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胃肠疾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中医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2-22
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 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在诊断时应首先分清是生理现象或是疾病状态[1]。若一时性气逆而作呃, 无持续或反复发作者, 属生理现象, 可不药而愈。持续48 h以上者称顽固性呃逆[2]。卒中后出现顽固性呃逆常提示病情较重, 预后较差[3]。目前临床对于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多以西医治疗为主, 不良反应多且疗效不稳定[4]。中医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现将近5年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一) 中药治疗
高志生等[5]观察47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24例患者采用自拟平肝固肾降逆方治疗, 药选生牡蛎、代赭石、旋覆花、芡实、熟地、韭菜子、白芍、丹皮、生麦芽等, 对照组23例患者给予口服氯丙嗪片加肌肉注射胃复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 (22/24) , 对照组总有效率60.9% (14/23) ,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214, P<0.05) 。刘晶晶等[6]将46例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 和对照组 (单纯口服盐酸异丙嗪片治疗) , 各23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60% (19/23) , 对照组总有效率69.57% (16/23) ,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杨军玉[7]运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 药选白术、白芍、陈皮、川楝子、郁金、太子参、丁香、厚朴、甘草等, 对照组患者采用肌肉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加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6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95% (20/23) , 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 (11/22) ,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葛云霞和陶玉华[8]采用自拟顺气散中药敷脐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30例, 药选丁香、柿蒂、旋覆花、吴茱萸, 与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组30例比较, 中药敷脐组和西药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0% (28/30) 和66.70% (20/30) ,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二) 针刺治疗
朱心玮等[9]分析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 29例治疗组患者针刺主穴取内关、攒竹、足三里、太冲、中脘, 余配穴辨证取穴。24例对照组患者予巴氯芬口服或鼻饲治疗。2组均治疗7 d后比较总有效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 治疗组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针刺疗法与口服巴氯芬疗效相似, 但针刺疗法治疗呃逆的同时对患者的吞咽功能影响较小。郑德松和赵岩[10]将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取水沟、中脘、双侧足三里、双侧膈俞、膻中进行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7 d后观察症状评分及治疗前后血Cl﹣和血Ca2﹢浓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发现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P<0.05) , 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t=10.074, P<0.05) 。治疗组治疗后血Cl-和血Ca2+浓度明显提高 (P<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血Cl-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14, P<0.05) , 而2组血Ca2+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36, P>0.05)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55, P<0.05) 。说明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魏超博[2]采用独取涌泉法针刺治疗中风并发呃逆患者23例, 结果痊愈15例, 有效8例, 总有效率100% (23/23) 。杨洁和蔡文栋[11]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 49例对照组给予胃复安等对症治疗, 49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 穴选攒竹、人中、内关、膻中、中脘和足三里。结果治疗7 d后, 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 (46/49) 和77.55% (38/49) , 2组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4.551 7, P<0.05) 。佟媛媛等[12]比较醒脑调神针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针刺内关、攒竹、足三里、中脘, 治疗组上午采用处方1 (针刺内关、人中、中脘、膈俞、内庭、太冲, 咽后壁点刺) 治疗, 下午采用处方2 (针刺C1~5颈夹脊穴) 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 (21/23) 和78.3% (18/23) ,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魏倩和高旸[13]将58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单纯胃复安肌注) 28例和治疗组 (针刺+胃复安肌注) 30例。治疗组穴选百会、膻中、攒竹、内关、足三里、太冲。结果对照组治愈12例, 有效10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78.6% (22/28) ;治疗组治愈18例, 有效12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30/30)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针刺配合胃复安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胃复安。齐建华等[14]观察调神和胃针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30例针刺主穴为内关、人中、四神聪、足三里、中脘、膻中、攒竹, 余配穴辨证选穴。对照组30例针刺取穴膈俞、内关、膻中、中脘、足三里。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 (27/29) 和60.7% (17/28) ,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4.627, P<0.05) 。说明调神和胃针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优于普通针法。陈玉其等[15]将129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5例, 分别采用疏肝健脾针刺法和传统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取穴中脘、双侧太冲, 对照组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观察指标为起效时间、治疗次数和有效率。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更短,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μ=2.851 7, P<0.01) ;治疗组比对照组总治疗次数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96 4, 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 (61/64) 、81.5% (53/65) ,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μ=2.572 5, P<0.01) 。
 
(三) 中医综合治疗
1. 针刺加中药治疗。
范涛等[16]将4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针药并用组。常规针刺组针刺取穴百会、太渊、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合谷、太冲、太溪, 针药并用组在前者基础上加中药口服治疗, 药选白蔻仁、山楂核。结果显示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85% (17/20) , 针药并用组总有效率95% (19/20) ,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杜伟和李澎[17]观察醒脑降逆活血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对入组的30例患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针刺主穴取内关、人中、中脘、足三里, 配穴取攒竹、天鼎、膻中、膈俞, 中药选血府逐瘀汤加减。结果痊愈18例, 有效6例, 好转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33% (28/30) 。李兰媛和赵红[18]选取90例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针刺+中药治疗) 和对照组 (西药治疗) 。2组均给予脑卒中基础治疗。治疗组针刺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膈俞、脾俞、胃俞、翳风、攒竹, 中药选丁香、柿蒂、党参、吴茱萸、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即丁香柿蒂汤、芍药甘草汤、吴茱萸汤加减) 。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氟哌啶醇及胃复安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 (42/45) 和75.56% (34/45) ,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针刺加放血疗法。
辛善栋[19]观察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对照组22例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组23例在此基础上针刺膻中、攒竹、内关、足三里、太冲并配合膈俞刺络拔罐放血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8.18% (4/22) ,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 (22/23) , 治疗组疗效确切,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3. 针刺加穴位注射。
刘效娟[20]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在中风后呃逆中应用的疗效, 研究组针刺取穴人中、膻中、合谷、内关、公孙, 联合双侧内关、足三里穴位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氯丙嗪片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 (38/40) 显著高于对照组62.5% (25/4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针刺加耳穴埋针。
王红[21]将120例脑外科收治的脑出血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 穴选中脘、上脘、足三里、双膈俞, 治疗组采用针刺水沟穴配合耳穴埋针治疗, 耳穴选取神门、膈、胃。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8.3% (53/60) , 治疗组总有效率98.3% (59/60) ,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5. 其他疗法。
章国英和苏琴[22]选取神经内、外科住院的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47例, 采用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22例, 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哌甲酯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理疗仪器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翳风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 (21/25) , 对照组总有效率55% (12/22) ,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二、讨论
综上所述, 中医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包括中药、针刺、刺络拔罐、穴位注射及耳穴埋针等, 各治疗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但目前中医治疗此病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对于卒中后引起的顽固性呃逆与单纯性呃逆的区别与联系缺乏系统研究, 难以更科学地指导临床治疗。二是临床对于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未统一, 如高志生等[5]认为中风后呃逆, 其本在于下焦 (肝肾精血亏虚) ;刘晶晶等[6]与杨军玉[7]均认为病机以木郁乘土为主;魏超博[2]则认为此证乃肾不纳胃气所致。文献以个人经验总结较多, 临床研究的病例数偏少, 科学性有待验证。因此, 今后应努力完善中医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机制研究, 确定统一的辨证分型体系, 以期在该病治疗中获得更大突破。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李玉倩 王重新
Tag标签: 顽固性呃逆(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