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时,手足同名经相应的部位往往可按到压痛点,根据“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原则,可针刺相应部位的痛点或穴位。 治疗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如疼痛转移,也应随病变转移部位取穴;如出现酸麻症状,可改为局部取穴加拔罐;有时同侧取穴效果不显时,亦可根据巨刺理论,用对侧同名经穴左右交错而刺。 “陆氏针灸”是我国现代针灸学术界的一大流派,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源于“陆氏针灸”的创始人、我国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和临床家陆瘦燕先生和他的夫人朱汝功女士一生在针灸领域的不懈努力。笔者现简介“陆氏针灸”的医疗特色及临床经验。 经络学说为辨证主体 陆瘦燕夫妇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一直重视经络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认为“经络学说从孕育、诞生到发展,皆与针灸息息相关,如失去经络学说的指导,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依据,在千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因此,必须明辨病在何部,属于何脏何经,有了病所和经络联系的概念后,才能处方配穴。” 在深入研究经络理论的同时,他们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譬如对经气的含义、十二经脉标本和足六经根结的理论、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的关系以及“六府之合”的意义等问题,首先作了阐发;启前人之奥秘,开后学之先河,为解决针灸教学和临床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临床擅用远道取穴 针灸理论中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的原则。 陆瘦燕在临床实践中,依据十二经脉“标本”、“跟结”、“气街”的理论,对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作了摸索和观察,发现人体四肢及躯干之间,上肢与下肢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在疾病反应及治疗上都有一定的规律,都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陆瘦燕认为:一是运用同名经远道取穴的方法,首先必须辨清疼痛部位的所属经脉。 二是在取穴时,手足同名经相应的部位往往可按到压痛点,根据“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指导,可针刺相应部位的痛点或相应部位的穴位。 三是治疗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如疼痛转移,也应随病变转移部位取穴;如出现酸麻症状,可改为局部取穴加拔罐;有时同侧取穴效果不显时,亦可根据巨刺理论,用对侧同名经穴左右交错而刺,往往有效。 病例1:肩痛 王某,女,43岁。诉:右肩关节疼痛2周。患者因提重物扭伤,在肩关节内侧有自发痛,压痛拒按,抬举时自觉筋脉牵制。陆瘦燕诊其痛处属手太阴经部位,根据“手足同名经上下贯通”、“同气相求”的原则,疏调经气。 处方:三阴交(右)。 手法:用平针法,提插结合捻转,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其间加强手法1次。 针后,肩部疼痛明显减轻,但仍感肩部抬举时筋脉牵制,按筋会阳陵的原则,取同侧阳陵泉,手法如上,病者疼痛基本消失,抬举轻松。后又巩固针治2次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