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腮腺疾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面肌痉挛属中医“痉证”火针中药治疗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1-08
火针联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痉证”范畴, 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面肌阵发的、不自主的抽搐, 严重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目前, 面肌痉挛的临床治疗方法许多, 如药物、物理、针灸、手术和肉毒杆菌毒素注射[1], 但这些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并不能彻底治愈, 甚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面瘫。查阅文献发现, 火针和中药治疗面肌痉挛均有报道, 且疗效较好, 但是并没有二者联合治疗的报道。二者联用可能对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有更好的疗效, 故本研究拟观察火针联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 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纳入的40例患者均为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脑病门诊就诊的面肌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治疗组男7例, 女13例, 年龄25~65岁, 平均年龄 (41.6±3.9) 岁;病程1个月~24个月, 平均病程 (4.65±1.20) 个月。对照组男8例, 女12例, 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 (41.8±4.1) 岁, 病程1.5个月~23个月, 平均病程 (4.60±1.30) 个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评审。
 
二、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中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2]: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的面肌抽搐, 常一侧发病, 较少累及双侧;抽搐多于眼轮匝肌开始, 逐渐牵扯到嘴角, 严重者可牵动整侧面肌, 常表现为口角歪斜、睁眼困难, 甚至耳朵里有抽搐杂音, 每次抽搐持续几秒到几分钟;劳累、精神紧张或自发运动后诱发或加重症状, 入睡后停止, 无疼痛;无其他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肌电图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
 
2.纳入标准。符合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病程为2周~24个月;年龄20~65岁, 能配合完成试验;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3.排除标准。继发性面部痉挛, 如继发于面瘫、创伤或肿瘤压迫;伴有严重的脑血管病、肺心病、凝血系统疾病和生命体征不稳定;精神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三、治疗方法
1.对照组。予口服卡马西平, 首次0.1 g, 每日2次, 可逐渐增加至0.6 g, 每日2次, 共24 d。
 
2.治疗组。 (1) 火针治疗:取穴为瞳子髎、太阳、颧髎、四白和局部阿是穴 (痉挛部位轮流取穴, 均选取患侧穴位) 。选用贺氏细火针。点燃酒精灯, 在酒精灯的外焰中将针烧成通体红色, 随即趁针体通红时快速刺入穴位或局部。刺入2~3 mm, 快速出针。隔日治疗1次, 4次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 (2) 中药治疗:白芍45 g、炙甘草20 g。伴肝阳上亢者, 配伍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 g, 钩藤12 g, 石决明12 g, 栀子10 g, 黄芩15 g, 杜仲10 g, 牛膝20 g, 桑寄生20 g, 夜交藤10 g, 茯苓30 g。伴肝郁气滞配伍小柴胡汤, 加柴胡24 g, 黄芩15 g, 半夏12 g, 生姜10 g, 大枣5枚。伴有血瘀, 配伍桂枝茯苓丸, 桂枝15 g, 桃仁15 g, 茯苓30 g, 丹皮15 g, 赤芍12 g。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各服1次。7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四、疗效观察
1.观察指标。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按Cohen Albert标准分级[3]:0级, 无痉挛;1级, 外部刺激导致眨眼反射增加;2级, 轻度痉挛, 可见面部肌肉颤动, 无功能障碍;3级, 中度痉挛, 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 重度, 严重的瘫痪和功能障碍, 影响工作和生活。
 
2.疗效评定标准。根据2010年中国中医药脑病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通过的“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 (草案) ”[4]。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显效:治疗后不再抽动, 或1级、2级治疗后可保持疗效;有效:治疗抽动次数减少, 或者3级患者的面部强直抽搐得到缓解, 形态不引起面容改变;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变。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
 
五、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痉挛强度;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疗效。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前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痉挛强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01, P<0.05) (表1) 。
 
2.治疗后, 对照组治愈2例, 显效4例, 有效6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60% (12/20) ;治疗组治愈11例, 显效5例, 有效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0% (12/20)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8, P<0.05) 。说明火针联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讨论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痉证”范畴。面肌痉挛与性别、年龄没有必然因果联系, 但根据临床观察, 中老年女性及精神压力大者居多。分析多是由于年老体弱、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后机体抗邪能力下降, 风寒邪气侵袭, 如《黄帝内经》所言:“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因此, 面肌痉挛的病机大多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风、寒、虚、痰[5]。《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 皆属于风。”风为阳邪, 易袭阳位, 头部和脸部在人体为上位, 又是诸阳经所汇之地, 为人体之阳位, 所以头部和脸部是风邪最易侵袭之地。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阻滞经络, 经络失养, 故面肌抽搐, 此乃外风因素。内风主要病位在肝脏[6], 筋为肝之余, 年老体弱或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肝肾阴血亏虚, 阴血不足, 容易产生内风, 又筋脉失于濡养, 内风煽动, 则发为内风致痉。外风加内风致面部肌肉抽搐。清朝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 久病入血”, 强调疾病迁延不愈易伴有血瘀证[7]。
 
 表1 2组面肌痉挛患者痉挛强度分级比较 (例)
注:2组患者治疗后痉挛强度分级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01, P<0.05)
 
选用细火针, 操作关键为“红、准、快”。其中“准”是此针法的核心, “红”和“快”是疗效的保证[8]。刺激穴位或局部, 加快局部气血运行, 增加局部血供[9], 即温通经络, 活血化瘀, 采用火针“温通”的作用, 达到调和气血, 筋脉得血养, 缓解经筋痉挛症状, 此为火针治疗之本。火针还可开门驱邪, 从而消除病因。邪气外出, 面部经络畅通, 经筋才能得以濡养。芍药甘草汤对于各种痉挛、抽搐、疼痛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10]。同时使用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的比例为2∶1, 治疗痉挛性或疼痛性疾病, 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这也说明经方剂量相关性在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情志因素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之一, 故针对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 伴有口干、口苦、脉弦、胁肋疼痛等症状的患者, 配伍小柴胡汤, 以疏肝理气解郁, 畅达全身气机。气为血之帅, 气机调畅则血行流利, 经气流通。临床中, 针对于病程长, 伴有舌暗红, 脉弦涩的患者, 使用桂枝茯苓丸, 该方虽于《金匮要略》中治疗妇科疾病, 但临床上其治疗范围广, 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妇科病, 亦善治多种内外科疾病。本研究发现, 火针联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药, 该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 (1) 开门去邪, 给风寒邪气以出路; (2) 加强温通经脉, 活血化瘀的力度; (3) 通过调畅气机, 增液柔筋。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通过临床观察, 针药联合相对于口服西药拥有较高的缓解率、较少的不良反应及较少的经济支出等临床优势。本次临床研究由于时间原因观察病例少, 或许会造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误差, 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必要对此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于萍, 面肌痉挛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34) :162-163.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3] Cohen DA, Savino PJ, Stern MB, et al.Botulinum injection therapy for blepharospasm:a review and report of 75 patients[J].Clin Neuropharmacol, 1986, 9 (5) :415-42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5]张蓓蓓, 丁砚兵.面肌痉挛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疗现状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 2017, 39 (3) :58-61.
[6]李柱.从肝辨病治疗面肌痉挛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0) :126-127.
[7]王文蔚, 王用书, 贾成祥.浅析久病入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 (17) :63-65+82.
[8]李岩, 徐家淳, 程素利, 等.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对火针疗法的突破与创新[J/CD].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6, 5 (1) :1-4.
[9]刘百生, 夏义仁.火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01, 9 (5) :105-106.
[10]郝桂锋, 温成平, 赵天喜.芍药甘草汤治疗运动性肌肉痉挛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3) :455+458.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孙师静 李斌 张连城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