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联合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36例
围绝经期失眠主要是指45~55岁的女性在围绝经期出现的临床常见疾病,以夜间入睡极度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眠,白天出现严重疲乏无力、困倦状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同时伴有月经紊乱、健忘、心悸、烦躁易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笔者采用腹针疗法联合针刺神门、三阴交,艾灸神阙,治疗36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针灸二科收治的36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年龄44~5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月经紊乱、潮热汗出12例,抑郁焦虑、心慌10例,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H)升高、雌二醇(E2)降低(低于卵泡早期水平)6例,月经正常伴潮热汗出8例;入睡困难(>30 min)10例,多梦、易醒(>2次)、早醒、醒后难以再眠、每晚固定时间清醒14例,每晚总睡眠时间<5 h、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12例。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考《妇产科学》有关绝经综合征[2]及《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失眠诊断标准[3]拟定如下:年龄45~55周岁,2次月经周期时间变化>1周,或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15分,或出现围绝经期或闭经<1年;其唯一基本症状为睡眠障碍,其余症状包括入睡难,睡眠不安稳,入睡后易醒或过早清醒,醒后难以再眠,梦魇,晨醒后有不适感或白天有困倦感等;发生上述睡眠障碍时间≥1个月,且每周≥3次;因失眠导致明显烦恼,或某些精神障碍症状,或影响社会功能;上述症状不属于任意一类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②中医诊断:参考《中医妇科学》中关于经断前后诸证[4]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证的诊断标准[5]拟定如下:于围绝经期前后(一般年龄在45~55周岁)发病;月经不规律,伴有潮热汗出、面红、易激动、皮肤异样感、情志异常等;有典型失眠表现: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眠,或睡眠不安稳,晨间过早清醒;夜间无法入睡,日间昏昏欲睡;睡眠时间<5 h;常伴有健忘、多梦、头昏或头痛、心悸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
主诉为睡眠障碍且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45~55周岁的女性,有围绝经期的相关症状或改良Kupperman评分≥15分;近1个月内没有接受任何失眠相关的治疗[6]。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疗程进行治疗者;因自身的全身性疾病或外界环境影响引起自身不适而致失眠者;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等引起的继发性失眠者;正在接受其他方案治疗者[7]。
2 治疗方法
36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采用腹针疗法联合针刺神门、三阴交,艾灸神阙治疗。①腹针疗法:引气归元穴组包括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穴组包括双侧外陵、双侧滑肉门;配穴:水分。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30 mm×40 mm),于上述穴位皮下直刺,待出现轻微阻力时停止进针,实施轻捻转法,不提插。②体针治疗:选择一次性毫针(规格为0.30 mm×40 mm)进行针刺。神门直刺5~12.5 mm,以局部酸胀或麻电样感向指端放散为宜;三阴交直刺或向悬钟透刺25~37.5 mm,以局部、小腿、膝、足底部有酸胀感为宜。③艾灸治疗:将长约38 mm的无烟艾条置于灸盒内,艾灸神阙30 min。针刺治疗留针30 min,出针后用消毒后的干棉签按压针孔,每日1次,共治疗10 d。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失眠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2 结果
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2017年5月24日初诊。主诉:失眠10年,加重近1年。症见:头痛、健忘、多梦、心悸、神疲乏力、耳鸣、腰酸。长期服用安定,夜间睡眠时间仅2~3 h。大便干,1~2日1次。情志不畅,心电图正常。月经正常。舌淡红少苔,脉细。诊断:不寐。辨证:心肾不交证。采用腹针疗法,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配以体针神门、三阴交,并在神阙穴处艾灸。每日1次。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病情好转,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夜间睡眠时间达5~6 h。治疗15次后,上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每日睡眠7 h。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围绝经期失眠属中医“不寐”“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多散见于“脏躁”“百合病”等病证,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肾阴亏虚,阴阳失交,心火亢盛,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薄氏腹针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基础,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进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微针系统[8]。腹针治疗失眠的主穴为引气归元四穴和腹四关穴。其中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下脘、中脘均属中焦,能够理中焦、调升降;气海、关元二穴培本固肾。四穴合用,调理中焦以培补先天之气,为“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此外,引气归元四穴、水分皆位于任脉,能够有效改善绝经前后冲任亏虚的症状,以固本养元。腹四关之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外陵位于神阙之下,四穴布于脐周,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的作用。腹针疗法以脐为中心,脐中为脾土,脾与胃相表里,诸穴合用,脾升胃降,调节全身气机,使气血布散全身进而调节睡眠。
神门又名兑冲、兑骨、中都、锐中,为手少阴心经腧穴,是心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本经输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藏神,本穴既是心气出入之门户,又主治神志病,具有安神定志、清心凉营、通络止痛之效[9]。三阴交又名承命、太阴、下之三里,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其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效。因此,神门与三阴交合用,善治失眠(不寐)之证。
艾灸能够对经穴产生温热性刺激,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状态。薄氏腹针以神阙布气假说为基础,艾灸神阙能够使腹针疗法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围绝经期女性5-羟色胺(5-HT)下降,而5-HT及其受体是与情绪有关递质的主要神经递质受体,5-HT水平较低容易产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进而导致失眠等症状[10,11]。目前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常用西药主要包括镇静催眠类、巴比妥类、抗抑郁药及激素代替疗法,长期应用会产生依赖性及肝肾脏毒性。针刺治疗可调节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进而改善5-HT及其受体的低水平性,从而改善失眠症状,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案[12]。围绝经期失眠的中药临床研究多样化发展,但缺乏大样本容量的试验,故其临床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腹针疗法联合针刺神门、三阴交,艾灸神阙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可有效调节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疗效显著,临床易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牛庆强 雷鹏鹏 乔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