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失眠是由颈椎病引起的失眠, 是临床常见疾病, 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与工作[1]。笔者查阅近5年的文献资料, 发现颈源性失眠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中医治疗失眠有悠久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临床治疗颈源性失眠的方式有牵引、理疗、按摩等, 由于上述治疗方式设备要求高, 成本大, 成本效益不够理想, 不适合在社区展开。笔者根据临床经验, 发现一些颈源性失眠患者采用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后睡眠得到极大的改善。笔者针对颈源性失眠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北京什刹海4个社区站门诊的颈源性失眠患者10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后期治疗随访丢失7例, 最终纳入研究93例。治疗组45例, 男20例, 女25例;平均年龄 (61.87±7.69) 岁;病程最短1周, 最长5年。对照组48例, 男22例, 女26例;平均年龄 (58.93±6.12) 岁;病程最短2周, 最长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西医诊断标准
失眠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及《失眠症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标准》[3]。颈椎病诊断标准参照《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4]。失眠主要表现为不能入睡, 睡眠浅, 反复做梦, 醒后不舒服, 困倦及疲乏;对睡眠数量不满, 出现烦躁情绪, 社会功能损伤;每月失眠>3次;X线检查显示颈椎曲度变化, 出现骨质疏松、椎间盘病变反应;CT或者MRI检查排除颅内病变。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5]。凡是以不易入睡, 睡中易醒, 甚至彻夜难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均可诊断为失眠;常因失眠产生疲劳、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工作能力下降等症状;临床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 多导睡眠图检查可见睡眠结构紊乱表现, 结合睡眠量表、有关生物化学检查加以确立;排除郁证等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
1.4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
1.5 排除标准
脊髓型颈椎病者;有慢性病目前处于急性期者;有颈部外伤史、骨折史及手术史者;精神疾病或精神异常者;确诊的癌症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单纯口服舒乐安定 (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7023047) 治疗, 每晚口服1mg。10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2.2 治疗组
予以针刺治疗。选穴:申脉、照海、后溪、临泣、外关、内关、公孙、列缺。采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穴位, 选用0.25mm×40mm毫针 (北京科苑医疗用品厂) 直刺,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同时选用也可分组使用, 留针20min后出针。10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 均进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定。睡眠状况自评量表 (SRSS) 分为10个项目 (包括正常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果及睡眠障碍等) , 每个项目有5级评分, 分数越低表明睡眠越好。最低分为10分, 最高分为50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睡眠正常, 或者睡眠时间>6h, 睡眠沉, 醒后精力旺盛;显效:睡眠显著恢复, 睡眠时间3~6h, 睡眠深度时间提升;有效:临床反应好转, 睡眠时间上升, 但是<3h;无效:无任何好转。
3.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行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其中临床效果比较用例或百分率表示, 行χ2检验;睡眠评分比较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 睡眠评分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睡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治疗组睡眠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颈源性失眠患者睡眠评分比较 (分,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1%, 对照组为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颈源性失眠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失眠以经常不能正常睡眠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6], 常影响人们的工作。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目不瞑”范畴, 其病因和病机十分复杂, 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调, 辨证主要为虚实, 虚证多属阴之不足、心失调养, 实证为邪热扰心、心神不宁, 治疗当补虚泻实[7]。
《灵枢·大惑论》中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 故目不瞑也……卫气留于阴, 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 阴气盛则阴跷满, 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 故目闭也。”说明跷脉可司眼睑开合而主睡眠。阴跷阳跷功能失调, 阴不入阳, 阳不入阴导致失眠。因此, 调节跷脉的阴阳盛衰可治疗失眠[8,9]。
笔者临床运用八脉交会穴治疗失眠, 内关、公孙分属脾、心包经, 分别与冲脉、阳维脉相通, 二者具有生养气血、益养心神的作用;外关为三焦经络穴, 又与阳维脉相通;三焦经是上下表里阳经之枢纽, 阳维维系诸阳之脉[10];足临泣为胆经输穴, 输主体重节痛, 又与带脉相通;少阳主枢, 能上下左右枢转;带脉可以约束诸经, 故针刺其可在颈肩部“调虚实”“除百病”;督脉为“阳脉之海”,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任脉为“阴脉之海”,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 与后溪、列缺相通, 针刺此二穴, 可促使脑部经络气血运行, 以达到“神自宁、郁自解”的目的;申脉、照海通阴阳跷脉,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调节阴阳跷脉阴阳之盛衰, 使营卫运行正常, 神有所安, 而阴阳平衡, 失眠自愈。
八脉交会穴功能繁多, 治疗范围广, 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也显示了独特的效果[10]。颈源性失眠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刺八脉交会穴具有调理阴阳、平衡五脏等效果, 患者睡眠质量有所提升,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与此同时, 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颈源性失眠, 治疗安全性较高, 患者未见明显临床不良反应, 能够保障患者治疗依从性水平。
综上所述, 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颈源性失眠, 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操作方法简便, 易于社区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智毅, 顾一煌, 杜建明, 等.颈源性失眠病理特点和中医治疗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 (7) :51-5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精神障碍分类) [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 34 (3) :184-188.
[3]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室.失眠症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标准[C]//全国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 2004.
[4]李雷.《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 (12) :45-47.
[5]中国中医科学院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课题组.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WHO/WPO) [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6, 3 (1) :8-25.
[6]林祥军.针刺配合按摩、火罐治疗颈源性失眠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 (3) :39-40.
[7]胡琪, 李七一.失眠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 38 (6) :573-576.
[8]赵辉.《内经》跷脉功能浅述[J].山东中医杂志, 2006, 25 (8) :516-517.
[9]王磊, 谷世哲, 马惠芳.跷脉的循行特点及主治规律[J].中国针灸, 2001, 21 (4) :221.
[10]刘利霞, 王卫.八脉交会穴在治疗精神疾病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 2011, 27 (1) :89-90.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孟民 张筠 汪雪阳 郭宇 郭振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