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经脉,及其外围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络作为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能够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卜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为十二皮部。上述内容列简表如下(表1—1)。
十二经脉循行于四肢部:四肢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各分为三阴、三阳。以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描述,上肢内侧前面及大指桡侧端为手太阴,内侧面中间,及中指桡侧端为手厥阴,内侧面后缘及小指桡侧端为手少阴,总称手三阴。次指(食指)桡侧端至上肢外侧前缘为手阳明,无名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面中间为手少阳,小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后缘为手太阳,总称手三阳。下肢外侧面前缘及次趾外侧端为足阳明,外侧面中间及第四趾外侧端为足少阳,外侧面后缘及小趾外侧端为足太阳,总称足三阳。大趾内侧端及下肢内侧面中间转至前缘为足太阴,大趾外侧端及下肢内侧面前缘转至中间为足厥阴,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后缘为足少阴,总称足三阴。 十二经脉循行于头部和躯干部: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部;手足三阳都联系头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阴则联系胸部及腹部。其中阳经分布最广。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即指其内行部分。脏腑以腑为阳、脏为阴。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内属于心、肺、心包;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内属于脾、肝、肾,这就是所说的“阴脉营其藏”。阳经各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小肠、三焦,这就是所说的“阳脉营其腑”。因为六腑位于腹部.与足三阳经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六腑各有“合”穴。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络,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属于腑者络于脏的“相合”关系。对经脉与脏腑的联系,除“属”、“络”之外,还应结合其循行所过以及经别、络脉等记载全面了解。(表1—3)。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总的是说明人体功能是内外相通的,内可以应于外,外可以应于内,这种内外相应关系,我们应当结合经脉所属的病症(病候)及其所主治病症去理解。内脏疾病,在外部的有关部位上有所反应,这是内应于外;在外部的有关部位上进行针灸、按摩等,能治疗内部脏器的疾病,这是外应于内。经脉走向的顺逆关系,只是说明气血运行互相连贯的情况,但不能看成经脉只有单方向的作用。此外,阴经(里)与阳经(表)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其一致的一面。在说明这种关系时,着重提出“表里相合”。这除了经脉一阴一阳的互相衔接、脏与腑互相属络之外,还有经别和络脉的表里沟通,进一步增强了这方面的联系。这种相合关系,古人还结合五行学说来表述。经脉、脏腑与五行的关系如下表(表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