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针灸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营气卫气理论对针灸指导作用探析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3-11-30
针灸主要通过针刺、艾灸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1]。营气卫气理论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针灸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针刺过程还是针灸临床作用的体现,都与包括营气、卫气等在内的各种气有密切联系,《黄帝内经》中的刺营、刺卫之论更是与营气卫气理论密不可分。尽管很多文献对营气卫气理论对针灸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论述,但尚不全面。本文试以营气、卫气的生成、性质、分布、功能等内容为出发点,探讨营气卫气理论指导针灸临床的意义,敬请同道指正。
 
1 营气卫气理论对针刺得气的意义
关于营气、卫气的生成和性质,《素问·痹论》记载:“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明确指出营气、卫气的生成与脾胃密切相关,皆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灵枢·营卫生会》也强调:“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针刺过程中的“得气”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针刺治疗病证取得疗效的关键。《刺法灸法学》明确指出,得气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2]。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又称“气至”或“针感”。可见,得气与经气密切相关。经气为一身之气分布在经络的部分,而一身之气(正气)由先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自然界清气化生。由此可知,营气、卫气、经气等同属一身之气,而称谓的不同缘于彼此分布的部位、成分、作用不同。有学者提出,《黄帝内经》所载得气或气至之气为阴阳已调之气,即谷气、正气,这其中也包含了营气与卫气[3,4]。可见,得气固然与经气密切相关,但与营气、卫气及其他类型的气也有密切的联系。
 
崔秀仁等[5]通过观察针刺治疗筋、脉、肉、皮、骨五痹的疗效,认为得气(气至)乃卫气先至以扩充脉道,继而营血再至,气血共同濡养筋肉、脉道、皮肤及骨干,并提出养卫气、调卫气、促得气的理念。卓廉士[6]在摘录古代文献中关于卫气的功能、循行、分布、特性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针刺“审察卫气”理论,认为针刺“得气”与卫气有关,卫气运行动静有时,刺法则应动静结合。卫气的聚散和分布情况与针刺治疗的效能范围有关。在针疗过程中,针刺激发卫气以通经脉、调气血,治疗疾病。正如《标幽赋》所言:“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综上,针下“得气”感乃卫气行于针下所表现的一种状态。谷气充则卫气足,得气就会迅速且效果易现。反之,谷气不足、营卫生化乏源则易出现肌肉消瘦、感冒,甚则大汗淋漓等,针刺之时往往难以得气,甚则会出现针刺意外,故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指出:“针若得气来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
 
2 营气卫气理论对针刺深浅、补泻的意义
营气、卫气分布部位的深浅对于针刺深浅和补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素问·痹论》记载:“营者……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明确指出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程院婷等[7]认为针对不同性质的疾病,补泻作用可以通过针刺深浅以调和营卫实现。夏菲菲等[8]通过总结《黄帝内经》对卫气的论述,认为卫气是针刺治疗的主要依据,针刺时激发的调控之气,正是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卫气,临证时可根据卫气趋病性的特点,通过把握卫气运行状态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针灸的时机、部位、手法。
 
2.1 指导针刺深浅
针刺的深浅与腧穴部位、病情性质、年龄、体质、季节、时令等有关。营气、卫气分布的部位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如《灵枢·寿夭刚柔》提出“刺有三变”,即“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刺营即是放血疗法,祛除瘀血,刺卫即是疏散卫气。《难经·七十一难》也强调刺卫应浅刺、刺营应深刺:“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也。”由于营气、卫气关系密切,故又强调“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灵枢·官针》提出的“三刺”也是依据营卫分布的深浅提出的3种不同刺法:“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甚,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刺营和刺卫尽管深浅不一,但二者在临床应用广泛。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络刺”“豹文刺”“赞刺”等通过刺营放血以治疗疾病的记载。《医学纲目》载:“治一老妇人头痛,久岁不已,因视其手足有血络,皆紫黑,遂用三棱针尽刺出其血……而得痊愈。”刺卫属于浅刺,在临床也多有应用,指导一些针法的应用。如腕踝针的刺法,要求针身与皮肤成15°~30°角,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刺入筋膜下层则针刺过深,需要调整,以患者无任何针感为宜。有学者指出,腕踝针以针刺皮下为宜,取浅层“卫气”,认为刺皮下取“卫气”有不可忽视的治疗作用[9,10]。胡天烨等[11]认为浅刺针法作用于皮部,皮部又是卫气循行、留存的部位,卫气通过标本根结、气街沟通人体体表与内脏,同时卫气还是针刺“得气”的基础,正是针刺的刺激作用激发了人体卫气的聚集性,才能祛邪外出。可见,浅刺针法之所以能发挥作用,与卫气理论有紧密的关系。
 
2.2 指导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针刺过程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治疗效果。关于营气、卫气对针刺补泻的作用,早在《难经·七十六难》就有记载:“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如皮肤针依据叩刺的刺激强弱分补泻,轻叩不出血属于“从卫”,为补法,适用于虚证;重叩出血属于“从营”,为泻法,适用于实证。《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指出,根据营气、卫气分布的深浅进行补泻:“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意即补法是从卫分取气,由浅向深按插;泻法是从营分散气,由深向浅抽提[12]。
 
除了提插补泻,迎随补泻也与营气、卫气的循行有关,如《难经·七十二难》言:“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唐卫华[13]认为,子午流注针刺法中存在迎随补泻,其治疗亦是依据营气、卫气的运行情况推导而来。刘沂潍等[14]通过对有关营卫补泻法的文献进行归纳考析,认为“调和营卫”乃补泻理论的核心机制之一,并以营卫理论对迎随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进行阐释。因此,营气、卫气与针刺补泻关系密切,可根据其分布深浅、功能、循行等进行刺法操作以发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之功。
 
3 营气卫气理论对针灸治疗的意义
3.1 营气、卫气功能失常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营气的功能主要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作用主要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机体健康与年龄、气血的运行等密切相关,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言:“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营气、卫气任何一方或双方失常,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灵枢·禁服》载:“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张锡纯也强调:“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藩,即受风不能入。”若卫气的功能失常,或违背天时,会出现由于卫气不足导致的阳虚受损,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自伤”之称。迟洋等[15]通过梳理《黄帝内经》有关卫气生理、病理等内容,认为卫气失常导致的病变非常广泛,外感、内伤病变均与卫气的不足或循行失常有关,强调“审察卫气,为百病母”高度概括了卫气在发病及病理机转方面的重要性。若营气亏少则会引起血液亏虚及全身脏腑组织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由于营气、卫气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也可以相互影响,如《灵枢·营卫生会》记载:“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若二者同时出现异常,则病情更加严重,正如《素问·疏五过论》所言:“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由此可见,卫阳营阴,相随乃和,和则无病。
 
3.2 营气卫气理论对针灸治疗的指导意义
(1)固护卫气,抗御病邪
由于卫气循行于脉外体表及其功能的原因,习称“卫阳”,有防御之功。临床上,能够固护卫阳的方法都有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其中艾灸疗法中的督灸为临床常用方法之一。督脉主行于背腰部正中线,为“阳脉之海”,督灸通过药物、腧穴、经络的多重作用,可以振奋机体阳气,而卫气位于脉外体表,更易通过灸的作用而加强抵御病邪的作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督灸疗法主要是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称“脊痹”)而创设的单病种独特疗法。根据督脉的循行及作用,督灸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及养生保健[16]。
 
(2)祛除菀陈,疏通经络
如前文所述,《灵枢·寿夭刚柔》所言刺营即是放血疗法,适用于疼痛、热证、瘀血等实证。《素问·针解》指出:“菀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意指放血疗法可直接祛除经络瘀滞,使经络气血畅通,以达通则不痛。《灵枢·寿夭刚柔》亦曰:“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临床中放血疗法治疗疾病及其机制多有报道,且效果显著[17,18,19,20]。陈梓瑜等[21]对放血疗法用于镇痛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认为该疗法多用于头面部、肩颈部、腰腿部、关节处的疼痛。单独应用刺血疗法或与针刺、拔罐、药物等治疗方法相结合,均能快速消除患者疼痛,具有起效快、疗效好、操作简便的特点。
 
(3)调和营卫,平衡阴阳
营属阴,卫属阳,从阴阳平衡的角度而言,只有营气、卫气和谐,机体功能才能趋于正常,否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不寐为例,中医常从阴阳角度探讨,但也不离营卫,如《灵枢·营卫生会》记载:“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若营卫失和则会出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故《景岳全书》强调:“卫主气,司阳气之化也。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不寐是临床常见疾病或症状,阴阳失衡是发病的关键。汪文绮在《杂症会心录》中指出:“奈营弱卫强,初入之时,契合浅而脱离快,升者复升,降者复降,形体之间,自不觉如有所坠,而斯时复寤矣。”
 
邢飞等[22]从营气、卫气的角度探讨不寐的机制,认为营卫二气与睡眠联系密切,营卫充足且运行正常则睡眠正常。研究表明,温通督脉可调节经络、畅通气血,补益日间正气,亦可抑制夜间相对亢盛的阴气,从而使营卫平衡、阴平阳秘,改善睡眠质量,故对于营卫不和、阴阳失交引起的不寐疗效甚佳[23]。基于此,针灸临床上以泻申脉、补照海为主要方法治疗不寐。此外,全面调节营卫功能,对于痹证的治疗也尤为关键[24]。
 
4 小结
营气卫气理论是中医学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营气、卫气在生成、性质、分布、功能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彼此的关联性,对针刺的深浅、得气、补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指导针灸治疗疾病与针灸方法选择方面值得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疾病遵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营气、卫气的属性对该体系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其清浊、逆顺的划分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尹巧 董国锋 衣华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Tag标签: 针灸(127)

上一篇:法家在养生九针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