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艾灸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探析《灸法秘传》学术特色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08-16
雷丰古籍珍本《灸法秘传》学术特色初探

雷丰(1833—1888),字松存,号少逸,晚年自号侣 菊布衣,清代著名医家,祖籍福建蒲城,后随其父雷逸 仙徙居浙江衢州,是衢州雷氏医学流派传承的代表医 家。其人治病学本《黄帝内经》,参宗各家,注重时令 节气,光绪八年(1882 年)作《时病论》8 卷,指出“夫 春时病温,夏时病热,秋时病凉,冬时病寒,何者为正气, 何者为不正气,既胜气复气,正化对化,从本从标,必按 四时五运六气而分治之” ,构建了较为系统的中医外感 病分类治疗体系 [1] 。 除外对中医外感病治疗的深刻认识,雷少逸对中 医外治之艾灸法也有自身的临证心得体会,配穴用灸 颇有法度。其亲属金冶田所有《灸法秘传》原书简陋 不堪,经由雷氏整理分门别类,由其弟子江城加以校对, 借衢州府刘国光之力刊印成书 [2] 。该书汇集银盏隔姜 灸法、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理论与临床实践并重, 对中医内外妇儿及急性病等疾病的治疗均有论述,临 床适应证广泛,是体现清代特色的艾灸专著。 本文通过 探析 《灸法秘传》 学术特色,学习雷少逸对中医外治法 应用的心得体会,为临床艾灸应用和发展拓宽思路。

1 首创银盏隔姜灸法

《灸法秘传》 卷首记载银盏隔姜灸法,该灸法不同 于清代以前的麦粒灸、 艾卷灸、 隔物灸,既与人体皮肤 有一定距离,又涵盖了隔物灸并加入了药物的作用,是 灸法史上的一大创新。该书详细论述了银盏器具的制 作、 银盏隔姜灸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灸后调护。 银盏隔姜灸法所用器具为四围饮片稍厚,底部薄 并穿有数孔,下用四足计高一分的银盏。 操作时以生姜 一大片厚约 2 分置于穴位上,戳数孔与银盏底部数孔 相对应,将银盏足钉于姜片上,纳入艾绒及药物,点燃, 如觉热甚,可将银盏提起片刻,仍即放下,燃尽更换药 料,三四回便可收止。灸时需天气温和、避风,孕妇避 忌,且云人神所在不宜灸。灸后需静卧片刻,待药力周 流脏腑脉络,避风、节饮食,保精养神。上体及骨处宜 灸少,下体及肉厚处可灸多 [2] 。 该法不仅所用器具颇为考究,所用药物也配伍精 当。 《灸法秘传》原书载“艾叶(一钱五分)、硫磺、乳 香、没药、麝香、皂角、枳壳、川芎、桂枝、杜仲、 全蝎、白芷、细辛、松香、雄黄、独活、穿山甲(以上 各五分)”,其中艾叶性热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硫磺性 纯阳能援阳气暴脱,乳香没药通行十二经络,麝香、皂 角宣通关窍,枳壳破一切气滞,川芎行一切血凝,桂枝 调和营卫,杜仲舒筋壮骨定厥阴之风,全蝎化痈疡之毒, 白芷细辛散寒通窍,松香祛风止痛,雄黄杀百毒,独活 搜风,穿山甲通行经络 [2] 。方中既有乳没、枳壳、川芎 之类通行气血,又有全蝎、细辛、松香、独活之品搜风 通络,再有麝香、皂角、白芷、细辛通利关窍,桂枝调 营卫等,对诸多急性病、内外妇儿杂病均有较好疗效。

2 临证广泛,治病用穴精炼达要

《灸法秘传》 记载应灸七十症,其中包括中风、 偏 风、尸厥等急性病,眩晕、痹证、咳嗽等慢性病,女子 带下、经水不调,小儿疳劳惊风,疟疾、热病等时病, 耳目咽喉等五官疾病,涵盖内外妇儿、 五官神志病、 急 性病、 传染病等方方面面,适用性强,选穴精当,操作简 便捷要。在阐述每一病症时,总先论述病因病机,后论 应灸之穴。 如描述偏风,原文载:“偏风者,或左肢不遂, 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在右者为痪,气虚 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 谷” [2] 。指出中风在左侧为血虚,在右者为气虚,左瘫 右痪,体现了雷氏治病求本,精要施治的特点。其中选 穴方法尤为精炼切要,主要为辨病选穴和辨证选穴。

2.1 辨病选穴

雷氏《灸法秘传》之治病,虽病有因别,但其善于 提纲挈领,不须完全区分证型,只须辨病,在一定程度 上比方药应用更为效捷方便。 如治眩晕,原文载其因有 五 “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 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 [2] 。中药治疗眩晕须分 清病因,分证治之,而灸法取神庭乃至肝俞必验。盖因 神庭位于头部,可清散头目、镇静安神,而肝俞可滋阴 涵木,养肝定眩。又如治痿症,原文有“筋痿属肝、肉 痿属脾、 骨痿属肾也。 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 指出“灸法得宜,较汤散为甚也” [2] 。足三里位于多气 多血的足阳明胃经,是胃经合穴,可益气养血、健运脾 胃;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灸之可同补肝脾肾三 脏。女子月经不调:“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 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 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2] ”气海培补元气,益 肾固精;中极为足三阴、 任脉之会,主泌尿生殖,可培元 益精,理血暖宫。 现代针刺研究发现,针刺中极、 归来、 血海等穴位,可见卵巢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 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 [3] 。 同样,针刺中极、 关元、 大赫等穴也能引起血浆黄体生 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善迟发排卵 [4] 。 由此可见,雷氏之治病善于归纳总结,虽病因不同,但 其善于抓症施治,比方药应用更为方便扼要。

2.2 辨证选穴

除外辨病选穴,部分病症从证而治之,灵活机动。 如治咳嗽,分因而治之,原文载:“若咳甚欲吐,灸身柱, 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 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肝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 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2] 。盖因身柱位于心肺 之间,可降气平喘;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 下合穴,灸之可健脾化痰;气促咳嗽从左升,肝气行在 左,肝郁易于动怒,故灸肝俞;咳嗽见血灸肝俞或行间, 因行间为肝经荥穴,可泄肝经之火,或许肝火刑金之咳 嗽疗效较佳;膏肓属补虚要穴,故治久劳之咳嗽。 又如治腰痛,当分灸之,原文载:“因房劳过度,则 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 负重损伤, 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 穴。 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2] 。 ”房劳伤肾气, 故可灸肾俞予以滋养;跌仆闪挫气滞而伤,故灸气海; 环跳在股外侧部,以下肢屈髋屈膝跳跃时足跟可触及 此穴而命名,负重损伤可灸之疏通经气;湿气下注于腰 部,取督脉腰俞治腰背不能俯仰;连腹而引痛可能与肾 脏有关,命门属肾,故而灸之。 再有原书“产后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 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寸欲其行, 一寸欲其止” [2] ,尤为精妙。关元为补虚要穴,气海为 补气要穴,两穴皆可培补元气,气充则能摄血;中极位 于任脉,是膀胱募穴,主治生殖系统疾病,灸之通利胞 宫恶露之血。两穴虽相距极近,功效却大不同,足见雷 氏对穴位理解之精深。 雷氏所载灸法治病,不仅辨病选穴,也视乎疾病证 型,分而治之,选穴精炼简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机圆 法活,效如桴鼓。

3 传承太乙神针和雷火针

清代开始出现太乙神针、雷火针,虽用针命名,实 为实按灸。 它与银盏隔姜灸法类同,区别于麦粒灸等直 接灸法,与人体穴位有一定距离,并掺加药物,需施术 者手持掺药艾条卷进行操作,融合了药物和艾绒作用。

《灸法秘传》 载太乙神针以“艾绒(三两)、 硫磺、 麝香、乳香、没药、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壳、 皂角、细辛、川芎、独活、雄黄、炮甲(以上各一钱)。 上药各秤足为末,与艾绒揉和,用绵夹绒一张,约长五 寸、宽方尺,将绒药铺掺于纸上,用力实卷,如大指粗, 即为一条” [2] 。 本法操作时以纸六七层隔穴,将艾绒和 药物依次放在半尺绵纸内卷紧成条状,点燃,按于穴上, 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燃再按。 太乙神针以七计数,小则 一七,多则七七。本法所用药物与银盏隔姜灸法类似, 唯丁香、白芷、全蝎三味不同,故本法亦能芳香走窜、 通行气血,对外感、 内伤、 妇儿杂病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书中详细阐述了每一正背面穴道的主治应用,如“膏 肓穴(四椎节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足太阳)。凡劳伤 虚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热、四肢无力,针两 穴” [2] ,丰富了太乙神针的临床应用。近年来,研究发 现太乙神针对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即时止痛效应 [5] , 太乙神针相较于普通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足肿胀 度的改善更为明显,能抑制相关促炎症细胞因子 [6] 。

原书载雷火神针“治一切闪挫、诸骨节痛及寒湿 诸气而畏刺者。方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 干姜、 穿山甲(以上各三钱),麝香少许、 蕲艾二两” [2] , 雷火针用九次即愈。该法相较于银盏隔姜灸及太乙神 针药味较少,偏于芳香活血、祛风除湿,故对体重节痛 之类的疾病疗效较佳。张颖新等 [7] 以雷火灸配合刺络 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发现雷火神针燃烧时产生的强大 的温热效应,可使患处血流循环加快,活血化瘀止痛; 其所产生的辐射能量远近红外线网可活化机体免疫系 统,扶正祛邪;高温照射可使组织感受器细胞膜上大分 子受激,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生物电变化,引起脑内内 啡肽及 5-羟色胺含量改变,使痛阈升高,减轻疼痛 [8] 。 实按灸是古代灸法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灸 治方法,至今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雷火神针和太 乙神针分别是明、清实按灸的代表 [9] 。 《灸法秘传》卷 末详细记载了太乙神针和雷火针的组成、操作及主治 病症,对后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小结

《灸法秘传》首载银盏隔姜灸法,对该法的器具、 操作、 注意事项、 灸后调护均作了详细说明,并且详实 记载了该法对 70 种疾病的选穴治疗,临证范围广,选 穴精炼捷要,既有辨病选穴,又有辨证选穴。卷末还附 录了太乙神针和雷火针,将清代特色灸法一并收录,实 乃体现清代特色的艾灸专著,值得后世医家借鉴!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汪雯 邱根祥 方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