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漫长,凌晨1---3点钟左右,多数人都在熟睡中,而此时糖尿病人却容易发生低血糖。由于在睡梦中,头晕、出汗等不适状况很难被发现,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就会出现危险。 冬季和夏季相比,天黑提前了2 个小时,天亮又晚了近2个小时。老年人习惯于天刚黑就吃晚餐,以后的几个小时不再进食,这样夜间空腹的时间就大大延长,增加了低血糖的机会。另外,由于冬季寒冷,机体为了保持热量,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储存热量,使得身体更多的血糖转化成脂肪,这也就是冬季夜间更易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夜间发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有的患者甚至会因为低血糖而在睡梦中失去生命。古人所谓的“寿终正寝”,不排除是低血糖致死的可能。怎样才能及早捕捉到病变的“苗头”呢?从临床上看,有三种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几率较大,即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老人;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睡前用中效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中效胰岛素作用的高峰一般在注射后6—±2小时,所以在夜间1~3时容易发生低血糖)。 发生低血糖可有不同的表现,如睡觉过程中做噩梦、出汗(常汗湿衣服),第二天晨起头痛或乏力等。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定注意检测夜间血糖,不要根据1—2 次的空腹血糖就轻易作出判断。当怀疑有夜间低血糖存在时,则应该在次日凌晨 2—3点检测血糖。 为了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有些糖尿病患者特意在睡前吃些甜点,提前补充夜间糖分,其实,这样反而会造成夜间血糖的波动。最好睡前或夜间小便时留意,看看是否有出冷汗、发抖、头晕等异常情况,一旦碰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同时叫醒家人,快速检测血糖,以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先喝几口(约100 毫升)糖 水(100毫 升水加25 克糖)。—般来说,经过处理,多数人低血糖的症状可自行缓解,如果出现神志不清等严重反应,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如能证实确实存在低血糖,则要咨询医生做如下处理:一是睡前加少量蛋白餐;二是调整晚间胰岛素剂量。 (崔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