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本病发病率仅决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三大疾病。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一亿人,并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我国卫生部已将本病列为重点疾病之一。本病以中年以上为多见,少数为青少年患者。由于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受到遗传、体质、代谢、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患病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治疗上,现代西医学自1921年发现胰岛素以来,对治疗糖尿病是一大贡献。但白平原发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无特效治疗措施。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消疼”。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历代医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内经》的消渴记载,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作了论述。之后,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了唐宋,为后世医家研究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针灸治疗糖尿病
①体针
取穴: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配穴:肺前、意舍、承浆、胃俞、丰隆、肾俞、关元、复溜、三阴交、阴陵泉。
操作:主穴均取,酌选配穴。以针刺得气为指标,当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的,则留针15分钟。针感不显者可重复运针。冬季可采取皮下埋外法。每日针1次,12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总双察45天。
疗效:观察病人24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9.2%。
②耳针
取穴:胆、肾、缘中、内分泌;交感、下屏尖、三焦、渴点、饥点。
操作:耳廓常规消毒后,将毫针速刺入耳穴,留针1-2小时;间隔30分钟捻转1分钟。隔日针1次,每次选5-6穴,两耳交替,共针.10次。
疗效:观察病人25例,针刺2-3次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血糖随针刺次数增加而下降,尿糖转阴,血压、血脂下降,其它症状亦有明显好转。治疗前空腹血糖为262.07rog,治疗后降为162.79mg;餐后2小时血糖从治疗前的324.07mg,降为治疗后的218.1lmg;有显著性差异。尿量从治疗前的2669毫升降为1650毫升。患者针刺后胰岛素平均用量从36单位降至2单位或停用,口服降糖药也显著减少或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