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针灸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背俞穴芒针透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3-05
慢性疲劳综合征 (CFS) [1]是当今社会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是一组以体倦乏力、健忘失眠、食欲下降、咽干喉痛、腰膝酸软、焦虑抑郁、头昏头痛及情绪低沉等为主要表现的长时间无明显特征的疲劳症候群, 也有人将之称为亚健康状态。《内经》里指出“古人”是以闲散少欲, 心平气和不害怕, 形而不宣, 气顺服。今人却多因种种原因[2]而导致多忧思, 多悲恐, 而至肝气不舒、胃气不降、心肾不交等证候。因此, CFS在20~50岁的脑力劳动者中更为常见。由于此类人群患者工作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免疫力下降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 生活质量因此而深受影响, 随着愉快感和满足感缺乏, 其他疾病也逐渐出现。本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探讨[3]很多, 虽然西医有有效的药物治疗, 但副作用大、依从性不佳, 停药后反而更加严重, 而通过中医特色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疗效[4,5,6,7,8,9]。本研究选用芒针背俞穴透刺治疗CFS, 属于物理疗法, 安全有效, 无副作用, 且疗效显著。选择60例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就诊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 根据就诊先后编号1~60号, 并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 年龄20~62岁, 病程8个月~16年;对照组30例,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1~60岁, 病程11个月~15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经统计学处理,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CFS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2 诊断标准
本研究采用1988年Holmes诊断标准:霍姆斯指出, CFS的诊断必须符合两个主要的诊断标准, 在二级诊断标准中, 必须有6个或6个以上的症状标准和2个或更多的征象标准, 但8个或8个以上的单一症状标准也可以被诊断为CFS。
 
1.2.1 主要诊断标准
新出现的持续或复发性严重疲乏, 持续或间歇性发作性疲劳和虚弱, 过去无类似病史, 卧床休息后症状无法缓解, 每日活动不到健康时的50%, 持续6个月以上。
 
1.2.2 次要诊断标准
(1) 症状标准:以下症状必须发生在疲劳, 持续或反复出现的超过6个月。症状包括: (1) 低热 (37.5℃~38.6℃) 和高于38.6℃与CFS不匹配; (2) 咽炎; (3) 颈部和腋窝淋巴结肿大伴疼痛; (4) 不能解释的肌力衰弱; (5) 肌肉痛或肌肉不适; (6) 运动后24 h或以上的疲劳仍未消退, 但活动可耐受; (7) 和病前不同类型的头痛; (8) 游走性关节痛, 不伴红肿; (9) 至少1个或多个类型的神经精神症状; (10) 睡眠紊乱 (嗜睡或失眠) 。 (2) 身体体征标准:每隔1个月检查1次, 医生至少连续两次确认: (1) 低热 (口表37.6℃~38.6℃, 肛表37.8℃~38.8℃) ; (2) 非渗出性咽炎; (3) 颈前、颈后及腋窝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超过50 px者可能是其他疾病, 应进一步检查原因) 。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和无症状慢性疲劳; (2) 年龄18~70岁; (3) 良好的依从性, 愿意接受这种治疗; (4) 在1个月内没有应用任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方法。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纳入标准的; (2) 排除其他有相同症状的疾病:其他伴随症状必须根据病史、体征和实验室结果排除, 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地方性传染病、慢性和亚急性细菌性疾病 (如心内膜炎、莱姆病或肺结核) 、真菌病、寄生虫病、与人体免疫机能丧失病毒有关的疾病、慢性精神病, 包括新诊断或新诊断的慢性精神病 (例如内源性抑郁症、歇斯底里的个人行为障碍、焦虑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 的历史。慢性炎症性疾病 (如肉瘤样疾病、肉芽肿病或慢性肝炎) 、神经肌肉疾病 (如多发性硬化或肌无力) 、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库欣氏病或糖尿病) 、各种吸毒成瘾者 (如酒精、管制药物或非法药物) 、慢性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或其他毒性因素 (如化学溶剂、农药或重金属) 、其他已知或未知的慢性肺、心脏、胃、肠、肝脏或血液疾病。
 
1.5 中止、剔除标准
(1) 未能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执行的受试者; (2) 未能完成疗程且中途要求退出的受试者; (3) 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不能继续接受治疗的受试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电芒针背俞穴透刺组)
电芒针透刺取穴为心俞穴和肝俞穴, 心俞向肝俞透刺, 肝俞向肾俞透刺。毫针针刺穴位有:百会穴、四神聪穴、太阳、神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及内关。器具选择:芒针选取型号为0.4 mm×125 mm的华佗牌针灸针, 毫针选取型号为0.3 mm×40 mm的华佗牌针灸针;电针仪型号:G6805电针仪。操作方法:取俯卧位, 运用夹持进针法, 消毒局部皮肤, 用辅助手提起皮肤, 持针手用消毒棉球夹住针尖上10 mm处, 以15°迅速穿过心俞穴, 辅助手夹持消毒棉球, 进针手持针柄, 缓慢捻转, 进针方向为肝俞穴, 刺入直到手柄, 然后施以扭法, 使之得气。肝俞穴同此方法进针, 向肾俞穴方向进针直至针柄, 也行提插捻转得气, 在得气的基础上, 同侧心俞穴及肝俞穴的芒针连接一组电针, 心俞穴接正极, 肝俞穴接负极, 运用疏密波, 其强度为耐受为度, 电针30 min。之后患者仰卧, 经常规穴位消毒, 选取0.3 mm×40 mm华佗牌针灸针, 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 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 得气后留针30 min。
 
疗程:1周针灸6次, 休息1日,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 (普通针刺组)
器具选择:毫针选取型号为0.3 mm×40 mm的华佗牌针灸针;穴位选择:同治疗组毫针穴位。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 选择0.3 mm×40 mm华佗牌针灸针, 用一只手快速进针, 行提插捻转方法使患者得气, 得气后留针30 min。
 
疗程:每周6天, 休息1天, 7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按疲劳评分-14进行评分,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症状按轻、中、重程度分类, 以疲劳为主要症状, 无疲劳感, 为轻度;疲劳较为严重, 只能从事轻度工作和活动4分, 为中度;疲劳症状严重, 难以坚持正常工作和活动6分, 为重度。
 
对治疗前后10个次要兼症进行评分, 继发性证候分为轻、中、重3类, 观察针刺方法对兼症的改善情况, 分值降低的越多说明越有效。
 
两组患者总体健康水平量表 (SF-20) [10]:分别与生活密切相关的6个方面: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和疼痛评分, 共20个维度, 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和健康。转换后的总得分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维度所代表的生活质量越高。
 
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疗效标准探讨”制定CFS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本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并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和疾病并发消失不少于2/3;有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不少于1/3或小于2/3;无效:主要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状消失不到1/3, 或无改善。
 
5 统计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总结评价其疗效, 包括疗效分析和意向分析。采用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计量数据进行比较, 两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评分数据采用Ridit分析。
 
6 结果
6.1 两组疲劳评分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疲劳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间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电芒针背俞穴透刺组和普通针刺组均可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 电芝针背俞穴透刺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见表2。
 
6.2 两组次要兼证评分比较
治疗组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淋巴结肿大触痛、头痛、睡眠障碍积分和总积分治疗后明显下降 (P<0.01) , 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次要兼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电芒针背俞穴透刺组对次要兼证的治疗优于普通针刺组。见表3。
 
 表2 两组疲劳量表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 1) P<0.01;与对照组比较, 2) P<0.05。
 
6.3 两组治疗前后SF-20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
与本组患者治疗前积分进行比较,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各维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经背俞穴芒针透刺治疗后的CFS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治疗, 说明芒针背俞穴透刺法有效。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20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
 
6.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电芒针背俞穴透刺组疗效高于普通针刺组。见表5。
 
 表5 两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 ]
注:与治疗组比较, △P<0.05。
 
7 讨论
中医治疗CFS, 通过调节机体机制[11], 调节激素水平, 刺激神经和体液系统的自主神经协调, 促进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平衡功能, 无不良反应, 是目前治疗CFS的理想方法。由于CFS病程长达数年、数十年, 基本上都有长期服药及治疗的病史, 且现有的治疗手段有诸多不便, 因此需要加强专门方法的研究, 开发出疗效好、见效快的新方法, 以适应临床需要。田华张艾灸能有效改善CFS患者的免疫功能, 提高CFS患者NK细胞活性和IL-2含量[12]。陈雪通过透皮给药改善患者疲劳症状, 经皮给药可提高CFS患者C2和C3[13]的水平。孙远征等应用俞募通经温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14]。在此研究之前, 本中心也采用精油调和药饼, 隔药饼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15,16], 疗效显著。
 
本课题运用芒针透刺背俞穴虽只选择心俞穴、肝俞穴两穴, 但在针刺路径上, 会经过膈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及肾俞穴, 所以看似两个穴位, 实际上是18个穴位, 通过透刺治疗达到养心安神、疏肝理气、补肾扶阳的作用, 心俞穴、肝俞穴两穴配伍能起到调养心气、肝气调达[17]的作用, 达到更好的疗效。之前本中心应用背俞穴埋线结合艾灸治疗本病[15,16]疗效显著, 现把芒针与电针结合应用到本病的治疗中为本病的创新点。现在临床上多报道用微针、电针及体针治疗本病, 取穴众多, 而芒针透刺治疗有针刺穴位少、应用简便的特点, 且背俞穴应用毫针针刺时危险比较大, 而芒针针刺穴位皆为平刺, 可避免气胸的风险, 临床上芒针这种特种针法的应用不多, 本课题研究以芒针这种特种针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对于患者睡眠的改善, 焦虑状态的改善, 以及对记忆力、注意力的提高程度等方面都有更好的改善。
 
中医对CFS的认识是不可或缺的, 其研究是基于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在后续研究中会在分子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观察, 探讨芒针治疗本病的机理。本方法属于物理疗法, 无副作用, 绿色、安全有效。此外, 治疗疾病的同时, 应该对病人的心理、环境及食品等全面调整, 帮助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鼓励其适当的娱乐和体育活动, 提高抗疲劳强度, 避免亚健康状态。《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有:“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 天之阳, 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 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 天之阴, 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这里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理论, 本研究就是源于此理论, 通过芒针透刺达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18]的中医学思想精粹。
 
参考文献
[1]周静.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 (3) :69-70.
[2]张宇叶, 武平, 王丹, 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下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相关性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 (6) :135-138.
[3]王小峰.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 (7) :140-142.
[4]朱婧婧, 潘文字.近五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 2016, 23 (5) :690-692.
[5]钱琴琴, 高建芸.针灸治疗cfs的机制及临床研究现况[J].黑龙江中医药, 2014, 43 (3) :68-70.
[6]张维, 刘志顺, 徐海蓉, 等.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 2011, 36 (6) :437-441.
[7]张维.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系统评价及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
[8]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76-277.
[9]宋戈光.针刺加按压推拿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与系统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89) :93-94.
[10]赵维杰.火针配合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0 (9) :167.
[11]梅荣军, 王宇航, 赵虎.慢性疲劳综合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近况[J].中医药信息, 2011, 28 (3) :149-152.
[12]田华张, 陈俊玲.艾灸强壮穴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6 (4) :226-227.
[13]陈雪.强身保健药贴神阙穴透皮给药对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云南中医药杂志, 2012, 33 (3) :19-21.
[14]孙远征, 李虹霖.俞募通经温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C]//中国针灸学会.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 2006:4.
[15]姜平.隔姜灸配合八珍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 (4) :329-330.
[16]郭文海, 李兆贤.穴位埋线结合药饼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 (11) :41-43.
[17]刘晓培, 夏婧.肝为“罢极之本”的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 2016, 34 (3) :209-212
[18]武哲丽, 胡海乐, 古继红, 等.基于治未病思想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新中医, 2012, 44 (4) :43-45.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郭文海 李兆贤 金泽 李海涛 陈静 姜珊珊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