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穴”字含有“孔”、“隙”的意思,腧穴的“腧”与“输”义通,为“输注”之义,象流水的转输灌注。穴位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而《甲乙经》中则称为“孔穴”。“腧”、“输”、“俞”三字相通,应用时各有所指。“腧穴”是指穴位的统称,“输穴”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腧穴中的第三个穴位,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五脏俞和六腑俞的背俞穴。 《素问·气府论》解释穴位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上述古文,足以说明经络和穴位的密切关系。 经络和穴位又归属于脏腑,就是说穴位各归属于某一条经络,而每一条经络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素问·调经论》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就明确指出了脏腑——经络——穴位之间的关系。《千金翼方》更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灸或按摩,就能治疗所属脏腑的某些疾病,同样腑腑的某些病症又能在相应的穴位上有所反应,这些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 |