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经络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一)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0-12-26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经脉,及其外围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络作为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能够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卜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为十二皮部。上述内容列简表如下(表1—1)。


经脉、络脉、经别、经筋,以及奇经八脉,均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中十二经脉,根据其所属脏腑又可分为五行。经络系统的对合关系见下表(表1—2)。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句话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的方向,即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十二经脉“外络于肢节”。支,指四肢;节,指骨节,又可指穴位。这些体表部位能反映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灵枢·师传》说:“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关于“节”,《内经》多处作了阐述,《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意思是指细小的络脉分布到各穴位,这里不同于一般的皮肉筋骨,而具有特殊性,它能渗灌气血,反映病痛,并接受针灸等治疗刺激以补虚泻实、防病治病,故《素问·调经论》言:“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三百六十五是约数,又有称“三百六十节”,我们把“节”理解为穴位,这样“外络于支节”可以说是指经脉联系到体表的,有所属穴位的一些通路,或称有穴通路,这是经脉的主要路线(主线路)。一般经络穴位图和经穴模型都表示这些内容。(图1—1、1—2、1—3)


    十二经脉循行于四肢部:四肢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各分为三阴、三阳。以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描述,上肢内侧前面及大指桡侧端为手太阴,内侧面中间,及中指桡侧端为手厥阴,内侧面后缘及小指桡侧端为手少阴,总称手三阴。次指(食指)桡侧端至上肢外侧前缘为手阳明,无名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面中间为手少阳,小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后缘为手太阳,总称手三阳。下肢外侧面前缘及次趾外侧端为足阳明,外侧面中间及第四趾外侧端为足少阳,外侧面后缘及小趾外侧端为足太阳,总称足三阳。大趾内侧端及下肢内侧面中间转至前缘为足太阴,大趾外侧端及下肢内侧面前缘转至中间为足厥阴,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后缘为足少阴,总称足三阴。
    十二经脉循行于头部和躯干部: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部;手足三阳都联系头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阴则联系胸部及腹部。其中阳经分布最广。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即指其内行部分。脏腑以腑为阳、脏为阴。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内属于心、肺、心包;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内属于脾、肝、肾,这就是所说的“阴脉营其藏”。阳经各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小肠、三焦,这就是所说的“阳脉营其腑”。因为六腑位于腹部.与足三阳经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六腑各有“合”穴。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络,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属于腑者络于脏的“相合”关系。对经脉与脏腑的联系,除“属”、“络”之外,还应结合其循行所过以及经别、络脉等记载全面了解。(表1—3)。


    十二经脉的走向有的上行,有的下行,这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如环之无端”的气血流注关系。这样,十二经脉的排列次序一般不按三阴三阳,这样,十二经脉的排次序一般不按三阴三阳,而是按流注顺序。从流注关系可以说明经脉的走向,还可说明经脉之间的一些分支。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则散布于脉外。营气的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而且与前后的任脉和督脉也相通。这种流注关系有如下表(表1—4)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总的是说明人体功能是内外相通的,内可以应于外,外可以应于内,这种内外相应关系,我们应当结合经脉所属的病症(病候)及其所主治病症去理解。内脏疾病,在外部的有关部位上有所反应,这是内应于外;在外部的有关部位上进行针灸、按摩等,能治疗内部脏器的疾病,这是外应于内。经脉走向的顺逆关系,只是说明气血运行互相连贯的情况,但不能看成经脉只有单方向的作用。此外,阴经(里)与阳经(表)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其一致的一面。在说明这种关系时,着重提出“表里相合”。这除了经脉一阴一阳的互相衔接、脏与腑互相属络之外,还有经别和络脉的表里沟通,进一步增强了这方面的联系。这种相合关系,古人还结合五行学说来表述。经脉、脏腑与五行的关系如下表(表1—5):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