五输,即“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俞;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其二为按病变表现的不同特征分刺五输,如“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根据五变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腧穴进行治疗,是针刺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临床上,一般根据病变不同,所刺腧穴各异的原则,以取穴施针。若能参合时日,则疗效更佳。

  治咳证

  《素问·咳论》在论及咳证的治法时说“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治疗脏咳,取五脏之输穴。五脏咳症状中多伴随疼痛,如《素问·咳论》云:“心咳之状,咳则心痛”、“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等,即《难经》所云“俞主体重节痛”,故取俞穴。马玄台曰:“五脏俞穴者,肺俞太渊,脾俞太白,心俞神门,肾俞太溪,肝俞太冲是也。”治疗腑咳,取六腑的合穴。六腑咳症状中多伴随呕、遗矢、遗溺,如《素问·咳论》所云“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等,即《难经》所云“合主逆气而泄”,故取合穴。马玄台曰:“六腑合者,大肠合曲池,胃合三里,小肠合小海,膀胱合委中,三焦合天井,胆合阳陵泉是也。”治疗咳证兼浮肿者,加刺其经穴。咳嗽伴随浮肿者,即《难经》所云“经主喘咳寒热”,故取经穴。马玄台曰:“若脏腑之咳而面浮肿,则随脏腑之经穴而各分治之。肺之经穴经渠,大肠之经穴阳溪,胃之经穴解溪,脾之经穴商丘,心之经穴灵道,小肠之经穴阳谷,膀胱之经穴昆仑,肾之经穴复溜,心包络之经穴间使,三焦之经穴支沟,胆之经穴阳辅,肝之经穴中封是也。” 

  治痿证

  《素问·痿论》对痿证的治疗原则除了“治痿独取阳明”之外,还有“补其荥、通其俞”。经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吴崑注云:“十二经有荥有俞,所留为荥,所注为俞。补,致其气也;通,行其气也。”也是强调了治痿必须辨证论治,调其荥输,有虚有实,谨按时间。例如肺气热之痿躄,若肺有热邪,属实,则取肺经输穴太渊,泻法治之;若肺气不足,属虚,则取肺经荥穴鱼际,补法治之。故张介宾有云:“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 

  治痹证

  《素问·痹论》有云:“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强调五脏痹以刺俞穴为主,六腑痹以刺合穴为主,五体痹要根据发病部位,进行循经取穴治疗,分辨其属于何经病变,进行针刺治疗。这也是痹症针刺原则之一,五脏痹以“通”为主,六腑痹以“泻”为要。如心痹取神门、心俞治之;肝痹去太冲、曲泉;肠痹取曲池、小海等。

  综上所述,五输穴是腧穴中的一些特殊穴位,与脏腑关系密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灵枢·本输》所论手少阴心经所述各穴,都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因心与心包络本属一体,其气相通,心有病,则由心包络代心受邪。这也印证了关于《内经》经脉数目的不同学说中,“十一条经脉”理论确有其存在过的痕迹。

Tag标签:

栏目列表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