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穴位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动物腧穴 历经起步,积累,规范和标准4个阶段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12-15
论实验动物腧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动物实验对于探索疾病的生理病理学机制至关 重要。针灸医学的作用机制探索,同样需要以实验动 物及相关疾病模型为对象。而针灸基础研究的特点, 尤其体现在对实验动物体表刺激部位(腧穴)的选择 上。针灸的基础研究中,实验动物腧穴的选择需要依 据规范的腧穴定位标准。 实验动物的腧穴就是在针灸 机制和原理研究的需求下产生的。20 世纪 50 年代后 期,基于针灸治病原理和机制的探索,针灸动物实验 研究逐步开展, 其中涉及到实验动物和动物腧穴的选 择等问题。随着针灸实验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对实 验动物腧穴的认识也逐渐深刻,并且形成了较为规 范、严谨的腧穴定位标准和相关理论。梳理实验动物 腧穴的发展过程,总结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可以提炼 出动物腧穴相关理论的阶段性特点, 以及实验动物腧 穴的标准化演变情况。 这无论是对于正确运用实验动 物腧穴,还是对于探索和理解腧穴的科学内涵,尤其 是建立实验动物腧穴的标准化应用体系, 都有深远的 意义。

1 实验动物腧穴的认识和发展过程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动物腧穴名称、定位描述、 定位方法、定位参考等特点的不同,我们将实验动物 腧穴的发展过程分为起步、积累、规范和标准 4 个阶 段。以下分别论述。

1.1 起步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针灸学者开始进行针灸基 础研究。针灸作用机制和原理研究的相继开展,促使 各种实验动物和相关实验动物腧穴应运而生。 这段时 期可以认为是实验动物腧穴发展的起步阶段。 检索中 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发现,最早的针灸动物 实验文献是 1958 年《针刺对家兔蛋白性发热影响的初步观察》 [1] 。实验所用家兔“百会”穴,当时是“参 考传统兽医用百会” ,将其定位于背部第 7 腰椎和第 1 骶椎之中点。此后,出现了不同的实验动物及腧穴 (刺激部位) ,例如:家兔的“水沟” [2] , “后三里” “盲肠点” [3] , “合谷” “内庭” [4] ;猴的“神门” “通 里” “大陵” “内关” “间使” [5] ;狗的“神门” “通里” “大陵” “内关” “间使” [5] 等。 “足三里”作为目前最常用的实验动物腧穴,其 定位与名称等在起步阶段已经得到重视和应用。 有学 者 [3] 用皮肤电阻测定仪寻找感应导电量最高的点, 作为兔的“足三里” “盲肠点” ,认为相当于人类的足 三里穴,故命名为“兔三里” (后改名为“后三里” ) ; “人中” ( “水沟” )相当于人的人中穴位置,位于鼻 柱下人中沟的上 1/3 处口轮匝肌中 [6] 。 其他实验动物 腧穴也有初步尝试,例如:狗的“百会”被认为在腰 椎和骶椎棘突尖端连线的中点 [7] ; “天枢” “足三里” , 在人体相应之解剖部位 [8] ;还有“非穴位点定位” [9] 的使用。而某些实验动物的腧穴则较为简略,如豚鼠 的艾灸处只有部位描述,没有名称及定位方法 [10 - 13] 。 起步阶段实验动物腧穴命名多借用兽医学或 《经 络腧穴学》 ,甚至没有名称,定位的描述粗略,定位 方法表述笼统,而借用人体腧穴名称的命名方式,在 以后阶段得到不同程度的保留。

1.2 积累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70 年代末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70 年代末也是针灸实验研 究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现代实验技术方法和多学科合 作研究背景下,针灸学的科研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其中,针刺麻醉、针刺镇痛等研究蓬勃开展、影响广 泛;经络腧穴电特性及形态研究稳步前进;经穴-脏 腑相关规律性研究初步开展。 在实验动物腧穴积累阶 段,实验动物腧穴应用发展迅速。针灸实验动物涉及 两栖类(蟾蜍) 、啮齿类(小鼠、大鼠、豚鼠) 、哺乳 类(猫、狗、猪)等。使用腧穴约 20 余个。动物腧 穴的定位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了人身参照、直接 测量、骨度分寸、体表标志等。在积累阶段,针灸实 验的方法与技术得到很大丰富,动物腧穴的命名、定 位、刺灸法等开始明确。1977 年合肥会议、1978 年 庐山会议、1979 年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 等重要学术会议, 反映了针灸机制尤其是针刺麻醉及 其原理等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个阶段中,针灸 学者们积累了大量的实验动物穴位。同时,随着“经 络实质” “腧穴结构特征”研究的开展,基于动物穴 位的实验检测和效应规律研究也开始出现。例如,兰 州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组 [14] 首次系统提出,应用 皮肤导电量差异确定猴腧穴的位置和数量。此外,在 人体经络、腧穴的实验研究背景下,对于实验动物穴 位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深入。1976 年,山东医学院、 西安医学院针麻原理研究协作组 [15] 发表论文,首次 探讨了动物腧穴的形态问题。这一阶段中,学者对于 “足三里”的应用开始集中于小鼠、大鼠等常用啮齿 类实验动物,其名称、定位方法已有较清晰的思路。 例如“足三里” “大椎” “环跳” “命门”等腧穴 [16] , 定位参照人体腧穴, 明确提到解剖学部位名称 (如 “大 椎”位于第 7 颈椎与第 1 胸椎之间) 。

该时期针灸基础研究,对动物取穴要求依然宽 松、标准仍旧不高。在客观上,动物腧穴的应用状况 并没有产生较大的改变,仍有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1.3 规范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初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初,实验动物腧穴 进入规范阶段。这一阶段显著的标志有 2 个:高等教 育体系出现《实验针灸学》教材;动物实验的关键问 题首次得到探讨。

1983 年, 汤德安教授编写了首部 《实验针灸学》 [17] 教材,用于针灸专业本科生教学。该教材不仅首次构 建了实验针灸学学科体系及知识框架, 而且奠定了实 验针灸学教材内容的基础 [18] 。此后,各中医药院校 也自编或协编了多本《实验针灸学》及《实验针灸学 实验指导》 。实验针灸学的高等教育模式被国家正式 确立为独立学科。其中,1989 年林文注主编《实验 针灸学实验指导》 [19] ,首次编录了实验动物(猫、家 兔)腧穴定位及其相关内容,例如“ (兔)后三里, 膝关节的前外侧,腓骨小头下约 2.5 cm 处取穴,左 右各一穴。 ” “十五”期间, 《实验针灸学》 [20] 首次作 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国 家级规划教材,由全国 18 所中医药院校专家联合编 写。 至此, 实验针灸学有了统一的规范教材。 1986 年, 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在上海成立, 客观上进一 步提高了实验针灸学的学科地位。1987 年,研究员 华兴邦 [21] 发表论文,首次探讨动物腧穴的关键学术 问题,包括:动物的穴位、动物穴位与人体穴位的异 同、实验研究中动物穴位的定位等。同时期,有学 者 [22] 首次提出“比较针灸学” “比较经络学”相关概 念及内涵。

规范阶段中, 实验动物腧穴名称多为人穴和中兽 医学穴名;定位描述较为具体、清晰;定位依据“比 较生理学” “比较解剖学” ;定位参考中兽医学相关论 述。应该说,规范阶段是实验动物腧穴发展史上的关 键阶段。

1.4 标准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90 年代后,针灸实验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针灸 效应机制研究在国内外开始广泛进行, 对于实验动物 腧穴的命名、定位、操作等标准流程和参考依据,有 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南京农业大学宋大鲁教授 和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华兴邦研究员受中国针灸学 会委托,进行实验动物针灸穴位标准化研究。课题组 在广泛收集整理中医针灸、 兽医针灸的文献和实验针 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比较针灸学、比较解剖学、 比较生理学的角度,厘定了家兔、大鼠、小鼠等共 6 种 实验动物的腧穴编号、名称、定位、解剖、刺法和主 治的统一标准 [23] 。其后的《实验针灸学》教材中,关 于实验动物腧穴,都以此为基础进行完善。1997 年, 周浩良主编的 《比较针灸学》 [24] 首次完整论述了 “比 较针灸学”的内涵。而在 21 世纪初,就有学者 [25 - 27] 对实验针灸学尤其是其学科框架、 知识体系进行了思 考。2010 年,有学者 [28] 首次提出实验动物腧穴定位 依据和方法。2016 年则开始出现制定实验动物腧穴 的国家标准的呼吁 [29] ,认为其具有切实的必要性和 可行性。另有学者 [30] 论述了制定实验动物腧穴标准 化定位的方法,明确了国家标准的战略构思。2017 年 10 月, 《实验动物常用腧穴名称与定位编写通则》等 5 项针灸团体标准项目的立项论证会议在南京举 行 [31] 。会议确定了研制实验动物腧穴名称与定位国 家标准的战略规划; 专家就实验动物腧穴相关意见初 步达成了同步立项、分步实施的共识。可以认为,实 验动物腧穴自 2017 年开始进入标准阶段。

标准阶段的实验动物腧穴定位描述更加明确、 清 晰;定位方法结合了体表标志、骨度分寸和直接测量 3 种方式;定位依据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比较 针灸学和中兽医学。相较于起步、积累、规范 3 个阶 段, 该阶段的实验动物腧穴名称和定位的精确性与规 范性都有了更明显提升。

2 讨论

在实验动物腧穴认识与发展的起步阶段, 针灸研 究人员将动物实验引入针灸研究, 对动物腧穴的应用 从中兽医临床,拓新至中医针灸效应的科研活动 中 [32] 。自此,针灸效应机制研究的内容和方式,开 始广泛关注动物实验研究过程。 例如家兔的蛋白性发 热表现,在针刺、牛乳注射、季节等不同因素下,其 发热模式不同 [1] 。 以动物实验探索针灸效应机制的科 研活动,拓新了针灸理论的研究内容和表述方式,是 针灸理论研究现代化、科学化的开端。积累阶段的实 验动物腧穴应用探索, 对于实验针灸学这一学科的产 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实验针灸学中,对于动 物的取穴方法及针刺方法, 包括针灸实验适宜动物的 遴选等理论,多来源于该阶段的积累;对实验动物腧 穴的应用的多方面尝试,是规范阶段《实验针灸学》 学科诞生的前提与基础。 规范阶段的针灸学高等教育 中, 《实验针灸学》教材将针灸实验动物的腧穴名称、 定位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 在实验针灸学学科得到 较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这也成为其鲜明的学科理论特 色之一。同时,针灸学者对针灸学科学化和标准化进 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从直接阐述实验动物腧穴关键性 学术问题即可看出。 该阶段中, 针灸学开始从规范化、 可重复的动物实验基本要求出发,不断地探索和尝 试。 这不仅体现了 《实验针灸学》 诞生后的自我更新, 也体现了现代针灸学理论的更迭与自我完善。 标准阶 段,针灸效应机制研究从动物实验展开,此时的实验 动物腧穴发展与之相应。 实验动物腧穴的要素涵盖腧 穴编号、名称、定位、解剖、刺法和主治等。这些标 准的制定, 为大量探索针灸效应规律及其机制的基础 研究标准化地展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的 腧穴定位标准的针灸动物实验, 其信度与效度明显提 升,这对于今后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探索,以及 针灸现代理论的构建和完善,都具有深远意义。

当然,仍需关注的是,针灸基础研究多使用啮齿 类动物(小鼠、大鼠和家兔等) ,而其他哺乳类动物 所占比例较少。一方面,以小鼠为代表的小型啮齿类 动物与人类基因同源性较高, 加上同一批次近交系小 鼠起基因变异很小,具有大规模实验的优势;另一方 面, 小型动物饲养等经济成本低, 干预手段较为简单。 因此,长期以来的针灸基础研究,其实验动物的选择 仍集中于体型较小的啮齿类中。对动物的选择,现阶 段仍受非实验性因素限制, 无法大规模地使用较为大 型的、生理病理机制更接近于人类的动物进行实验。 此外,我们对于动物腧穴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 动物腧穴定位描述中关于取穴时肢体相对位置的描 述较少。

3 小结

综上所述, 实验动物腧穴的发展历经起步、 积累、 规范和标准 4 个阶段。动物腧穴的名称从无到有,定 位描述从概括到详细,定位参考从庞杂到明确,定位 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针灸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的需求 不断增长,使得我们对实验动物的腧穴探索不断深 入,客观上积累了经验,也总结了应用的规律。正是 这些经过积累、总结和验证的刺激点,形成了实验动 物腧穴的雏形。 随后, 这些腧穴的名称、 定位方法等, 不断得到标准化和规范化。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金传阳 芦芸 陆梦 江蔡辉 张建斌
Tag标签: 腧穴(4)

栏目列表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