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介绍
徐×,男,51岁,2018年7月12日于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主诉:右侧胸胁部疼痛,出现红斑水泡3 d。现病史:患者3 d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侧胸胁部疼痛,以4/5/6肋疼痛为主,活动受限,相应区及背部沿肋行线散在5片~7片皮疹红斑,小水疱凸起于皮肤,无破损。外敷皮炎平软膏后不缓解遂来就诊。纳可,眠差,因患处疼痛难以入睡,二便可。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缠腰火丹”“蛇串疮”。
2治疗方法
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使患者暴露患处,用75%的酒精小心消毒患处及周围皮肤。取95%酒精棉球,挤去多余酒精,视病灶大小裁剪棉球并拉成菲薄半透明棉丝状。止血钳夹住丝绵一角轻轻放在皮疹上,一手握住止血钳,然后点燃棉花,使火棉于患处烧灼一两秒,迅速使用止血钳将燃烧的棉花取下。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治疗其余患处。嘱患者每3 d前来复诊。
第1次治疗后,患者主诉疼痛感明显减轻,红斑浅淡,水疱干涸结痂,且未再出现新长皮疹及水疱,6 d后病损留有少量结痂,红斑消失。10 d后复诊,已痊愈。全程行火棉灸法治疗3次,共10 d。水疱消失,皮疹全部减退,未遗留疼痛感,符合带状疱疹疗效评定治愈标准。
按语:带状疱疹为临床多发病,其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患者自觉神经痛或皮肤灼热触痛,多表现为皮肤潮红继而发展至出现大小不一的丘疹,呈簇状,后续可迅速变为水疱,凸起于皮肤且水疱紧张,疱内液体呈透明状,水疱周围红疹[1]。成簇的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密集成簇的水疱之间的皮肤正常,成簇的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分布,好发于身体一侧,多位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部神经支配的区域皮肤[2]。皮损及水疱等消失后,仍可遗留自发性疼痛,或出现皮肤痛觉敏感或神经痛等症状。疼痛不仅仅使患者情绪烦躁,且寝食难安,生活质量很低。传统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又称蛇串疮、蜘蛛丹、缠腰火丹,火带疮等。在古代医籍中,深入且系统的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探讨仍较匮乏,各家学说纷纭。现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毒邪与肝火、湿热搏结,阻于经络,气血不通所致[3]。
现临床治疗方式多种,主要有西医的抗病毒治疗,病程一般2周~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缓慢,且偶见有遗留的红斑或色素沉着,或神经疼痛持续数月或更久。中医治疗中有针灸、刺络放血等优秀治疗方法,而本例患者运用火棉灸法,实质上为益火以化湿,驱散其病气纠结之地,以火治火,揭其盖,推其窗,开其门,引邪热外出,行“发”之义[4],《景岳全书》云:“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火力不能速也。”肌肤出疹、疼痛,传统意义上必泻火解毒、清热除湿,火棉灸法,以火以化湿,宣透邪毒使其随火气之外泄[5],消肿止痛,解毒生肌之作用,促使疱疹结疤,且治疗过程中,痛感不剧烈,疱疹吸收快。同时采用火的热力,对于患处所传递热能,可以使患处的毛细血管扩张,畅通气血,即西医学上所讲由热能扩张毛细血管,加速细胞再生和修复,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6],达到止痛的目的。
火棉灸法在改善症状、减轻疼痛,缩短病程、减少病愈后期遗留的神经痛、触觉异常等方面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且火棉灸法耗损小,费用低,操作过程简单,且无不良反应,易于被广大患者接受,有很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靳培英.免疫增强剂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2:25; 284.
[2]武梅, 陶永寿.针灸疗法治愈带状疱疹患者1例病案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 (1) :169.
[3]张新定, 黄坚.火针加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31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4, 13 (12) :826.
[4]张艳, 张毅论.带状疱疹之治-火郁发之[C].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6:138.
[5]于瑞杰, 刘荣春.局部火燎法治疗睑额部带状疱疹15例[J].前卫医药杂志, 2001, 18 (3) :192.
[6]岳增辉, 何新群.闪火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照实验研究[C].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247.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宋晓彤 张鸿哲 祝永驰 李慧敏 李心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